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讲授与学习,整体认知将文章整理为三部分:响鼓前(第1-4段)安静的腰鼓(蓄势待发);表演中(第5-27段)狂舞的腰鼓;鼓声止(28-30段)寂静的腰鼓(以声衬静)之后,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引导,一是“读”,二是“赏”。

安塞腰鼓微型课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后记)(1)

先说“读”

动情地读有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本文中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所以我播放了朗读音频,又穿插了个人范读,给学生一个观摩和学习,然后让他们自行练习,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利用晨读去比赛朗读。

第一部分是响鼓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表演开始,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最后鼓声止,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如第7段“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及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又如,第25、26、27段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要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安塞腰鼓微型课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后记)(2)

再说“赏”

一、从文章的三部分可以看出响鼓前—安静;表演时—热闹;鼓声止—寂静。“静-动-静”的结构安排,课文开头和结尾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

(这是以声衬静,这种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 、文章的核心部分即腰鼓表演中作者所描述的场面宏伟,磅礴大气,让学生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线索,并进行仿写。

抒情线索非常容易找,即文中重复的部分“好一个安塞腰鼓!”重复三次之后,第四次是“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在这里可以让学生仿照第四次出现的句子,对前三次“好一个____的安塞腰鼓”进行补充,便可从四个角度展现安塞腰鼓的魅力,理解这四次重复。仿写的尝试要结合相关段落语句子进行分析,把握好关键词。

(5-13段)宏伟的场面(14-17段)雄壮的鼓声(18-22段)击鼓的后生(23-27段)变幻的舞姿

三、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什么?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间隔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能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读来具有结构美,音乐美。

安塞腰鼓微型课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后记)(3)

《安塞腰鼓》作为自读课文,本想着让学生尝试自读,我提纲挈领地引导。但理想有点丰满,现实的确骨感。最终没有办法还是变成讲读教学了。不过训练时朗读时学生的参与性还是较强的。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体会感情,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动人魅力。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动得太少,今后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真正的形成自读课文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