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剧,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根据行当来进行评判,我们在评价各路名角的时候也是评价名角在某个行当上表演的如何。就像同样是运动员,长跑运动员跟短跑运动员虽然都是跑步,但是两者的评判标准就是不一样的。

京剧的两种唱腔分别是什么(京剧的行当很重要吗)(1)

窦楷、袁宏轩这两位学制在《中国戏曲的角色行当》中就有说过:“历代的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将性格相近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动作特征、表现手法和各种技巧,融汇锻铸,形成模式。这种模式,我们称之谓‘角色行当。”

京剧的两种唱腔分别是什么(京剧的行当很重要吗)(2)

京剧由于知名度高,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为大家所了解。其他据种在大类的行当上相差无几。

不过我们最经常能够看到就是“三小戏”。

什么叫做“三小戏”呢?

戏曲中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小戏就叫做“三小戏”。之所以常见是因为三小戏的故事模式比较简单。在行当中“小”一般指年轻的意思。小生、小旦、小丑一般就是年轻的小姐、书生、小伙等普通老百姓的角色。剧目也一般表现的是家长里短,男女爱情的故事。而这类剧目也是受众最广,最通俗的故事。就像我们现在影视剧最常看到的以小鲜肉为主演的爱情故事。

京剧的两种唱腔分别是什么(京剧的行当很重要吗)(3)

闽剧也不例外, 清道光年间平讲班演出的《和尚讨亲》、《采木笔》等,均是以生、旦、丑为主的“三小戏”。同时期的儒林班也是如此。后来增加了新的剧目,角色渐趋完整, 为了适应演出需要,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也被称为七条椅。

清光绪初年,达云霄、驾云天等12家儒林班竞相编演新剧目,不断吸收外来剧种的表演艺术,聘请徽剧、昆剧、乱弹等艺人到闽剧班教戏,逐渐发展为12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贴、末、杂。闽剧的表演也形成自己的风格。到了清末民国初,角色行当的体制已趋定型。

京剧的两种唱腔分别是什么(京剧的行当很重要吗)(4)

闽剧在吸收外来剧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 闽剧在唱、念、做、打这四大基本功外,还有舞、耍、谑等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特色。

比如,不同于京剧丑角规范性的动作,闽剧的丑更多的是通过诙谐语言和表情去演绎人物。如《炼印》里,冒充巡按的杨传为须生跨丑行扮演,演员注意刻画他的正直、善良、风趣的性格。

表演最后换印时转愁为喜的一段,吸收了福州民间“跳财神舞”、“大刀花舞”和“金花宝”的舞蹈动作融化“玩弄金印”等身段表演,同时又把民间的“双龙抢珠”舞蹈改变为“抢掷金印”,是整个剧场的气氛变得更为热烈。

京剧的两种唱腔分别是什么(京剧的行当很重要吗)(5)

我们将继续分享与戏曲以及闽剧有关的小知识、小故事,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