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1)

王光美

1988年,王光美到广东,提出想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家里,没想到却被林若委婉拒绝。

王光美没有放弃。次日,她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直奔林若家。

但是,当王光美跨进林若家后,瞬间惊讶不已。

那么,林若为何拒绝王光美去他家?王光美去了之后,为何又如此惊讶呢?

前一个问题,与林若的经典话语“少说多做,干成了再说”以及“人家爱批就让他批吧!抓出成果再说”有关。后一个问题,则与林若的生活工作作风有关。

多做少说,干成了再说

林若是一名老共产党员。1924年,他出生在广东潮安。随着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年幼的林若只能跟随家人转移到客家山区兴宁。

林若接触进步思想比较早,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追求革命真理,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日本投降那一年,林若加入中国共产党。上大学期间,林若积极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国内反动派镇压民众活动,参加抗议反动派在昆明制造的“一二一”惨案,还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大游行。

即便是在白色恐怖时期,林若依旧积极参加地下活动以及爱国学生运动。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2)

林若年轻时期

后来,由于身份暴露,林若被组织上派往东江游击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林若继续为国家、为人民,尽其所能做贡献。

1982年,林若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当时,党中央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但是,很多人依旧被旧的观念禁锢头脑。因此,改革开放之初的林若面临巨大压力。

改革过程中,有人提出尖锐问题:“这是在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政策举措符合马列主义路线吗?”

面对种种非议,到底是要急刹车改变方向路线,还是继续大胆前行?

林若的想法是,继续前行,但这需要巨大的智慧与勇气。

林若认为:

想要继续改革工作,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这是广东迈上改革开放之路的关键。

其次,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实践,敢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促进统一认识,冲破各种思想障碍、推进改革开放,他满腔热血的推广“蛇口经验”,全面介绍蛇口的开放、开拓经验,促进广大干部大胆革新。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3)

林若(左)与朋友合影

另外,他借老专家的商品经济理论促进大家统一认识,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放开发展并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给予作为商品经济主体的企业自主权。

在林若的带领下,广东省委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对下放权”政策,努力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很快,珠三角地区经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热点。

几十年后,回忆起改革开放之初顶住各种压力、排除干扰,以“引进外资,探索实行市场经济”来突破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期间遇到的艰难时,林若感慨道:

“我们凭的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无私无畏的劲头义无反顾的去闯!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

多年来,林若沉住心,始终围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他说:

“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干成了再说!老百姓心里最明白,不声不响的建设,比慷慨激昂的争论更有力量!”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4)

邓小平与林若握手

人家爱批就让他批吧!抓出成果再说。

值得注意的是,林若还非常重视山区建设。他说:“山区不富,全省难富。”

自1985年林若主持省委工作开始,省委、省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山区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山区开发的战略措施,引领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走上治山致富的道路,打开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期间,为了掌握山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林若经常跑山区,了解情况。

对此,其他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干部对林若有些“抱怨”,称他“偏心”,老是往山区跑,不公平。

林若却表示,自己那些年跑山区与跑珠三角的时间差不多。只是,每次自己一往山区跑,就会被报道,这才让人产生了他跑山区多的错觉。

其实,广东“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区面积大。改革开放后,全省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珠三角与沿海一带发展非常快,很多山区则发展缓慢,差距越拉越大。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5)

林若

林若非常重视基层意见与经验,重视在调研中发现矛盾解决问题。

于是,1985年的秋天,林若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先后到10个山区县委做调查研究。

当他坐着一辆十一座的面包车,风尘仆仆的来到和平县时,发现周围的山头全都光秃秃的,只有一些稀疏的残次林。

这番景象,让林若心痛不已。他还记得,当年曾在这里打过游击。当时,由于有树木隐蔽,敌人很难发现林若等游击队员。

但是,如果放到现在,他们必定暴露无遗。

这里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经过了1958年、1968年以及1978年三次大砍伐。

在林若来调查研究的这一年,全省1.5亿亩山地中仅剩6900万亩森林,荒山荒坡就有5000多万亩,超过了全省山地总面积的1/3,森林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6)

林若植树(右)

同时,当地还面临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河道淤塞,农田被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

