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遇而安
前世今生话板山武乡板山及东部山区山脊以南部分地段,原本属于武乡县管辖,但在1997年至2000年勘界时划归黎城。板山,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因山势秀丽而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抗战时期,为保护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板山花儿垴一带驻守,留下了大量碉堡、战壕等战争遗址,该处又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板山海拔2000多米,这里荟萃了太行山的壮美景色,“太行日出”“太行云海”“太行秋色”从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展示了板山风光的秀丽多姿。可以说,板山就是武乡的“黄山”“泰山”。
武乡东部与黎城县左权县接壤的边界地段,地形地貌十分独特。该段系寒武系地层,呈一北东南西向的长条带分布,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在海拔约1400米左右的地段形成一巨大断崖,壁立千仞,巍峨耸峙,成为武乡和黎城县的天然边界。自古以来,武乡东部山区群众只能通过羊臼梯、牛王盘等几处隘口通达黎城,将断崖顶部平台称为“腰道”。所以“腰道”就是东部山区与黎城、左权接壤地段的自然历史传统习惯边界。
武乡东部与左权线接壤边界“腰道”上边有一天险崇城寨,据传东汉名将岑彭在此屯兵。民国十七年,阎锡山政府在地图划界时误以山势定界,民国18年辽县(今左权县)小阴沟张姓人家以崇城寨应归辽县为由向辽县政府提出了诉讼。当时经武乡县政府和辽县县政府调解无效,上诉至省民政厅,最后惊动了南京国民政府。据记载,民国19年省民政厅视察员王育斋、武乡县长张扬祚、辽县县长韩明甫实地会查后,阎锡山政府最终确定武乡辽县以“腰道”为界,崇城寨归属武乡。记载该官司的石碑现在保存在崇城寨。由此可见,武乡东部山区与黎城、左权以“腰道”为界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前,武乡县原窑湾公社左会大队下辖三个自然村,分别是左会、板山、南沟。板山自然村是河南林县人逃荒来此定居。板山自然村座落在板山北坡,因山而得村名,该自然村有一户人家在十字岭居住。十字岭座落在南坡腰道以上、朱家㠉下边(现红色旅游路观景台附近)。据板山村村民常翠英老人回忆,居住在十字岭的是一户姓莫的人家,户主叫莫全,生两子一女。当年左会开会或大队有什么公务,都是常翠英到十字岭通知莫全参加。改革开放初期,莫全举家迁回林州市黄花镇桑园村。常翠英一家也于1990年迁回林州,现住在林州市采桑镇采桑村,目前健在,与左会村亲友联系密切。另外在板山以东山峰狮子怀下边、羊臼梯上边的“腰道”附近有一个叫“浅凌坡”的自然村,行政上一直是武乡管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户人家迁回武乡县洪水镇阎家庄村。
1958年前,黎城到武乡没有公路可走。1958年大炼钢铁时,黎城县因来武乡拉煤炼铁需要,经武乡县政府同意,由黎城县负责修通了从西井到左会的公路。
1960年10月1日该路通车之日,在十字岭黎武分界线上树立修路碑一通。当时由武乡县窑湾乡干部郝务忠等人代表武乡县政府参加了立碑仪式。在1958年前武乡到黎城,黎城到武乡均走的是从拴马进沟上山下西井这条小道。从西井上山到山顶,中间拐弯处界段立有同治年间武乡与黎城界碑一通。
2010年改造新修柏油公路时去黎城的方向半山腰古界碑仍存在荒草坡中。
目前,360百科和百度百科“板山”词条解释为:板山,位于武乡县城东部窑湾乡一带,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为武乡县的最高处。最高峰花儿垴达2008.5米,站在板山,八百里太行群峰尽收眼底。是融革命传统教育、自然风光浏览和消夏避暑的著名风景旅游区。“群峰壁立太行头”的板山,又名“栓马岭”或“左会垭口”,是武乡通往黄崖洞的咽喉要冲。
但是,在1997年新一轮勘界工作中,以山脊、谷底、河流为标志,板山南坡原本属于武乡的约2.6万亩林地和几个消失了的小村庄划归黎城。因本地人不服,多方奔走呼号,上级有关部门表示“争议地段不再树界碑,己竖起的界碑拔掉作废,保持原状”。但是,如今,有些媒体、有些讲话中将板山称为"黎城板山",邻县也在争议地界修建了防火机动车通道,尤其在观景台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板山似乎离武乡愈来愈远了!
为此,呼吁有关人士有关部门关注板山,关心板山,还历史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