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抛砖引玉玉:喻指有价值的言论或精湛的作品砖:喻指肤浅的见识或拙劣的作品抛出不值钱的砖,引来极珍贵的玉比喻以引出同道者的高论或文艺珍品为目的,而自己首先提出肤浅见识或粗糙作品军事中常指,主动给敌人一点小的好处,使敌人上钩,借此获取大的胜利,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十六计抛砖引玉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三十六计抛砖引玉主要内容
第17计 抛砖引玉题解
抛砖引玉。玉:喻指有价值的言论或精湛的作品。砖:喻指肤浅的见识或拙劣的作品。抛出不值钱的砖,引来极珍贵的玉。比喻以引出同道者的高论或文艺珍品为目的,而自己首先提出肤浅见识或粗糙作品。军事中常指,主动给敌人一点小的好处,使敌人上钩,借此获取大的胜利。
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注释
类:类以,同类。类以:用相类似的东西来。击蒙:击,打击;蒙,蒙昧。语出《易·蒙》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蒙卦的卦象为坎下艮上。其上九爻,为阳爻处于蒙卦之终,其喻意为“处蒙之终,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也,故曰‘击蒙’也。故‘不利为寇,利御寇’也”。大意是,上九爻以阳刚之象居于前五爻之上,所以能给蒙昧者以开导、启迪。为盗寇之人,自然属于蒙昧者之列,所以,如果占卦时占到本爻,则对为盗寇者不利,而对防御盗寇者有利。此处借用此语,意思是,打击那因受我方诱惑而处于蒙昧状态的敌人。
译文
用相类似的东西来诱惑敌人,乘其迷惑懵懂之时去打击他。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甚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逐。
注释
疑似:模糊、近似。类同:相同。固:坚固、不动摇。因其惑,将敌人牢牢地迷惑住。轻:轻狂。寡谋:缺少计谋。从之:采纳其计谋。绞人获三十:这里是指绞国军队抓获了三十个为楚军采樵的人。役徒:这里是指为楚军采樵的人。坐其北门:这里是指坐守绞国的北门,以断其归路。覆:伏兵。
译文
诱惑敌人的方法有很多,最巧妙的办法,不是在模糊近似、使人感到相像又不像,而是要以类同的东西,去牢固地迷惑敌人。用虚张旌旗、鸣锣击鼓的方法去诱惑敌人,就是属于疑似的一类;出示年老体弱的士兵,或制造有粮或无粮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就是属于类同的一类。例如:春秋时楚国出兵征伐绞国,陈兵于绞国都城的南门外。楚臣屈瑕献计说:“绞国小且其君臣很轻狂;轻狂的人往往缺少计谋。请求采取不加派士兵保护为我军打柴的人的办法去诱惑他们。”楚王采纳了屈瑕的计策。于是,头一天,让绞国人抓走了三十个打柴人。次日,绞国士兵争相出城,将楚方的打柴人往山中驱赶。而楚方则一方面派兵把守绞城的北门,截断绞兵的归路;一方面派兵埋伏在山下,因而大败绞军。结果,楚军迫使绞国与楚订立城下之盟,得胜而归。
传世典故
抛砖引玉一语出自《传灯录》。传说唐朝诗人常建,非常敬佩赵嘏的诗才,几次想要求取赵嘏的诗而不可得。一次,他听说赵嘏要来苏州,认为机会难得,便想出了一个诱请赵嘏作诗的妙计。他断定赵嘏来苏州后,一定要去游灵岩寺,就先在寺前一个显眼的地方,写了言犹未尽的两句诗。赵嘏看到后,果然提笔在后面续了两句,这样四句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首完整的绝句。因为赵嘏后续的两句比常建的两句要好,所以后人就称常建的这种做法是“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在军事上指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利益。公元前700年,楚国用后人所谓的“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小且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铒,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山,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铒,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投降。