林若觉得,山区想要发展经济,走向振兴,只有通过造林绿化,消灭荒山,培育资源、开发资源,走治山致富的道路。

很快,林若经过与省委班子反复讨论研究,做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重要决策。

但是,这项政策想要推行下去,阻力很大。

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并且信心不足,觉得林若这样的指标太高了,是在吹牛。

还有人觉得,树木生长周期太长了,想要靠绿化脱贫致富,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因此,免不了有一些人消极对待。

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林若等人采取了五项措施。

首先,是做好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

为了解决大家思想上的问题,每年召开全省山区工作会议时,都将造林绿化作为重要议题之一,并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反复动员,不断宣传绿化造林的好处,以及林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此增强大家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7)

林若与妻子植树

第二是实行领导办点责任制,通过点的突破,拖动广泛的群众造林运动。

第三是制定奖惩机制。

林若亲自带队下乡,参与植树,四处突击检查。

五年时间内,有18个问题较多的市、县被“提醒注意”批评,一个县级城市被“黄牌警告”,所有的检查结果都会公开登报。

而对于那些对造林绿化有功者,他也不忘表扬嘉奖,晋升工资。

期间,一大批基层干部获得奖励,同时也撤换了一批不称职或者失职的干部。

这种公开奖励、鞭策后进的做法,对当时的各级领导干部产生很大震动。

做得好的,受到鼓舞后会再接再厉,做的不好的,接受批评后奋起直追,争取赶上。

第四是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实行“造、封、管、节”四管齐下。

第五是将造林绿化与种植果树相结合,达到调动农民造林绿化积极性的目的。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8)

林若视察工作

经过上上下下团结一致几年的努力,广东省于1991年获得了“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提前两年实现“十年绿化广东”的目标。

但是,这期间林若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曾被人指责党政不分,越俎代庖。

对此,林若并没有觉得委屈,他表示,绿化造林的难度很大,需要很大的决心与魄力,甚至要冒一定的风险。

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林业部门,实在是孤掌难鸣。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山区百姓过上好日子,林若表示自己甘愿冒险,人家挨批就让人家批去吧!抓出成果再说。

正因为林若低调做事,勤勤恳恳工作,不计名利,不计得失。所以,他婉拒了王光美的拜访。

两袖清风,王光美到访惊讶不已

林若曾经的秘书苏泽群回忆称,林若非常严肃,原则性很强,不怒自威,很多人都怕他。

但是,相处时间久了,他就不怎么怕林若。因为他发现,在林若严肃的面孔背后,有一颗善良的心。

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林若对腐败与不正之风疾恶如仇,对干部要求非常严格。他的廉洁自律,有口皆碑。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9)

林若视察工作

林若的下级这样评价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真诚公道。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很服他。在他手下工作,很有安全感!”

林若每次出差下乡,都要求接待他的单位要简朴,不要违反制度。

每次离开,林若都要问一遍秘书:“小苏,伙食费交了没有?”

作为省委书记,他平时上班连车都不坐。走路上班,是他的常态,只有着急赶时间的时候,才会骑自行车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广东省委所有的机构都挤在一栋老楼里面。

省委书记林若与自己的秘书在一个房间办公,而且,那个房间还没有卫生间,只能用公共卫生间。

新的办公楼建好以后,林若不愿意铺张浪费,不想搬过去。一直到他出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没有搬进去。

而对于送礼现象,林若批评的非常严厉。所以,几乎没有人敢给他送礼。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10)

林若外出视察

在苏泽群成为林若的秘书前,有基层同志给林若送水果、送土特产。林若非常严厉的将对方批评了一通,一点儿面子都不留。

后来,苏泽群来到林若身边工作后,他劝说林若:

“你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各级领导干部做了好榜样,但坏处是以后人人都怕你,疏远你,你可能就听不到会议之外的真心话了……”

对于苏泽群的建议,林若听取了一部分。但是对于收礼的事情,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

后来,再有基层同志给林若送礼,林若就会转送给站岗的警卫战士或者省委幼儿园。

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林若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从不为家人谋私。

