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八个字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从字面意思来看,他的意思是,仁义的人都喜欢山,看到山就高兴;聪明的人喜欢水,见到水就开心。那么究竟是否这样理解呢?

智者上善若水仁者高山仰止(也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1)

我是这么看的,山为阳,水为阴,一个有智慧和仁义的人是阴阳合一的,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通常是以智慧去处理任何事,以仁义善待任何人,而从中取得自己应得到的成就,这就是“乐”。以智慧取得了“阳”,就像山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对自己敬畏;以“仁义”取得的成就像水那样使人觉得很亲近。

智者上善若水仁者高山仰止(也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

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以山水为乐是必须的,其内涵不是让你去爬山,去划船或者游泳取乐,而是需要自己懂得阴阳结合,即智慧和仁义相结合,完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最终以给社会做贡献为目的,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智者上善若水仁者高山仰止(也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3)

当真正的理解“乐山乐水”以后,自己在解决自己烦恼的同时必须要“抛却红尘万般事,且携诗酒入田园”,要达到这种境界,方能洞察人生和社会。试想一下诸葛亮,在茅庐中初醒,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何等的雅兴,何等的忧愁,何等的胸怀和壮志。“迷雾重重圈眼帘,平生自志把酒归”,古人的智慧中通常以酒来陶醉自己的情操,唯有酒方能使自己一醉方休,从静中得以养性。

智者上善若水仁者高山仰止(也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4)

再说回来,乐山乐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水乐山乐”,当自己的价值在阴阳中得以发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自己对“道”的认识,不就是“水乐山乐”吗?我看《道德经》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当把句子反过来读又是一番风味,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把反过来读和思考,可能才能真正的理解“道”的规律和真谛。看下:母之物万,名有,始之地天,名无;名常非,名可名,道常非,道可道。这样来理解(翻译如下):阴是世间万物的之母,毋容置疑的事,但是如果违反了,触犯了阴(又可理解为女性)的原则,一切人世间的事物将会消失(包括家庭);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肯定的。

智者上善若水仁者高山仰止(也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与草木两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