用计锦囊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策。 “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是达到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在敌人急功近利,易受诱惑的情况下,我们为了更有效地迷惑诱骗敌人,防止其猜疑和犹豫,便主动送给敌人一些小恩小惠,使其先尝到一定的甜头而放松警惕,我们就可借此进一步利诱他自己上钩。这样我们虽付出较小的代价,却可获得较大的好处;做出较小的牺牲,却可赢得较大的胜利。这是一种先予后取的策略。
含义
本计有如下三种含义:
一、以小引大。我们先拿出较小的、一般的东西,用来做示范和暗示,有目的地诱使对方拿出较大的、有价值的东西来,这种以一事物带动或引诱出另一事物的方法即为“以小引大”法。除了以小引大外,也可以少引多,以薄引厚等等。即我们的一个示范,引出其他人的效仿。
二、以小易大。即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收获。以小引大与以小易大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小引大中,小的引出大的来之后,小的并不一定就损失了,大的小的可以共得。以小易大则不同了,它是用小的换取大的,大的收取之后,小的就已付出了,一般无法收回。这是 “吃小亏,占大便宜”。
三、以小抵大。用小的东西来抵消大的东西,使小的东西与大的东西同归于尽。我们抛出了砖,引诱敌人抛出玉,我们损失的是砖,而敌人损失的却是玉。以小抵大与以小引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用小的引来大的,后者是用小的引走大的。
对策
对抛砖引玉之计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不要愚而不知变。在与敌人作战时,如果我方愚钝而不知机动权变,就会被人诱骗。所以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就是说作战的方向、方针、策略等都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变化。
二、不要贪图小利。顺手牵羊之计主张小利必得,小隙必乘,但其只是在敌人无力控制的范围内适用。如果在敌人防守严密,控制有力的区域内,见到微利或微隙,则要研究其是否为诱饵。所以在取利之前要分析利弊得失。
三、不要受人蛊惑。易受暗示和从众心理,是抛砖引玉的心理基础。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认为该做的事,别人阻止不了;认为不该做的事,别人也劝不成。不要受人蛊惑,防止别人用砖引走我方的玉。
用计范例
秦国抛“金”诱蜀
战国时期,蜀国是一个既小又弱的小国,地处僻远之壤。由于入蜀之路艰险而长,故诸多大国虽对它的富庶垂涎欲滴,却终因进兵艰难,鞭长莫及,只得眼巴巴地看着它存在而无法将其征服。因此,蜀国虽小而能长期自存。与蜀国北部边界相连的是强大的秦国,到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前311年),便利用蜀侯的贪婪与愚蠢,设计运用了一条抛“金”砖香“饵”,而钓引蜀侯上钩,再夺取蜀国之地以引“玉”的妙策。当时,秦王侦探得悉,蜀国有五个大力士,俱有神力,举国上下都十分钦佩他们。于是,秦王便命人用生铁铸造成五个大铁牛,放在秦蜀两国交界的边境地方,且派人四处扬言说:此铁牛乃是天降神牛,每天能拉出五斗金矢(屎),且天天不断,这些矢,价值连城;有此神牛之后,秦国更加富强,人民都为之惊喜,等等,借以招引蜀侯的贪欲与获取之心。与此同时,秦王还估算、推测时间,借在秦蜀交界的边境一带打猎之机,故意装作偶尔与蜀侯相遇,便向蜀侯谈及铁牛之事,且立即赠送给蜀侯许多金子。蜀侯问及来处,秦王则告之此为神牛所遗。而蜀侯为回报秦王的馈赠之礼,便送了一块蜀国的国土给秦王,以相答谢。同时,秦王得到蜀侯的国土回赠后,却又佯作十分慷慨大方的样子,答应蜀侯的一再要求,表示愿将天降于秦国的五个能遗金矢(屎)的铁牛送给蜀侯。蜀侯一听,真是喜出望外,美不自禁,一再感谢秦王的厚赠。但是,秦王却要求蜀侯自己派人来边界搬取铁牛。蜀侯连连答应,说好如此照办。蜀侯回国之后,急切欲取这每日能遗金矢(屎)的铁牛,便决定指派这五个大力士开通通往秦国边界的道路,然后取回这五只铁牛。结果,这五个蜀国的大力士,历尽艰险,终于带兵将蜀国首都通往秦国边界的道路开通了。他们也真的将铁牛搬运到了蜀国,发现铁牛的肚子里确实藏有很多金子。但是,诡计多端的秦王却派军队沿着搬运铁牛这条路进军,很快便打到了蜀国,夺占了蜀国的首都,活捉了蜀侯。秦王不但将这些铁牛与金子全部收了回去,而且灭蜀后将蜀地划为自己的属地。
