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来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以及格局、观念和性格等。那些经历的事情、相处的关系、成长的环境,最终都成为个体的一部分,融入到一个人的血脉中。
比如哲学家叔本华,一生都烙下了原生家庭的深深印记。
图片来自网络
叔本华为人类贡献了杰出的思想智慧,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现实生活里的他,是位著名的悲观主义者,终身未婚,孤独一生,认知中充满着对女人的偏见和轻蔑,私生活也被世人所诟病。
拥有深邃思想,能洞察事物本质、参透人生真相、破解幸福秘密,写出了影响至今的巨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包括被普通人推崇的《人生的智慧》等巨著的哲学家,为什么自己的人生并不幸福,甚至充满了对女性极不公正的歧视?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母亲,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一个巨商家庭。他的母亲很年轻的时候就嫁给比她年长得多的成功商人——叔本华的父亲。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太大,他的母亲并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后悔受到显赫地位的诱惑,被错误的婚姻套牢。
她不是一个平常的女子,有着很高的文艺天赋,写过26本游记和小说,在当时的社会颇具文名。不少德国文化名人,像写童话的格林兄弟、施莱格尔兄弟、歌德等,都是她举办沙龙的座上宾。
叔本华的母亲不愿被家庭束缚,也不喜欢被孩子牵系,热衷于社交生活,完全疏忽了对幼年叔本华的关照,让他在缺乏母爱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
成年后,叔本华不止一次回忆起很小的时候,与父母散步时,父母远远走在前面,他在后面步履蹒跚,心中充满绝望。
他也知道父母性情各异、关系不和。在他父亲重病时,母亲还一如既往赴宴交际,寻欢作乐。父亲自杀身亡时,叔本华只有17岁,他经常为此伤心,也怨恨母亲对父亲的寡情。而他母亲则得到彻底解脱,全身心投入到魏玛的社交沙龙之中,把他送去当地的寄宿学校。
图片来自网络
叔本华对母亲交际花般的行为很反感,母亲也对充满叛逆的儿子非常厌烦和排斥,对外界赞美叔本华不但不高兴,反而心生忌恨,甚至对叔本华的博士论文大肆嘲讽,不留情面。他和母亲隔阂不断加深,水火不容,最后关系彻底破裂,直到母亲去世,母子二十年没有见过面。
他没有接触更多的女性,就把对母亲的认知,延展到对所有母亲、所有女人的身上。在他的著述中,经常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女性的偏见和轻蔑,诸如:女人天性虚伪、狡诈;女人在那里,往往产生说谎、不忠实、叛变、忘恩负义等行为;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是陷入主观……总之,在叔本华眼里,女性完全是负面的存在。
偏激的观念,也导致他个人感情的失败。青年时,他曾追求一位名演员,遭到拒绝,气急败坏之下,竟说 “只有那种被性冲动冲昏了头脑的人才会把矮小、窄肩、宽臀、短腿的人称作女性”。中年时,他向一位18岁少女求婚,再次被拒绝。直到晚年,几次求爱都失败。
他性情暴躁,曾因为旁边居住的女裁缝师和朋友大声说笑,影响了他安静的生活,恼怒之下,将这位裁缝推下楼梯,造成她右手骨折,因此负担了这位邻居20年的生活费。
叔本华自己曾进入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毕业后担任过柏林大学编外教授,后来因为没有学生来听课,只能凄凉地离开。借着父亲留下的巨额财富,他专心从事哲学思考和写作,和一条卷毛狗作伴,度过了孤独的人生岁月。
图片来自网络
从叔本华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家庭是讲爱的地方,但是叔本华父母之间缺乏爱情,母亲对他缺乏亲情。家庭中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个性,造成孩子性情冷漠、脾气暴躁、情绪易怒。叔本华因为邻居大声说笑,就冲动地把邻居推下楼去,造成身体伤害,自己也承担了不菲的赔偿金。这种易怒的个性和情绪,与他在原生家庭缺乏应有的关注,缺少情感的关怀,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有重要关系。
2、对交往的影响。在原生家庭中,他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良好的沟通方式及和谐关系的建立模式,以致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欠缺与别人相处的经验和能力。当教师时,不能良好沟通,没有和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师生关系;追求女性,不懂得对方,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情侣关系;跟邻居不往来,没有建立起和谐的邻里关系。他只能独处,这对于哲学家,倒是好事,可以安静地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
3、对认知的影响。原生家庭,特别是母亲的作用,对孩子影响深远,可能贯穿其一生。叔本华对母亲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无法忍受,把这种极端的认知运用到全体女性,导致人知严重偏颇,影响了他思想的公正性,削弱了他哲学的价值,也直接导致了他个人生活的不幸福,一生情亲寡淡,爱情失意,无儿无女,冷清孤独,承受了偏执、狭隘认知的不幸后果。他虽然远离母亲,但终其一生,受到母亲无形的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他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拥有敏锐而深刻的思想认知,清楚自己的归处,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在精神领域放射出独特而灿烂的光辉。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