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美国衡水”的KIPP项目一期项目招收了来自美国低收入家庭的38名八年级毕业生,毕业时的全体平均成绩位列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第一名,这是美国教育史上少有的奇迹,因此受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

但奇怪的是这38人中只有8人拿到大学毕业证。学校负责人大卫·莱文调查后发现,这种现象与品格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

作为品格教育的先行者,美国已经在环境营造、课程建设、家校共建、评估等品格教育方面做出实践,这些实践或许可以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品格教育提供借鉴。

有品格的环境塑造有品格的孩子

美国的一些学校会在外在环境上展现品格教育的意图,除了在餐厅内张贴巨型海报、在学校建筑上张贴正能量格言之外,学校还利用报纸、纪律手册、杂志、教室板报和其他学生出版物进行宣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除了外在环境的打造,美国学校还会动员全校教职工发挥示范性作用,共同营造品格教育氛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品格教育要求的实施主体是全体教职工,包括教师、管理者、顾问、教练、秘书、餐厅工作人员、操场打杂工及校车司机等,这些人都必须参加品格教育的学习讨论,在品格教育中发挥作用。

怎样在衡水中学入读(辛辛苦苦考上了名校为什么都选择了辍学)(1)

不仅如此,教职工还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影响他们接触到的学生的品格养成。即使是一个校车司机看到认识的学生时,也要主动的向学生打招呼,为学生主动热情的展开人际交往起到表率作用。


为了让老师更好的影响学生,美国的学校首先会塑造教师的品格。学校每周都会对教师举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品格教育协会及其他相关网站,主要的培训形式是品格教育培训课程和讲座。通过这些培训,让教师们有意识地将品格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去。


如何让品格教育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有的美国学校在校服上做起了文章,这些学校开始实施穿校服政策,希望通过穿校服帮助学生培养一种集体身份的认同,认识自我身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抵制校园暴力和低劣行为。

形式多样的品格教育课程

美国的品格教育课程形式已经较为多样,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和阅读来培养品格,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扮演马丁·路德·金,理解和反思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

怎样在衡水中学入读(辛辛苦苦考上了名校为什么都选择了辍学)(2)

美国的品格教育也与其他学科课程相融合,教师毎堂课都会将品格教育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在不同的课程中挖掘品格教育资源。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养成接受和尊重他人的品格观念。

家、社区配合学校,做“沉浸式”的品格教育

其实美国品格教育的实施主体曾经长期以家庭为主,后重心转向学校,发展至今美国主要倡导的是家校共建。

美国的品格教育认为家长有责任与学校通力合作,家长应定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学校纪律的制定,从而更加了解学校对学生品格培养的期望和行为规范的督导情况,也使得学校的纪律规定更加人性化。

怎样在衡水中学入读(辛辛苦苦考上了名校为什么都选择了辍学)(3)

学校会经常与家长通电话、邮寄学校材料,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品格教育计划,在学生的品格培养上保持双向沟通。


美国品格教育也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每个学校都配有专门与家长及社区联系的工作人员。学校与当地的社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品格成长。与社区的合作能使孩子们接触到社会,学校邀请社区的老年居民、军人、商界领袖来入校作为演讲嘉宾和志愿者,发挥社区对学生的品格影响力。

品格教育之后的测量与评估

品格教育效果如何,还需要做出评估与测量。美国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分为前测和后测,评估的对象包括学校、教师、学生。评估的维度主要包括旷课率、拖沓情况、教室和校车破坏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纪律处罚、暴力行为、上荣誉榜次数等具体内容。

品格教育在中国

虽然美国的品格教育在90年代就已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但目前品格教育在中国还是“小众”的内容。


在国际学校领域中,有部分教育者专注于品格教育,还有一些学校作出了品格教育的尝试,比如组织义卖、演出等活动,还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但在美国品格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还包含着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等五方面的内容,而在国内类似的教育内容还处于萌生阶段。

怎样在衡水中学入读(辛辛苦苦考上了名校为什么都选择了辍学)(4)

除此之外,中国的品格教育本土化改造并未取得显著性的进步,还面临着三个主要挑战:


美国的品格教育开始较早,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发展至今模式和内容已趋于成熟。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测评和教育实施系统,发挥环境和人的作用,让品格教育不流于形式,但家校联动、社区的配合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