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总会融入一些外来词汇,就像我们今天把再见说成“拜拜”一样。对于一个民族或部落来讲也是相同的,总保持不了血缘或种族的绝对纯净、纯洁和纯粹。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正因为这种接受、吸纳、融合外来群体或族群的过程,本民族或本部落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强大了起来。
“察哈尔”一词,一般史学界认为源于波斯语,其意为“家人”、“奴仆”、“卫士”、“宫殿卫队”之意。蒙古军队西征以后把这个名词带回到蒙古高原,融入蒙古语。这种带到和融入,不仅使察哈尔变成了蒙古的一个部落,还曾成为过中国版图上的一个省,虽说作为省只有短短20多年时间,在历史长河里可谓昙花一现,但却和察哈尔部落一样,亦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壮大的共同记忆。
01.“察哈尔”之名在成吉思汗时首次出现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被推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大国。五年之后的1211年,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朝发动战争,战前,他曾派一名叫“察哈尔火者”的使臣前往金朝传达檄文,这是“察哈尔”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了历史的记录中。
“察哈尔”作为一个群体被正式命名,也源于成吉思汗,他生前把自己的贴身仆人称作“察哈尔”,并把自己的一部分家人和贴身仆人赐给幼子拖雷之妻。这就让波斯语中的“察哈尔”已经名副其实了,想想,成吉思汗还是一个很时尚的人,可能是因为西征,他学到了一些“外语”,在赐给儿媳的礼物上,将其恰到好处地给用上了。
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广场
接受礼物的人叫唆鲁禾帖尼,克烈氏,拖雷的正妻,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的生母。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都做过元朝(大蒙古国)的帝王,旭烈兀在西亚开创了伊儿汗国,阿里不哥在1260年于蒙古本土被部分宗王贵族推举即位,并和忽必烈争位达四年之久。由于她的这四个杰出的儿子都做过帝王,因此,她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四帝之母”。
成吉思汗赐予唆鲁禾帖尼的“察哈尔”,因为他本人和唆鲁禾帖尼的影响被广泛使用了起来,其后,“察哈尔”一词见于蒙古文史书《黄金史纲》《黄史》中;在汉文史籍中见于《皇明九边考》《武备志》《登坛必究》《国榷》等史籍中。因为是音译,汉文史籍中“察哈尔”一词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察罕儿、擦汗儿、叉罕儿等。
在蒙古族历史史诗《江格尔》中,“察哈尔”一词频繁出现,目前的汉文“察哈尔”一词从清代开始沿用至今。除了被史籍文献广泛使用,“察哈尔”内涵所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02.由“家人”、“奴仆”到“卫士”、“卫队”
察哈尔蒙古族
察哈尔人最早从事的工作与斡耳朵有关。斡耳朵又称斡鲁朵、斡里朵、兀鲁朵、窝里陀、斡尔朵等,意为宫帐或宫殿,是突厥、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后宫管理、继承单位。最早见于唐代古突厥文的碑铭。广义的斡鲁朵也指宫室建筑或家眷。例如辽德宗将其建立的西辽都城命名为虎思斡鲁朵。也可理解为国家,俄罗斯人在金帐汗国时代称直接臣服的国家为大斡耳朵。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及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帝后死后由家族继承。金、元沿用为官署之称。
辽代的斡耳朵是辽太祖设立的禁军及皇家警卫系统,负责守卫皇宫、皇帝出行保安,以及皇帝去世后为之守陵。主要构成与职任是宫帐的禁卫。《辽史·兵卫志·宫卫骑军》说:“太祖以迭剌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法,裂州县,割户丁,以强干弱枝,诒谋嗣续,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他们平时任斡鲁朵的警卫,有战事则随皇帝亲征,有时也分派外出参与征伐。都是皇帝的腹心功臣,也因受到皇帝的信任而被火速提拔为重臣、显宦。
蒙古的斡耳朵与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成吉思汗时,他们曾经有过这样一名称——怯薛军。蒙古语为“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有轮流值宿守卫之意。而《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但他们并不是单纯的“宿卫”,而是成吉思汗钦点的禁卫军。
