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二厂的传闻逐渐散去之后,特斯拉悄然提价。
11月19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国产Model 3后轮驱动版售价上调1.5万元至25.09万元。这是国产Model 3年内第二次提价。
坊间热议、地方政府介入、媒体跟进,一番关于二厂的舆论爆炒之后,人们似乎看清了真正的赢家。
特斯拉二厂仍扑朔迷离,包括青岛在内的众多城市依然“此情可待”。毕竟,以特斯拉超级工厂的体量,可轻松贡献数百亿的产值,是一桌盛宴。
民间对特斯拉如此关注,甚至个别地方政府有意无意地秋波暗送,折射出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压力,以及对高含金量制造业的追捧。
在国家风向标的助澜之下,先进制造业正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潜力的重要指标。
今年以来,国家认定了多个层次的“国字号”制造业招牌,这其中,青岛成为北方城市的一股清流,总数高居前列,多项指标仅次于地位特殊、资源丰富的北京,甩开一众北方城市。
认定为“国字号”并非当下的产值与规模有多大,更多代表了国家认可之方向,以及城市未来希望之所在。时隔多年之后,青岛有望再度成为北方制造的一面旗帜。
1
11月19日,青岛又一家企业成功过会。
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议,将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有望成为青岛市科创板的“第6股”。而科捷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龙进军,将成为青岛首位80后上市公司创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信部今年8月发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科捷位列其中。
“小巨人”企业均从制造业中选拔,其数量是城市实力的直接体现。在第三批“小巨人”企业发布后,青岛的“小巨人”数量达到97家,全国排名第8,在北方少于北京的257家,天津的130家。
青岛制造业的成长,在多个榜单中得到验证。
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青岛与无锡、杭州、成都、宁波等城市一同入选综合类示范城市,成为全国仅有的11城之一。
11月10日,第六批“单项冠军”榜单发布,青岛的冠军企业和产品增至23家(个),排名全国第七。
11月9日,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青岛占据其一,入围者是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
加上年初青岛家电和轨道交通两个制造业集群进入“国家队”,使得青岛从“点”到“面”,几乎集齐了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所有“奖项”。
2
青岛制造业,以如此炫目的方式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或许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在南北经济差距的现实情况下,青岛能否通过制造业走出一条转型之路,不仅会为北方城市带来新的启示,对全国经济格局亦有深远意义。
前三季度,一个好的迹象是,北方经济的全国占比“止跌”。
GDP总和达到289342.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764.51亿元,三个季度几乎增加了一个北京的经济体量;名义增长率达到14.1%,比南方地区(13.6%)高出0.5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5.08%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35.15%,提升了0.07个百分点。
这其中,以青岛、潍坊等为代表的制造业较为突出城市,应该贡献了不少力量。
客观而言,在北方城市中青岛工业的体量处于领先集团,但还没有恢复“上青天”时的巅峰。
当下,天津、郑州的二产规模均在青岛之上。2020年,郑州的二产增加值比青岛高出近400亿。
与郑州相比,青岛的优势在于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高质量发展的门槛。上述制造业中的“青岛力量”,是最好的证明。
而郑州还处于转型的起步阶段,青岛经历的痛苦,郑州迟早要“补上”。
3
青岛可以兴奋,但却没有骄傲的资本。
在产业升级的道路,这座海滨已经走了近10年。从2012年左右开始“腾笼换鸟”,到今年迎来收获的爆发期,途中经历了太多曲折,走过了不少弯路。
再者,虽然各种“国字号”认定的企业、集群较多,但尚未形成气候,能否破茧成蝶仍需未来一点一点的检验。
以下这张来自2020年青岛统计公报中的图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青岛制造业的短板。
家电、轮胎、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重,新兴产业产品少。换句话说,青岛的单项冠军也好,“小巨人”也罢,依然处于成长期。
此外,青岛优势制造业集群的产业链条还称不上完善。
以两大入选“国家队”的家电和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例,在一场官方活动中透露的信息提到,家电的本地配套率40%,合肥则为70%。京东方的屏,成为合肥家电产业配套的最大优势之一。
轨道交通产业问题类似。年初,青岛有关区市曾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品本地配套率不高的问题”回应省里:针对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三大主机厂的1650余家配套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对配套额过千万的294家配套企业进行靶向研判,筛选出131家非中车系优质市外配套企业作为潜在招商目标。
最近传来一则好消息,中车对制动和钩缓业务进行整合,并以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四方所)全资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锐科技”)为整合平台。整合之后,南京、株洲等地区的技术力量有望来到青岛。
本次操作也暴露出轨道交通产业的特殊性,产业链由央企掌控,怎么布局、在哪布局,地方的话语权可能不大。若要改变现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不管怎么说,国家已经给青岛机会了,今后最重要的是将政策风口利用好,厚植企业生长的土壤沃土,尽力让产业链充实起来。
如此,青岛方能真正“出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