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世界早期文明,必定离不开尼罗河流域。数千年以前,尼罗河流域就诞生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甚至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人还对古埃及文明的各种谜团如痴如醉。然而,支离破碎和独当一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埃及古文明的起源以及演变问题,盲人摸象,只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和畜牧业在巴达里文化时代就已经被很好地建立了。此时的人们种植大麦和小麦,畜养绵羊,山羊,牛和猪。渔猎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发现的遗存也很少,但是捕鱼还是一项非常广泛的行为。
在阿比多斯发现了一个公元前3500年(相当于涅伽达文化I期晚期)的泥塑模型,此模型高10公分、宽30公分、长15.3厘米。此泥塑模型是用尼罗河泥土捏出来的,上面构造了四只有角的母牛,它们正成排地站在丰饶的土地上吃着草。
学者认为这些母牛是埃及人的“行动血库”,埃及人此时已经学会喝牛奶,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与此同时,这也表现了埃及人的母牛崇拜。
牛作为一种牲畜,在农耕文明时代其地位与其他的牲畜相比似乎要高一些。这是因为牛不仅是一种珍贵的食品,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富有效率的生产力工具。
阿比多斯出现的牛模型,说明此时牛在农耕时代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强。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此时的农业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专业化。
此时的手工业开始向专业化迈进,手工业逐渐与农业分离。一些手工制品,如象牙梳子,调色板,项链等,做工都非常精制,说明此时手工业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陶器是阿姆拉文化最具特征的器物,数量最多的类型是磨光黑顶红陶和磨光红陶。白十字线磨光红陶是一种比较稀有的陶器,这种陶器多在器身装饰白色或淡黄色的几何形图形或者人物动物图案。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阿姆拉文化时期的陶器是从巴达里文化继承而来,但此时的陶器类型要比巴达里文化时期的陶器更加丰富,技术更加发达。
发现的天然铜块和融化的铜表明熔炼金属的技术在上埃及已经出现。各种来自红海的贝壳,各种各样坚硬的石头、铅矿石和孔雀石以及铜的来源,可能都是来自东方沙漠当中那些早已定居的聚落或者是营地。另外的一些手工制品,如象牙梳子,调色板,项链等,做工都非常精制,反映了此时的手工业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住房反映的社会状况在涅伽达早期的房子中居住地的居民或许有50-250人。小营地住所的木残片,表明了建筑物由薄而柔软的柳条编织物环绕着木桩框架搭构而成。
还有大量的碎片和泥地也说明一些住所由泥土和碎石混合建成。房子约略成圆形,包括了炉灶和储藏坑。在某些情况下,墓穴掘入房屋的地下。
而处于较晚时期的马阿底的房子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面积45英亩的中心地带,粮仓、地下供应室和一些巨大的埋藏在地下的石缸分布在房子的边缘。房子的形态分为椭圆形、马蹄形、防风墙形、半地下形以及可能为动物住所的长方形小房子。炉灶一般位于房子的正中间或者是靠近门口的位置。
椭圆形的房子应该是属于马阿底早期的,这类房子的类型与涅伽达早期的房子类似,但房子要比涅伽达早期的房子大。中间出现的炉灶表明,此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单独生活煮饭了。
由于马阿底早期的房子建造技术比较落后,加上所用材料的限制,该地区建造不了一个家族都一起生活的大房子,故只能以聚集的形态生活在一起。
“胡子雕像”、权标头与男性地位的提升
在涅伽达I期的墓葬里面发现了很多具有男性特征的塑像或者雕像,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一些用獠牙雕刻而成的“胡子雕像。”这些雕像的头部被精心雕刻在獠牙的顶端。
头顶上有钻孔,估计是用来穿戴绳索进行佩戴用的。雕像的五官清晰可见,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耳朵微微隆起,嘴唇上扬,带有威严感。
