都说中国人因循守旧,其实不然;中国人是最与时俱进,喜欢改革的,比如改地名。

比如驻马店原来叫汝南,石家庄原来的名字叫常山,黄山的原名叫徽州,枣庄原来叫兰陵,苏州的旧名叫姑苏,合肥则是庐州改来的,九原被改成包头,幽州变成保定。

网友据此调侃:三国赵子龙出阵的时候应该说:我乃石家庄赵子龙是也;而兰陵王高长恭应该叫枣庄王高长恭吧。

郭沫若写过哪些散文(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1)

西汉末年的政治家王莽,则是改地名的祖师爷。他不但对当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还对地名也来了个乾坤大换位。

首先他可能是觉得凉州太凉了,于是改为"雍州"。

南阳、荥阳等六个郡进行“排队”:南阳叫前队,河内叫后队,颍川叫左队,弘农叫右队,合称"豫州六队,不知道还以为要在中原大地做广播操呢。

河西走廊设有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王莽大笔一挥把武威改叫张掖。

这时候臣子说,陛下已经有了一个张掖了。王莽一听可不是嘛,咋搞乌龙了。

可是王莽是皇帝,金口玉言,不能改过来了,于是王莽一不做二不休,张掖也改名了,就叫设屏——设立屏藩,抵御外敌,好的不要不要的嘛。

郭沫若写过哪些散文(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2)

齐郡(今山东淄博、青州一带)也改名了,叫济南。

旁边济南郡的一听就傻眼了,它夺了我的名字,陛下我咋办?

王莽乐了,嘿嘿一笑说,你甭生气,快乐一点,你就叫乐安吧!

王莽看到"无锡",朕掌权了,什么都有,就叫"有锡"。

看到"符离",王莽也不开心了,这个离字多不吉利,还是"合"吧;于是"符离"摇身一变,成为"符合"。

以此类推,谷远县改成了谷近;于离县改成了于合;东昏县改成了东明。

多有创意。

现代也掀起过改名潮,比较有名的当为陕西的繁体字地名大改名行动,主要功臣为大文豪郭沫若郭老。

郭沫若写过哪些散文(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3)

1964年5月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在文章中郭老向读者介绍了日本进行汉字改革取得的成就。

他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学生,可是现在学生在汉字改革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作为老师中国更应该迎头赶上。

可是改革文字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能先从改地名做起:

"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拟声词和外国的人、地名可以用拼音写等等。"

文章发表后,被当时在杭州疗养的乔木同志看到,引起共鸣,就给当时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写信,提出西北地区有不少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字,太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了。

因为当时没有手机和电话,也没有电子邮件,人们的交流都是用书信,写地址的时候太难写。

郭沫若写过哪些散文(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4)

随后这封信被刘澜涛转给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看后没有异议,立刻布置省民政厅去完成此事。

民政厅的同志雷厉风行,改地名方案很快就出台了。

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出《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一锤定音,将陕西的生僻字地名进行大改动。此时距离郭沫若写下那篇文章,过了只有4个多月。

其中盩厔县改为周至县(《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

郿县改为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

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

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

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

陕西有个醴泉县,也被改名为礼泉。

醴,汉语词语,意为甜酒、甜美的泉水;取名为醴泉县,皆因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改为礼泉,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而改为礼泉后,在后来遇到麻烦,被认为迎合了孔夫子的"克己复礼",受到批判,差点又改回去。

郭沫若写过哪些散文(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5)

可见改地名是个技术活,改好了化腐朽为神奇,弄不好就成了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比如湖北襄阳和樊城都很有名,但是改成襄樊之后,就没有原来那么驰名,于是就在2010年恢复了"襄阳"这个名字。

新疆的迪化是乾隆皇帝给起的名字,意思是要对那里的人进行启迪教化,有歧视少数民族的意思。后来改为乌鲁木齐,意思为美丽的牧场,显然就好听多了。但是也有改的比较失败的地名,比如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个千年古都,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郭沫若写过哪些散文(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6)

秦朝、汉朝、唐朝,这些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朝代都定都这里,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名字非常大气恢弘。

可是改成西安似乎一下子降格很多,似乎有让这个古老的城市贬值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