林若有三个儿子,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在东莞的企业工作,还有一个是大学老师。小儿子结婚后,还住在筒子楼里。

1990年左右,省纪委将内设的处升格为副厅级的室。当省纪委向林若汇报这个决定时,林若爽快同意,但有一个条件:

我老婆不能升!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11)

林若视察工作

原来,林若的妻子彭慧兰是省纪委干部处处长,无论是能力、表现还是资历,她都应该被提升。

但是,林若觉得如果自己的老婆升了,可能会有人说纪委内设机构之所以升格是因为他林若想要提升自己妻子的级别。

在林若的干预下,他的妻子彭慧兰一直到离休都是处级干部。

对于升迁问题,林若常常语重心长的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

“在个人升迁问题上,不要有刻意的追求,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还有步行的。”

1988年王光美到林若家里后,看到的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陈设。映入王光美眼帘的是:一套木头沙发,几张藤椅,这些都是经过修理的。

从林若家里出来后,王光美感叹道:

“真没想到省委书记家里这么简朴,而且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广东省!”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12)

王光美

年近八旬心系农民,肩负老少两副重担

2001年,好几位老同志力请林若牵头省老促会工作,林若因此肩负起全省一老一少两副重担。

刚接手这项工作时,林若深感老促会的工作千头万绪,扶贫开发、修路铺桥、饮水吃饭、上学看病等都要照顾到。

林若非常明确,工作重点在农村。但是,由于他退下来很多年了,对老区尤其是老区山区农村的最新情况、最新问题有些吃不准,不知道什么才是农民最需要的。

为了搞清楚这些,他们组成17个调查小组,深入老区进行调查研究。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老区一个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是破危小学很多,大概有3000多所。

有的教室不仅阴暗潮湿,甚至连窗户都没有。有的就算有窗户,却没有玻璃,遇上下雨刮风的天气,学生们就只能在风雨的“历练”中上课。

更严重的是,有百分之十几的适龄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失学辍学。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13)

林若(右一)

除此以外,他们还了解到,老区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还面临很多困难。

这些问题,如果老促会想要全部解决,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问题是,老促会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足够的人力。

当他们将这些问题汇报给省委与省政府后,省领导得知在富甲全国的广东农村,有那么多困难户,有那么多的失学儿童,非常吃惊。

经过研究,省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自2002年起,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这项措施,使得103万儿童受益。

谈起为什么在诸多问题中选择抓教育,林若动情地说道:

“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与牺牲。如今革命胜利了,老区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不应该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竞争。没有人才,怎么竞争?而且,老区的诸多问题很多都属于经济工作上的。这方面,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能摆上议事日程。而教育问题容易被忽视,我们老促会就要花大力气抓教育,以引起领导的重视。”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14)

林若在农村与群众交谈

解决老区教育问题,他们决定从改造破危小学入手,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的读书环境。

根据估算,新建一座200左右学生的教学楼至少需要30万元。

为了筹款,年近八旬的林若四处奔波,他前往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洲六市,动员当地政府募捐,一共筹到1.092亿元。

但是,这些钱只能改造364所学校,距离需要改造的3000所学校相差甚远。

不得已之下,他们只能找政府拿钱。

从2002年到2003年,省财政拿出6个亿,再加上珠三角六市捐的1.092亿元,以及社会各界捐地4.4亿元,2364所破危小学得到改造。

新校舍建成后,群众们高兴的敲锣打鼓,老区人民也因此看到了希望,称赞这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

对于这样的称赞,林若说这是老区人民对他们最好的奖赏。

而说到教育,林若对于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代掌管广东帅印时没能大力发展深感愧疚。

当年的林若,不是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确实没钱,当年的广州,经济还有困难。他作为一把手,需要集中精力,利用党中央给的优惠政策,先将经济搞上去。

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是第几集(王光美拜访林若被拒)(15)

林若视察破危校舍改造工程

经过多年努力,广州有钱了,就要把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否则,没有人才,发展经济就没有后劲,难以持久。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林若深知这样的道理,因此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想要为教育出一份力。

2012年10月7日,林若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虽然他已经离开了10年,但他“森林书记”的美誉,他在老区的口碑,依旧在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