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答案,是陈赓

这四个人的酒量排行应该是:陈赓最大,周公次之,宋时轮再次之,许世友位居老末。

许世友酒量的故事

其他以酒量大而闻名的如陈再道、韩先楚、王必成、秦基伟等等应该都喝不过许世友。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真的曾经有一次把许世友喝倒过,自己还能很清醒,这事本身就可以轰传三军。警卫员或秘书的回忆里必然会反复提及,实际上这样的文字信息并没有。

有位著名的军旅传记作家写过,许世友越南前线上喝酒选将,和刘昌毅中将一次喝过六瓶茅台。不过刘昌毅将军马上就辟谣了:那次其实两人一共只喝了一瓶。

其实,并没有见过许世友一次喝过三瓶以上茅台的可靠记录。那位传记作家这么写,应该也是内心深处想把这个记录拔高一下。

新四军早期领导人周子昆的夫人何子友和叶剑英元帅的儿媳钱铃戈都和许世友喝过,不过这种喝都属于那种雅喝,不会往醉里喝,而且也都是让许世友尽兴为目的,感觉这两位女性的酒量应该都比许世友的酒量要大。

形容许世友酒量最强悍的文字记录是:长征结束后,许世友在西北某小镇一个饭馆里,一个人喝了五斤“烧刀子”,吃了七斤羊肉,另外又吃了32个羊肉包子

这段描述恐怕不太真实。长征结束后,如果遇见羊肉和包子敞开吃的机会,相信大部分红军战士的饭量都会瞬间达到峰值,有多少就能吃多少。那个西北“烧刀子”应该类似武松打虎的“三碗不过岗”,属于低度酒。

一开始真实的数字应该没那么多,许世友很可能是在后来的岁月里不断在酒桌上吹嘘,每次都往上加点,加到最后就是“五斤烧刀子,7斤羊肉,32个羊肉包子”,许司令估计自己也不好意思往上再加了,这三个数字由此定格。

许世友的警卫员回忆,许世友的酒量在4-5斤之间。如果是茅台这种高度酒的话,这恐怕也有水分。

喝嗨了,气氛到位了,许世友的酒量应该在3瓶茅台左右。杂牌酒,玉米酒、地瓜酒这类酒类似啤酒,喝多少也都不稀奇。

周总理以暴制暴,和许世友斗过一次酒。

诸多文字记录的这次斗酒都是两人各自喝了两瓶茅台,许世友已经不行了,总理依旧还很行,从容不迫,打算再来一瓶。

于是,许世友认输。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1)

许世友将军墓地,茅台酒成堆成墙

许世友公开承认过:喝酒就服两个人,一个是宋时轮,一个是总理

许世友秘书的婉转说法是:军中酒量唯一能和许世友抗衡的,只有宋时轮。

所以,宋时轮的酒量要大于许世友。

宋时轮酒量的故事

关于宋时轮酒量的故事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小时候喝醉过,溜达到一个山洞里睡到。第二天醒来一看,周围还躺了四只小老虎,不过幸好母老虎不在,少年宋时轮惊得一身冷汗,赶紧跑回家。

这则故事散见于好几个人的回忆里,内容都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宋时轮醒来时,小老虎们是不是在舔宋时轮。

另一个故事是宋将军一个人喝倒了整个上海黑社会。

这个故事我前几天微头条里写过,这里挪过来。

上海解放后全市的警备工作由九兵团负责,所以宋时轮也同时兼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也就是说,当时上海滩各大帮会、各种地痞流氓,在某种意义上,也都属于宋时轮的管辖职责内。

如何和当时上海各大帮会打交道,宋时轮处理的方式既猛又狠。

宋将军选了一天,请各大帮会各类头目到场,喝了一顿大酒,无论来者脸面大小,一律杯到酒干。全部都喝到位了,酒量恢宏的宋将军昂然宣布解放军的相关政策,在座的无论谁,如果不遵守的话,那就别怪我宋某不客气了。

于是大大小小各种流氓全部被震服。

宋时轮有两个外号,一个是“酒司令”,爱喝酒,同时也当过九兵团司令员。另一个是“送政委”,主要是指宋时轮将军在特殊时期保护过很多落难战友,都尽量安置在军事科学院里,风波稍停一有机会就又全力促其复出,战友情全部浓缩在这迎来送往之中,“送政委”就被叫开了。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2)

不怒自威的宋时轮

周恩来酒量的故事

周恩来的酒量有过一次准确的记录:长征途中,周恩来在茅台镇喝茅台:一两左右的杯子,喝了25杯,而且没醉。

周公属于那种有高度自制能力的人,所处的位置也根本不允许他放开喝。只有在不得不喝和喝醉了也不怕的这两种前提下,周公才会喝醉。

文字记录中,周公喝醉过四次。不得不喝两次,喝醉了也不怕两次。还有几次属于喝多但没醉。

先说一次喝多但没醉的故事。外交部的翻译俞志英和周恩来在境外喝过一次,这是因为总理当时外事活动太劳累,大家想让总理喝到位好好休息一下。

俞志英于是领命叫板:总理,今天我和你比喝酒,你喝一杯我喝两杯,怎么样?