抛砖引玉招贤才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他所信任的执政大臣子之。子之力图革新燕国的政治,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四年后,以太子平和将军市被为首的贵族集团造反,燕国大乱。齐宣王乘机伐燕,攻破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市西南)。太子平死于内乱,燕王哙与子之为齐所杀。赵武灵王于燕国内乱时拥立公子职为燕王,这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时,燕国由于内忧外患而破败不堪。昭王发愤图强,决心复兴燕国,报齐国入侵之仇。他知道,要把国家治理好,首要的是要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他思贤若渴,愿得天下贤士。他放下君王的架子,亲自登门向贤者郭槐请教招贤之策。昭王说:“我倒是愿意向所有的人学习,只是苦于没有好老师。”郭槐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君,用千金去买千里马,三年未能如愿。身边的侍从对国君说:‘请让我来完成此项任务。’国君就打发他去了。结果那侍从花五百金买了一堆死马骨头回来。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的有什么用?还花掉那么多钱’侍从回答说:‘死马尚且要用五百金来买,更何况是活马呢?价格必不止此数。这样天下的人必然都以为国君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肯定会送上门来。’果然不出侍从所料,不到一年的功夫,国君就得到三匹千里马。如今君王真的想招徕天下的贤士做老师,那就请从我郭槐开始,把我当成骏马的骨头对待吧。我郭槐尚且受到敬重,比我贤能的人就会不远千里而来。”于是,燕昭王依计而行,为郭槐修建华美的住宅,并以师礼事之,对他特别优待。不到三年,就有赵国的名将乐毅、齐国的著名学者邹衍、谋士剧辛等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燕国。真可谓群贤毕至,人才济济。有了贤人的辅佐,再加上昭王能够和百姓同甘共苦,终于达到了富国和报仇的预期目的,实现了自己的宿愿。
邹忌说琴谏齐王
这是发生在战国时代齐国的一个故事。齐威王继承王位后,得意忘形,狂纵无度,每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国家日趋衰败,百姓贫困不堪,怨声载道。一天,有个人走进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听琴,我特来拜见大王,为大王抚琴。”这个人叫邹忌,长得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堪称美男子。他头脑灵活,能言善辩,琴弹得很出色。侍臣报告给齐威王,齐威王一听很高兴,立即传令召见,并吩咐左右摆上桌子,把琴安放好。邹忌坐在琴前,熟练地调弦定音之后,摆着弹琴的架势,却并不弹。齐威王很奇怪,问道:“听说先生琴艺高超,现在抚琴不弹,是寡人的琴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邹忌说:“听琴,可以陶冶性情,杜绝淫邪之念,使人改邪归正。弹琴,和治国一样,必须专心运神。”邹忌接着说,“大弦声音宽厚、低沉、粗重,似春风浩荡;小弦声音清脆、单纯、轻捷,似山间溪水;应弹哪根弦就深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道理同政令一样。大弦小弦配合,高低急缓协调。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能,才能政通人和,民富国强。弹琴与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齐威王听着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先生琴理讲得不错,那只不过是空谈,我要见识见识你弹琴的真本领请你弹奏一曲。”邹忌反而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姿势,并不真弹。齐威王面带怒色,指责说:“你为何只摆架子,并不真弹?难道你想欺君不成”“请大王息怒。”邹忌笑笑说,“大王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当然应该以国事为重了。如今你身在君位,不理国事,与琴师拿着琴不弹有什么两样?”齐威王沉默不语。“琴声也是心声。”邹忌察看着齐威王的脸色说,“琴不弹则不鸣,国不治则不强……”说到这里,齐威王那阴沉的脸上忽然透出笑意,拉住邹忌的手说:“先生以琴谏寡人,使我耳目一新,我一定按先生说的去做。”紧接着,齐威王请邹忌谈论国事,邹忌劝他节制饮酒,不近女色,兴利除弊,重用贤能,专心经营霸主之业。齐威王听了极为高兴,对邹忌加以重用,发奋治理朝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了。邹忌用琴进谏的故事,也传为美谈。
吕布虚张声势脱险