雕像的下巴已经不可分辨,与长长的胡子连为一体。胡子上面刻画着“八”字型的纹理,又尖又长。从图上的比例来看,这些胡子跟脸部的长度几乎是一样的。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雕像要如此突出表现胡子的形象?这是由于此时男性地位得到提升的缘故。胡子是男性最重要的生理特征,许多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都一致将胡子视作成熟、强壮、和具有攻击性的象征。
这些雕像的某些特征被后来统一的埃及法老所继承,坦哈蒙黄金面具,上面就留着又长又尖的胡子,这些胡子包裹着装饰,非常的华丽和漂亮。面具上面胡子的长度其实跟脸部的长度是差不多的,这跟涅伽达I时期的獠牙雕像不谋而合。我们可以推测,这些獠牙雕像是当地的首领佩戴的,长长的胡子是其权力的标志,代表自己的强壮和威严。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另外一种代表权力的象征——权标头。在涅伽达1443号墓中,发现了至今最早的圆盘标头,属于涅伽达I末期。而阿姆拉地区也出土了两个圆盘型权标头。
这种权标头是由各种坚硬的石头制作而成,具有大致圆锥形的凹形边和较小的孔眼。有的可能还会装上把柄。圆盘形权标头原本是作为一种新式武器使用的,而后来陆续出现在墓葬里。越往后,其发展则与王权联系在一起。
随着胡子雕像,权标头这些具有权力标志的物品陆续出现,说明此时男子的地位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到涅伽达文化I末期,有些男子极有可能成为了当地的首领,手握权标头,号令四方。
墓葬形态与贫富分化加剧
涅伽达文化I早期,开始出现男女合葬墓,如在涅伽达1613号墓就是一座男女合葬墓。这说明此时对偶制家庭已经出现。而其他的墓葬,其形状类似于巴达里文化,略呈椭圆形,埋葬得较浅。
尸体包裹的习惯和材料没有改变,都是用席子,皮或者是亚麻,也有把尸体放在柳条编的篮子内的。墓葬主人的头朝南,面朝西。在稍后的阿巴底亚发现了大型合葬墓,包括了小孩在内的男女两性七具尸体。大型合葬墓的出现,正好说明此时的家长制家庭公社性质。
陪葬品数据的离散程度越来越高,说明贫富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在一些器皿上,经常可以看到刻画一定形象的符号,表明它们属于其一定的主人。
尤其明显的是,在一处墓葬中的所有器皿照例是采用统一符号作为私有的标志”这表明至少从6000年甚至更早,史前“私有制”就已经起源,私有财产观念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也登上历史舞台。
宗教与国王权力的萌芽在涅伽达文化I时期的一些大墓中出现了一些巫术用品,说明此时巫师或者是巫医在他们公社日常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甚至极有可能是他们的领袖。
在这些墓里面,也发现了一些女性塑像以及表面带有丰产女神符号装饰的陶器。最引人瞩目的,当是“鸟神”塑像。该塑像是19世纪末皮特里发现于涅伽达的,由黏土制成,高28厘米。腰际以上为赤褐色,表示皮肤的袒露。下半身的肢体连在一起,看上去似乎穿了筒裙,又形似美人鱼。
她的手臂向上举起,双手的手指并拢在一起,随势弯曲,似在舞蹈。除了可以看得出头部,没有鼻子、眼睛和耳朵等细节的刻画。整个塑像轮廓线条优美,似乎富有弹性,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还有出自希拉康坡里斯的老鹰塑像。鹰是古代埃及人,特别是国王所崇拜的一种猛禽,是国王的重要保护神荷鲁斯的化身。“鸟神”塑像虽然带着明显的女性特征,但是头部却是鸟的形状。此塑像整体上更像是一个展翅高飞的鸟,而不是正在跳舞的美人。随着男性地位的提高,到最后主导整个社会,荷鲁斯形象也从女性变成了男性。
城邦雏形的形成
如果说哈马米亚的聚落只是一个村庄的话,那么到涅伽达I时期晚期,古埃及的聚落逐步扩大,开始具备城邦的雏形。这些聚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邦,只是成为城邦前的准备,可以称之为“准城邦”。
在涅伽达文化II时期,城镇是城邦的中心。很多城邦依托城镇攻城略地,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由于没有发现宫殿城墙等公共权力机构,所以,对于麦里姆达的城邦地位还是得到了质疑。
结语
在距今5800~5500年的这个阶段里,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陶器制造和对铜的熔锻上。磨光黑顶红陶、磨光红陶、白十字线磨光红陶的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专业化。对铜器的认识越来越深,已经开始掌握熔锻的技术。
农业上,人们几乎对渔猎不再依赖,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居住在圆形的房子里,房子内部还有炉灶,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城邦的雏形。此时社会处于家长制家庭公社时期。男性的地位逐步提高,但女性依然具有不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