这支部队由纳牙阿(成吉思汗的开国元勋)统领,没有可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调动包括纳牙阿将军。战时,怯薛直接受可汗号令,可汗前往战场,必有怯薛护驾。这些禁卫军平时则负责管理,包括督导宫廷执事、照顾马匹及维护辎重。
蒙古大国建立,成吉思汗在赐封了各位功臣之后,降旨说:“昔者,朕仅有担任白昼警备任务之侍卫七十人,负责夜间警备任务之宿卫八十人。今赖长生天之助力,得天地之赞助,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朕一统之制。今当拣选十户官、百户官、千户官、万户官之子弟人为卫士,俾满万数而为怯薛军。”
这便是怯薛军之名的由来。其前身是只有百余人的贴身护卫,后来发展为一万人的勇猛军队。人员构成为:1千名宿卫(客卜帖兀勒),1千名弓箭手(火儿赤),8千名散班(秃鲁花)。这支队伍当时被称为大中军﹐大多数人是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子弟及其随从。这蒙古军中最大、最精锐的部队﹐也是成吉思汗征调臣下子弟入质,并以此来控制臣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怯薛军成员一般都不是平头老百姓的身份。
成吉思汗给了怯薛军以很高的地位,不管是什么人,与其万人怯薛军展开斗争,都会被定为有罪。怯薛军分四番入值,每番三昼夜,护卫成吉思汗,同时从事成吉思汗斡鲁朵的各种服役。分工种类繁多,除了火儿赤(弓箭手),还有昔宝赤(鹰人)﹑必阇赤(文书)﹑札里赤(书写圣旨者)﹑宝儿赤(厨师)﹑云都赤(带刀者)﹑玉典赤(门卫)﹑速古儿赤(尚供衣服者)﹑玉烈赤(裁缝)﹑烛剌赤(掌灯火者)忽儿赤(奏乐者)﹑八剌哈赤(守城者)﹑阿塔赤(牧军马者)﹑帖麦赤(牧骆驼者)﹑火你赤(牧羊者)等等﹐工作和职务都是世袭的。
怯薛军四番首领被称为怯薛长,作为成吉思汗的内臣﹐还参与对军政事务的管理。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各斡耳朵都保留一定员数的怯薛军,蒙古诸王也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怯薛军。
这时,怯薛军除蒙古人外﹐还吸收了一批色目人(西域的钦察人、康里人、阿速人、唐兀人)和汉人,这些人都是“异能之士”,因为得到赏识而被荐引成为怯薛军的。也就是说,由“家人”、“奴仆”到“卫士”、“卫队”,察哈尔人不但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群体构成也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外来者。
成吉思汗
03.从蒙古的一个部落到民国时期的一个省怯薛军有着严格的纪律,同时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权,一个普通的怯薛军人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户官,这支怯薛军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元朝建立后,怯薛军其行政职能,被依仿汉制所建立的中书省官僚机构所取代。
这时,大都和皇城的一般军事防务改由五卫亲军担负,但万名以上的怯薛军依旧保留,他们只是轮番宿直禁廷,而极少被直接使用于征战。即便如此,因为与皇帝关系亲密,怯薛军仍然深得皇帝信任,同样是朝廷的“特权集团”。
根据今天的资料显示,当时怯薛入仕较其他途径入仕官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如果经怯薛长推荐,他们可以不经过中书省,被皇帝直接任命。而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职务一定不会太低,显贵和优异者甚至可以被直接授予一品大员,所以,怯薛也成了元朝高级军政官员的最主要来源,以致当时社会人们想方设法成为怯薛。
察哈尔蒙古人
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回漠北,怯薛军因为在维护政权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受到北元朝廷的格外重视,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在重新划分各万户时,依照成吉思汗的旧例,建立了自己的护卫军——中央万户。因为被大汗直属,对朝廷十分忠诚,使得中央万户添加一个神圣的光环,在蒙古各部中与众不同了起来,一直居于蒙古宗主部的地位,成为北元大汗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怯薛军或中央万户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是以职业为基础,由万户、千户、百户等大小贵族子弟和蒙古精英人物混合组成的军事组织,是什么时候变成一个部落的呢?1958年,从茂明安部(该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嫡系后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蒙古部落,为蒙古族重要部落之一)发现的哈萨尔《圣主成吉思汗祭祀经文》手抄本中记载:对于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全部赋役由察哈尔各鄂托克承担”,该祭祀经文形成于北元初期。
