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
导演: 马尔蒂·黑尔登
编剧: 马尔蒂·黑尔登 / Nathaniel Price
主演: 蕾雅·莱斯特 / Reimo Sagor
- 马尔蒂·黑尔登《横风》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 叙事结构非常巧妙。
- 把北欧人的沉默氛围发挥到了极致。
很早前,就听说过一个笑话。
如果你遇见一个丹麦人,他会告诉你,我们和欧洲其他地方的人不同,冰雪让我们沉默。
如果你遇见一个挪威人,他会告诉你,那些丹麦人实在是太聒噪了,我们比他们难以接近。
而如果你遇见一个瑞典人,他会告诉你,挪威人比我们热情多了,他们才不是典型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斯堪的纳维亚?一个拗口的地名,其实源于条顿语,意为“黑暗的地方”。
只因地处高纬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 瑞典),有着无尽的午夜和黑暗。
而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精神特征则与这里的地貌一样,坚韧、犀利、追求极致。可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焦虑、孤独和忧郁。
看这副举世闻名的画作《呐喊》,就出自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之手,而这种刻入骨髓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似乎也只属于斯堪的纳维亚。
而今天,条姐介绍的这部影片《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光看预告片就足够吸引你。
影像传达出的信息量绝对成爆炸模式。画面的悬疑和孤独感,充斥着观众的神经。
一对兄妹在哥哥出狱后踏上的一场公路旅程。
兄妹俩通过一场无声的交流,使哥哥的犯罪原因慢慢浮出水面的故事,其实足够简单,可也足够复杂。
导演马尔蒂·黑尔登的叙事结构,非常别致。
他摒弃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叙事,而是从三个不同视角,将同一事件复重置了三遍。
说到这类手法的运用,观众很容易想到同类型经典《罗生门》《心迷宫》。
但这部《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非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它的现实意义甚至超越了之前的经典。
因为它影片气质即不同于《罗生门》中,混杂着现实与谎言的荒诞世界;也不同于《心迷宫》中,凸显人物作用的寓言世界。
《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重置的就是这个再真实不过的现实世界。
没有人刻意的回避真相,原本一段正常的兄妹对话,被导演硬生生的撕扯开来。
比如故事的第一遍就是单拎出对话中哥哥的部分。
以哥哥的视角叙述自己在狱中的见闻,关心着妹妹的生活。
整个旅程成为哥哥的独角戏,妹妹一路沉默,没有任何反馈。
可是妹妹的沉默似乎更牵动观众的心,偶然间的眼神,欲言又止的表情,都像是在透露着事情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平静。
就在这时,哥哥很随意的一句话,竟意外透露出自己坐牢的原因竟是“弑父”。
而第一部分就在这里戛然而止。
接下来,故事的第二遍,导演又将故事中妹妹的部分单拎了出来。
整个旅程又成为妹妹的独角戏,哥哥一路沉默,没有任何反馈。
但这并没有影响剧情的进展,因为在情节设置中,妹妹的行为,对话都是推进剧情的关键点。
比如哥哥“弑父”的真实原因是:他们的爸爸对妹妹进行了性侵。
比如在哥入狱期间,妹妹的日常生活是多么无助:不仅自己的妈妈没有保护自己,还被当地人歧视,当众被骂是“妓女”。
比如妹妹在被羞辱后的反击:冲进男厕所,给羞辱自己的人的丈夫手y。
第二部分不仅还原了真相的另一面,在监狱之外的妹妹生活并不如意的现状。还由于真相的浮现,连带着第一部分的哥哥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明。
至于后面故事的第三遍重置,导演则将结局重磅推出,成为影片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最后一幕黑白色调变成了彩色。
这里条姐就不剧透了,感兴趣小伙伴就等着上海电影节展映吧,另外条姐观影团也组织了一场《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的看片活动。
而这次活动,还有导演马尔蒂·黑尔登亲临哦。
虽然马尔蒂·黑尔登仅有两部长篇作品问世,但绝对是一位实力导演。
2014年的《横风之中》所运用的移动摄影和历史群像形式,就使观众眼前一亮,非常新颖。
如今的《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更是将氛围营造,形式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导演似乎就是拥有这样的能力,总能找到一个故事最完美的叙述方式。
讲真,条姐还是蛮好奇导演创作这部影片的幕后故事的。
至于想看片的小伙伴,就赶紧微信搜索“电影头条”,后台回复“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报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