公元192年,吕布与司徒王允诛杀了董卓之后,引起了董卓一些旧将的不满。以李、郭汜为首的凉州旧部起兵攻下了长安,纵兵抢掠,居民死伤无数。吕布仅带领数百骑逃出武关,企图到淮南投靠袁术。可是,袁术认为吕布反复无常,因此拒不接纳他。吕布只好去投奔袁绍。吕布投靠袁绍之后,自恃骁勇,对待袁绍的部下十分轻慢,这引起了袁绍的不安。当时,正逢袁绍与张燕的黑山军战于常山。张燕本来是黄巾起义的余部,拥有精兵万余,骁骑数千,而吕布则率领成廉、魏越等将冲锋陷阵,正像当时人们所说的那样:“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不久,就击溃了张燕的军队。战场上的胜利,使吕布更加忘乎所以,乘势纵兵大掠,这就更进一步引起了袁绍的不满。当吕布发觉了袁绍对自己的不满之后,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向袁请求准许他离开河北。袁绍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委任他为司隶校尉。实际上,司隶校尉仅仅是一个虚职,并无实权,因为当时长安和洛阳都不在袁绍的控制之下,吕布根本没有办法去赴任,前途只能是自己到外面去谋求生路。但是,对袁绍来说,放吕布离开河北,等于放虎归山。袁绍害怕吕布一旦他日东山再起,反而对自己造成危害。于是,在吕布启程的那天早晨,袁绍派了三十个精壮的勇士跟随吕布,名义上是护送吕布,实则想让这些勇士寻找机会除掉吕布。当天晚上,吕布等一行人走到了一个所在,便决定在这里过夜。吕布命令袁绍派来的三十名随从人员住在他帐篷的附近,当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吕布让自己的一个亲信在帐中鼓瑟,而他本人却偷偷地溜了出去。那三十名侍从在附近的帐篷中听到吕布这边瑟声不断,都以为吕布仍然住在帐中。夜深了,刺客们听到吕布帐中的瑟声已经停了许久,估计吕布这时已经睡着了,便从外面一涌而入,冲到吕布的床前,便胡乱砍了起来。第二天早晨,袁绍又派人到吕布的住地去核实,发现吕布已经带着成廉等部下开拔了。原来,那些刺客所砍的只是一条经过伪装的空棉被。此时吕布乘无人追赶的机会,到河内(冀州黄河以北)投到张扬门下。
虞诩败羌人
东汉时,居住在陇西一带的羌人屡次发动起义,反抗汉朝的统治。为了安定这里的局势,朝廷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武都一带的羌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聚集了数千人,驻屯在去往武都的必经之路陈仓崤谷之间,阻止汉朝派来的太守赴任。道路不通,虞诩只得在陈仓附近停了下来。当时,虞诩只带了一些护送的兵卒,人数远远少于羌人。虞诩便让手下人散布说,他已经向京师上书,请求增加援兵,援兵到了以后,就向武都进发。羌人听见这个消息,以为虞诩因为兵少胆怯,暂时不敢过陈仓,就分兵到附近的州县去抢掠。于是,虞诩借羌人分散的机会,连夜进发,赶了一百多里路。当羌人得知虞诩过了陈仓之后,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在后面紧紧追赶。过了陈仓以后,虞诩便让士兵在做饭时每人挖两只灶,每过一天增加一倍,并且以每天二百里的速度行进。羌人察看虞诩的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发现灶坑逐日增加,以为汉朝的援兵已经来了,就不敢迫近虞诩及其从人。这时,有人问虞诩:“过去,孙膑减灶,而你却增灶;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你却带军队行军二百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说: “敌人众多,我们兵少,如果行军缓慢就要被他们追上,急行军是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虚实。孙膑减灶,是为了使敌人认为他的兵力少,我们增灶,是为了使敌人误以为我们兵力多,形势不同,做法也就不同。”到了武都之后,虞诩发现,郡中的兵力不满三千,而羌人数万包围了城外不远的赤亭,情势十分紧急。虞诩想出一个抛砖引玉的妙计,下令士卒把强弓藏起来,而用小弓向羌人放箭。羌人看到汉军的箭力量很弱,就不把虞诩的军队放在心上,动用全部力量向赤亭发起进攻。当羌人全部暴露以后,虞诩让士卒把强弓拿出来,每二十支箭瞄准一个人,箭无虚发。羌人大惊,急忙停止了攻击。第二天,虞诩派一队士卒从城东出,从北门入,换了衣服以后,再从北门出,从东门入。城外的羌人看见汉兵来来往往,不知道城内究竟有多少军队,便打算全军撤走。这时,虞诩料到羌人要撤退了,派出五百人在其归路上设下埋伏。在羌人撤退的时候,这些伏兵突然发起攻击,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在与羌人的战斗中,虞诩用他的 “砖”(小弓)引出了敌人的“玉”(全部兵力),不仅隐藏、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而且令敌人充分暴露出其虚实。“知己知彼”,虞诩取得胜利也是在他自己预料之中的。