鄂托克为蒙古语,汉译为部落、疆城、屯营地。是明代蒙古中后期军政合一的社会基本单位,表示在一定地域内进行游牧的结合体。每个蒙古人都必须属于某个鄂托克。战时,每个鄂托克都必须提供1000人上下的士兵。若干鄂托克联合在一起,构成万户。这就是说,察哈尔至少在北元初期就已经成为部落了。
察哈尔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大部分鄂托克)和六子斡齐尔博罗特(克什克腾鄂托克)的子孙承袭。明嘉靖二十六年,察哈尔部达来逊库登汗惧为俺答所并,率领所部十万东迁,移牧于大兴安岭东南半部。史称左翼蒙古南迁。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左翼蒙古南迁“不仅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罕有事件;由于移动的结果,在蒙古内部引起了重大变化,并使明廷辽东大为疲蔽,不久便形成清朝兴起的基础。这个事件对整个明清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84年)。这也在后来形成了察哈尔鄂托克在我国的分布。
清代以后,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鄂托克脱离察哈尔部成为独立的蒙古部落,但是历史上他们源于察哈尔部,其领主都是察哈尔部的后裔,他们仍然是察哈尔部派生出来的部落。今天,这些蒙古部落的名称,同时也是地名:
苏尼特旗,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部;乌珠穆沁是现代乌珠穆沁草原名称的由来,有东乌、西乌两个旗,地理范围包含古旧旗浩齐特左翼旗(1650年以浩齐特部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西北赛尔诺尔);克什克腾旗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敖汉旗属赤峰市,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
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将察哈尔部众从辽西义州边外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安置,按满洲八旗建制,设置左右两翼察哈尔八旗。至此,察哈尔部就特指两翼察哈尔八旗了:察哈尔镶黄旗、察哈尔正黄旗、察哈尔镶红旗、察哈尔正红旗、察哈尔镶白旗、察哈尔正白旗、察哈尔镶蓝旗、察哈尔正蓝旗。左翼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为:正黄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牧地“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厂及山西边界,北至苏尼特及四子部落界”。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一人,驻张家口,“总理游牧八旗事务,兼辖张家口驻防官兵”;“设副都统二人,在左右翼边界驻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裁汰副都统一人,留一人驻张家口。
两翼察哈尔八旗的所在区域为察哈尔都统辖区。1913年,设置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改置为省。特别区政府初驻张北县,改省后,省会驻万全县。1947年6月,析万全县县城置张垣市,省会改为张垣(今张家口市桥西区)。
察哈尔特别区最初包括直隶省口北道张北县、独石县(后改称沽源县)和多伦县3县,绥远特别区兴和县、陶林县、丰镇县和凉城县4县,以及察哈尔部8旗、锡林郭勒盟10旗,共7县18旗,后增设增设商都县、宝昌县、康保县、集宁县4县,共11县18旗。
1928年改置为省后,原属的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5县被划入绥远省,本省划入河北省旧口北道所辖10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至1948年以前,全省辖1市、19县、4行政督察区,18旗、1牧场,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
1952年11月,根据察哈尔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广人稀、物产匮乏等原因,决定撤销察哈尔省建制。雁北专区、大同市及察南专区之天镇县划归山西省,察北、察南16县改为张家口专区,连同张家口市、宣化市归属河北省管辖。从此,结束了察哈尔行政区划的历史。但察哈尔作为蒙古部落的名称却被永远地保留了下来,这连同曾经作为察哈尔地名的行政区划一起,在张家口一带,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