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

董元奔灵感的触发文艺 董元奔矫枉(1)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矫枉过正或者过犹不及都是孔子所反对的。但是,真正做到中庸也就是所谓的不偏不倚却是很难的。俗话所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难就难在不容易做到不偏不倚。近代政治上左中右派别的分类法,其实说到底只有左右两派,中派要么会滑入左派,要么会滑入右派。连孔子自己都感叹道:“极高明而道中庸。”

历代儒门弟子,表面上无不以对孔子亦步亦趋为能事,但是实际上却总是会对孔子的学说持保留意见,甚至扬弃。

孟子偏离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王道”,这“王道”就是要把孔子的“君仁民礼”的“和谐”天下,改为“一超众不强”的偏重型天下。即便如此,儒门后人对中庸之道有微词的倒不是很多。由于孟子影响较大,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矫枉过正”获得了社会认同。孟子的学说成为那个时代的“真理”。

后来的荀子以“法治”思想来对儒学“矫枉过正”,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来对儒学“矫枉过正”都获得了成功。北宋时期的王安石砸碎了许多儒学传统,其“矫枉过正”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社会认可。荀子和董仲舒获得了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是自己时代无人可以比肩的文化巨人;王安石获得了部分成功,也是因为他是自己时代几个文化巨人中的一个,王安石受到的掣肘很多。

但是,距离王安石不远的南宋时期的一位哲学家林栗就不这么幸运了,林栗对儒学的“矫枉过正”因受到比他成名早得多、地位高得多、影响大得多的朱熹的打击,而没有产生很大影响。我们这里只以他们的易学研究为例。

在对待易学上,朱熹以“中庸的”态度综合象数和义理两大对立的哲学派别,以此为基础以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林栗则偏执的坚持义理,顽固抵制象数,林栗直接宣称“矫枉”必须“过正”。比如他在自己的著作《周易经传集解》中解释《序卦》时说:“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接着林栗从社会实践层面对此作了大段论述,其中有这样的话:“……治教、政刑,每有偏而不起之处,世之君子苟欲起而救之,必待小有所过,然后能反俗之弊,而归之中庸,……”世上最多的是“和事佬”、“骑墙派”,朱熹“坚守”中庸,获得了最大多数人的认可,形成了庞大的哲学派别。而坚持“矫枉过正”的林栗当时就被哲学界称为特立独行的儒士,他的学说自然也就成为书斋里的摆设了。

其实,人是有惰性的。走路偏离了方向,如果没有现成的危险摆在那里,他是不愿意回到正道上的;即便有人把他拉到正道上,走着走着他还会偏,甚至偏向另外一个方向;而让他尽可能长久保持正确方向的做法就是“矫枉过正”。朱熹的学说虽然在南宋中后期那几十年还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是之后几百年,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朱熹的学说遂演化成禁锢国人思想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所谓四条毒蛇。如果当年朱熹能接受林栗的一些“矫枉过正”的熏染,其学说对明清社会的毒害或许不会那么大。

董元奔灵感的触发文艺 董元奔矫枉(2)

(责任编辑:董尧、丰渔)


董元奔灵感的触发文艺 董元奔矫枉(3)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号时雨斋人,1971年生,江苏人,学业涉文学、哲学、历史等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