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一化两课三全育人(1)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集团校校长崔楚民在第二届全国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研究高峰论坛上交流发言

三全育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一化两课三全育人(2)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织导师圆桌派活动

三全育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一化两课三全育人(3)

2020年承办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讨会

整合大中小学学科教育内容

  在党组织领导下,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秉承完整人格教育思想,构建以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实践为主线,大思政课程、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为核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实践路径的“一化两课三全育人”德育课程实践体系。

  推进一体化教育模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一体化育人实践上,学校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立足集团校“长链条贯通培养”模式,不断引入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对大中小学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横向打破学科壁垒,围绕相同教育主题,整合各学科教育内容,突出学科融合育人。同时,依托“三会”机制,实现家校社横向协同联动,推进家校社育人的一体化。从而形成大中小学段衔接、多学科融合和家校社联动的一体化育人模式,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打造大思政课程实践体系,开展生动的立德树人实践。成立大思政研究室,建立“1﹢3﹢N”大思政课实践体系。“1”就是“一课”,即大思政课,包含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突出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3”就是“三会”,即新型班会、家庭会议和班级组导师例会。新型班会参与主体在学生和班主任基础上,增加班级组导师和家长代表。形式上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变班级管理为班级治理。家庭会议是在学生导师的指导下,全体家庭成员通过交流探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营造和谐氛围,凝练良好家风。导师采用家校联动的方式对学生思想、学业、心理、生涯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班级组导师定期召开例会,研讨教育对策,凝聚集体智慧,制订指导方案。“N”指的是学校“一核两翼”思政实践活动课程。“一核”即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按照时间节点开展的思政实践活动课程。“两翼”即以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为目标的习惯养成课程,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实践类课程。

  打造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构建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体系。学生发展指导聚焦理想引领、心理疏导、学业提升、生活指导、生涯规划五大维度,构建起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和实施路径。学生发展指导坚持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关注,渗透于学校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和指导效果,让学生在良好的关系生态中获得全面发展;学生发展指导指向专业化,在谈心谈话技术水平、应急处置能力、学科领域素养指导能力上不断提升导师专业素养,并从导师的指导态度、指导能力、指导行动等多维度开展培训与评价。在充分发挥导师功能的同时,引领家长科学教育,构建协同指导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精准指导,引领和陪伴学生成长。

构建大思政课程实践体系

  “一化两课三全育人”德育课程实践体系中,“两课”之一是“大思政课程”。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建立了完整的“1﹢ 3﹢N”大思政课实践体系,即“党建引领、思政主导、一纵两横、一核两翼”。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大思政课研究室,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实施路径,把爱国的种子埋入学生的心灵,把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扎根学生的思想。

  一是坚持思政主导,建设思政课主阵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足思政课堂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衔接,研究室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与衔接机制,把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实践落到实处。近年来,十一中政治学科组与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衔接备课机制,由十一中学政治学科组长和北工大马院院长共同牵头,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组织两校思政教师共同研讨,大学老师走进中学课堂。比如:聚焦建党百年,讲百年党史,讲党的精神谱系,讲党的会议精神,讲新时代伟大成就等;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衔接育人,并出版教学设计汇编。

  横向打通学科边界,开展思政课为引领的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做好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备课,实现各学科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比如:确立爱国主义大主题,我们设计了“见字如面——对话时代”“见字如面——对话未来”的大单元课程思政,从“战贫、战疫、生态、科技、绘画、传播”等为切口,落脚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成就。

  二是打通家校社壁垒,统筹大思政两堂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我们既立足思政课堂,抓好育人主阵地,又通过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真正把思政课与新时代成就相统一。比如:我们确立“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艺术形式等展现伟大时代:学生走进社区体验人民幸福生活,完成了“绘画美好生活”美术展示,“讴歌时代梦想”话剧展演,“留下美好瞬间”摄影竞赛等;学生走进博物馆,感受新时代的澎湃力量;举办“党的精神谱系”主题展览,从百年党史中传承“红色基因”。

  大思政课抓住了爱国主义为主题,坚定永远跟党走信念为核心,构建“一核两翼”思政课程,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按照时间节点开展的思政活动课程,以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程和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课程。

  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大思政课的育人使命,在大时代、大协同、大贯通中不断开拓,实现完整人格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

一体化推进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体系

  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是十一中“一化两课三全育人”德育课程实践体系中的“两课”之一。它的逻辑起点是“培养什么人”。

  学校秉承完整人格育人理念,历来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1982年,学校在北京首开青春期教育课,出版第一本青春期健康读本;1986年,挂牌成立北京市第一家心理咨询门诊;2004年,率先开设生涯教育校本课程。2019年,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构建“新生涯课程体系”,探索适合本校学情的学生发展多维度指导策略和评价体系。2021年,学校以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实践研究特色校为契机,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在党建引领、“大思政”统领下,构建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体系:以理想引领、心理疏导、学业提升、生活指导、生涯规划五个核心要素为基础设计课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助推课程实施。通过独立指导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学科融合课程、领域指导课程4类课程路径开展指导。

  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实践体系坚持一体化推进,开发家长、高校、社会资源。纵向进行小初高课程一体化设计,横向确立以深入认知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建构上,面向学生,以生涯课程为主线融入其他四类指导课程,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健康生活等全面协调发展,激发学生成为新时代英才、报效祖国的国家情怀。面向教师,开设指导能力提升课程和学科素养指导课程,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引领学生建立学科学习与未来方向、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链接,明确人生目标,激发学习热情。面向家长,构建协同指导体系,通过家庭教育大讲堂、家长课堂、家庭会议研讨等课程平台,引领家长科学教育,提升指导质量。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上,将课程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融合推进,从学习态度、行动、参与活动情况等层面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将评价结果和成果报告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依据导师工作职责,利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教师的指导效果,纳入绩效考核。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依据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以及近年来学生的选考倾向,设置了航天、生化、经济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实验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以此为基础,开发了面向全员的普适性领域素养课程和学生自主选择的领域课程。升级班级组导师指导的精准性,为特定领域的学生量身打造导师团队,帮助学生以领域课程为切入点,展开选择指导、学法指导、品格指导等个性化辅导,提升学生的领域素养和职业品格,形成全面、系统、稳定的领域发展指导实践体系。

(文/柏参天 刘志娇 田丽娟 郭姗姗;图:学校提供;来源:现代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