周围的人赶紧跟着起哄:总理跟她喝。

总理就笑了,说:拿酒。

最终结果是俞志英喝了两瓶多茅台,总理喝了一瓶多茅台,然后去休息,当晚沉睡,休息得非常好。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3)

喝醉了也不怕,一次是在延安,一次是和凯旋回国的志愿军将士。

不得不喝,一次是在莫斯科和苏联谈判,一次是在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这次,周公豪气干云,一个人喝倒整个国民党

那是双方基本达成共识,谈判基本达成协议后的一次宴会。

大事办完,双方心态都放松,都有大喝一顿庆贺庆贺的意思。

但是宴会开始局面就有些乱了,有真诚祝贺的,自然也就有借最后机会趁机灌酒的,敬酒的于是在毛主席面前排起了队。

周恩来始终不倒地挡在毛主席前面,迎着那浪潮一杯接一杯往下干。

“恩来兄,毛先生的酒你代替了,还有你自己的呢?要干两杯,两杯……”

“周先生,兄弟是代表市党部,国共合作么,要一视同仁。第一杯是代毛先生,这第二杯才是你的……”

显然,毛先生不喝,那就周先生喝。如果周先生被喝倒,那看你毛先生喝还是不喝呢,再有一个出头替毛先生挡酒的,那得看你够不够格。

那头真心促和的如张治中、邵力子、张群等人也看出来这架势,但是毫无办法。

场面就顶在那里了,犹如箭在弦上。

然后就是周公放大招了

周恩来大声说:“无论谈判还是喝酒,我们双方都应该平等地进行。现在我提议,所有能喝酒的先生都举杯,我代表毛主席敬大家三杯。

周恩来彬彬有礼地将目光扫过全场,微笑点头:“先喝为敬啊。”

周恩来连干三杯。

当然,现场端着酒杯敬酒的就不能再搞车轮战了,也跟着连喝了三杯。

然后,红光流溢、神采飞扬、彬彬有礼的周恩来微笑着又举起杯,说:“当然,下面这三杯是我敬大家的。

会场陡然静下来。

周恩来温和文雅的声音继续说:“我们不是赌酒,是为友谊干杯。不强人所难。能喝的就请先干三杯,然后继续来。”

第二个三杯酒喝完,就再也没有人单独出来敬酒了。

回红岩办事处时,周恩来呼出的气都充满酒香。卫士小声问:“周副主席,你怎么一杯也不让主席喝?他只要喝半杯你就可以少喝三四杯啊。”

我怕酒里有人做手脚,放毒……” 周恩来耳语一般地喃喃了一声。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4)

重庆谈判期间的周恩来,47岁,风华正茂

陈赓酒量的故事

陈赓,“人中豪杰”,酒量深不可测,谁都愿意和他喝,没有喝醉的记录,除了下面要说的这次,甚至都没有喝多的记录。

1952年9月,彭德怀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年末,因为武器装备援助的事宜去苏联洽谈,陈赓当时正在筹办哈军工,所以陈赓陪着彭德怀一块去的。

尽管参观时看到了很多武器和装备,也谈成了此行的各种合作,但是彭德怀内心深处最想看到的还是苏联的原子弹。

彭德怀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被麦克阿瑟用原子弹威胁过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每天头上都顶着原子弹的威胁开展地面战斗的将军。

但是原子弹长什么样?没见过。

一枚不到一人高的炸弹可以彻底摧毁一座城市,对一位百万大军的统帅来说,这个震撼力实在太大!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 周恩来陈赓许世友(5)

彭德怀、陈赓、邓华在志愿军司令部

于是,在一次参观活动接近尾声时,彭德怀向陪同的苏联军官提出想看看苏联的原子弹,一旁的陈赓当然也兴趣十足。

这名苏联军官说:“这事我做不了主,我得去汇报。”

彭德怀笑着说道:“那就请你尽快联系可以做主的人吧!我们就在这里等。”

大概过了十分钟,这名苏联军官回来了,他耸耸肩膀说道:“我们的将军说了,原子弹是我们的最高机密,是不可以给任何人参观的!不好意思,我们爱莫能助!”

彭德怀点点头,没再说话,心里五味杂陈。

彭德怀真的很想看一眼原子弹,更想我们自己也能拥有原子弹。

陈赓看出了彭德怀的难受,上前安慰他:“彭总!你确定想要看苏联的原子弹?那我有办法!”

陈赓的办法就是去和绝对拥有这个权限的苏联当时的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元帅喝顿酒,把他喝到七八分醉的时候,再提出想看看原子弹这件事,布尔加宁应该就不会拒绝了。

这就是军中关于陈赓酒量深不可测的来源:无论你这位苏联国防部长多能喝,我陈赓都有把握陪着你喝,把你喝爽,然后办成我的事。

彭德怀不善于饮酒,不过一听就知道这事可行,这个细节也说明陈赓的酒量彭老总是知道的,也亲眼见过。

于是就约酒。

这次访问也是这三个人第一次见面,当天布尔加宁越喝越高兴,他很快就与眼前这两位中国将军惺惺相惜。

陈赓看着喝得差不多了,顺势提出想看看原子弹的请求。

布尔加宁笑了笑说道:“小事!小事!跟我来吧!”

彭德怀悄悄地向陈赓竖起了大拇指。

两人跟随着布尔加宁来到了一处隐秘的地点,这里看上去很不起眼,但是进去后却别有洞天,彭德怀隔着很远就看到了一颗原子弹,布尔加宁提醒说:“原子弹的辐射很大!我们只能站在防护区以外看!”

彭德怀点点头:“就这么一颗小小的原子弹就能摧毁一座城市?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陈赓自然明白彭德怀的意思,当晚回到酒店后,陈赓拉着对彭德怀的手说:“彭总,这件事你放心!我们将来肯定也能造出原子弹!等到我们拥有原子弹那天,我一定来找你喝酒!”

两人的承诺就此许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彼时行动已经不自由的彭德怀当天举起一杯酒隔着窗户对着天空敬酒:“陈赓!我们有原子弹了!可惜你小子不守承诺,没来找我喝酒!你在天上应该能看到原子弹爆炸的景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