李世民夺天下
李渊之所以能夺取天下,全出于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因而人心多归向李世民。李建成因是嫡长子,被立为太子,然而危不自安,所以总想害死李世民。一天夜里,李建成召李世民饮酒,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饮酒之后,心中突然暴痛,接连吐了数升血,经医治未死。等到李世民将要去洛阳时,李建成、李元吉又在一起密谋,说道:“秦王若是到了洛阳,就不能再控制他了。如留他在长安,他不过是一个匹夫,收拾他很容易。”于是暗中派多人写诬告信,在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说秦王左右的人听说要去洛阳没有不高兴异常的,看样子恐怕不能回来了。高祖轻信了密告,打消了让李世民去洛阳的念头。李元吉又秘密请求杀死李世民。秦王手下的人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李建成、李元吉认为秦王府骁将太多,想引诱这些人为自己所用,于是暗地里将一车金银器赠给尉迟敬德。敬德坚辞不受,并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当时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都劝李世民及早决定大计,李世民一时犹豫不决。此时正逢突厥入侵边塞,李建成就推荐李元吉率兵去迎击,密谋邀请李世民在昆明池为李元吉饯行,伺机让壮士杀死他,然后立李元吉为太弟。李世民得知后随即向李渊密奏,李渊知道后非常惊讶,说道:“明天我要审讯他们,你要早些来参见。”第二天,李世民率领他手下的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到,李世民立即射杀李建成,敬德杀了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发生后,高祖说道:“事情已经发生,应当怎么办呢?”陈叔达说道:“李建成、李元吉心术不正,因嫉妒秦王的功劳,两人共设奸计害人。秦王既然已经将他们杀了,现在陛下就把他当作国家栋梁之臣,委以重任,这样就没有事了。”高祖听了,说道:“这也是我的夙愿啊”随即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军政大事,全都交给他去处置。作为一个政治家,李世民在击败政敌集团的过程中,应该说确实是煞费苦心,为引得对手上当受骗,不断地抛出种种诱敌之“砖”,再引出歼敌之 “玉”。“玄武门之变”实际上就是由李世民亲自导演、参与,从而实现登上帝位的政治表演。
萧翼抛砖太宗大悦
有一个连一块“砖”都不用投,凭几句话就可以骗到“玉”的人,可说是把“抛砖引玉”这条计策用到化境了。玄奘西天取经回国,唐太宗特建造一座慈恩寺雁塔,为追荐文德太后冥福,他命太子李治作记,自制序文,想用王羲之字体,剪集成序,刻在雁塔之上,于是便命各地州郡收集二王法帖,集中御览;收得一千三百余帖后,只缺少一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始终不知下落。有一位御史萧翼,说此《兰亭集序》真本,为王家的传家宝,现传至辩才和尚,藏于湖南永欣寺的方丈梁上,从来不肯示人。若圣上需要,臣会想办法取来。唐太宗大喜道:“卿能如此,朕不惜万金之赏,但千万不要强夺。”萧翼索取太宗手敕及两三本“二王”杂帖后,雇小船直抵湘潭,寄住在船里,每天必到永欣寺观赏壁画,走过辩才方丈的门边时必在门口小坐,很礼貌地向老和尚鞠躬。日子久了,辩才也对他产生好感,由打招呼而请入室闲谈。一天,两人饮茶饱食,扯谈了一轮诗文,及说到书法,萧翼提起:“先祖家传有几件二王法帖,不知是真是假,要请大师法鉴。”说完就把所带来的二王法帖拿出来。辩才看了好一会,便说:“确是真的,但不是二王的得意之作,贫僧倒有一件真迹,而且是最佳之作。”萧翼问:“什么帖?”“兰亭序。”萧翼笑道:“哪里还存在?离乱了一百多年了,怕不是真迹”辩才说:“实不相瞒,这是我的家传珍宝,已传七代了。先师智永临终时亲授给我,哪能有假?你如不信,明天再来,我给你看看。”第二天萧翼来到寺院,辩才取出兰亭帖展放台上,萧翼仔细观赏一会,摇了摇头,指出很多瑕疵,肯定说:“这本兰亭不是真的”辩才愕然,被萧翼的一番言论动摇了信念,反而请萧翼把带来的二王帖留下,待自己仔细对证。辩才为要对证兰亭序真伪,就没把兰亭帖放回梁上。一天,老和尚出去了,萧翼匆匆入寺,对守房弟子说: “老当家忘了带净巾,叫我来取。”弟子以熟人熟事,不虞其诈,乃让他进去。萧翼快手快脚把兰亭帖及留下的二王帖带回长安。辩才回寺,见兰亭帖被人盗去,顿时晕倒。萧翼回京交旨。唐太宗龙颜大悦,马上升他为员外郎,并赏赐辩才财帛,加建三级宝塔。兰亭帖直到唐太宗死时,做了陪葬品,长埋地下。从此,兰亭帖真迹永不在人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