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皇”的说法和解读早已是汗牛充栋,大家之所以搞不懂这个问题的真相,是因为你们都把“三皇”当做历史信息来处理了。不管你相不相信“三皇”是否存在,只要你把他们当做历史信息来处理,就已经陷入了自欺欺人的怪圈。

“疑古派”竭尽所能地在证明“三皇”是虚假的,“释古派”竭尽所能把“三皇”和古史记载中的历史人物对号入座,这些做法对于处理“三皇”的相关信息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管你得出的结论中“三皇”是真是假,邃古蒙昧之时的传说,不会对现在的我们有任何认知上的帮助。

受学术大环境的影响,曾经我也是“疑古派”的拥趸者,但是后来我明白,否定问题并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明清以前的历史学家大多是属于“释古派”,这是受了儒家学派的影响,如宋朝时期的某些大儒,即使对“三皇”的说法存有疑虑,也不会去推翻他。

司马迁作《五帝本纪》,略去了“三皇”不提,直接把黄帝归于“五帝”之中,他的依据是把五帝世系解释为与黄帝一脉相承的世系。这个提法本身就漏洞百出,夏朝以前,怎么可能只有五代帝王,且每一代都是明君圣主。

皇甫谧和郑樵等人,都把黄帝置于“三皇”之中,其余两位是伏羲和神农。司马贞作《三皇本纪》,又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谯周又以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宋均又用祝融替换了燧人。

如我所说,这样的排列组合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有关“三皇”具体指代的最早提法应该是在《秦始皇本纪》,李斯等人上书秦始皇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泰皇又写作人皇,这显然是在传说与历史人物对号入座以前更早的排列组合。

三皇五帝的三皇是哪三皇(三皇之外尚有九皇)(1)

当历史研究者把一切古代记载都解释为历史史实的时候,他们自然不能相信曾经有过“天皇、地皇、人皇”的时代,这也是人之常情下准确的判断,所以他们只好竭尽所能地去解释或否定他。

一旦开始解释或者否定,很多事情就再也说不清了,比如三皇之前尚有盘古,盘古之前尚有混沌。你可以否定这一切,但是否定问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可以用一句“神话传说”来解释他们,或者说这是早期先民远古印象以讹传讹的结果,但这些显然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事实上,不管是在道教洞藏还是古史文献中,除了“三皇”的提法以外,还有“九皇”的提法。道教如宋代谢才澜《混元圣记》,史籍如罗泌《路史》,他们都提到了“九皇”的说法,而且都把“天皇、地皇、人皇”归于“中三皇”。

除此以外,尚有初三皇和后三皇,这说明“天皇、地皇、人皇”还不是“三皇”最原始的形态,但是“初三皇”指的到底是谁,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混元圣记》说:“九皇之始,真文未兆,載籍叵詳”,道教是最能造神仙的,但他们也仅仅是记录了这样一个称号,而失传了“初三皇”的具体名单,这恰恰说明这个提法是有依据的,并非杜撰。

关于“中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的记载,如同伏羲、燧人的记载一样,有来龙有去脉。

天皇又号“天灵”,骧首鳞身,十三头,有五期三辅,活动于昆仑山下,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年,以木纪。

地皇继天皇而治,生于熊耳龙门山,名字叫岳铿,马踶妆首,十一头。定星辰,分昼夜,以三十日为月朔,以十一月为冬至。统治天下八千年,以火纪。

人皇继地皇而治,又称泰皇,胡洮龙躯,骧首达腋,九头,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居中州以制八辅,驾六羽乗,制君臣政教,统治天下四万五千六百年。

三皇五帝的三皇是哪三皇(三皇之外尚有九皇)(2)

中三皇继盘古而兴,有些书上说他们是兄弟,相继统治天下。我们大可不必理解上面这些天马行空的记载,因为这些记载古人也未必理解,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记载和后三皇时代的伏羲、燧人等人物记载是很相似的。

那么,中三皇以前的“初三皇”指的是哪些人呢?徐整《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追溯世界与人类的起源,他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于混沌,把人类的起源归结于盘古。盘古的故事并非历史叙事,而是哲学和文化叙事,因为世界和人类的起源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徐整所记述的实际上是哲学和文化意义上的世界和人类起源。

所以一切是从混沌开始的,混沌代表着蒙昧与无序,而所有的文明与秩序实际上都起源于蒙昧与无序,因为文明和秩序是不断进步的,这一点是常识性的思维逻辑。

老子曾试着对这种混沌进行定义和解释,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已经揭露了“三皇”故事的谜底,混沌即是自然,自然是蒙昧与无序的,但是蒙昧与无序当中又孕育着文明与秩序,道就是文明与秩序的基因,也就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密码。

具体来讲,在一片窈窈冥冥的混沌当中,“元气未形,是为太易”,太易是最原始无序的状态,也即是自然的状态。后来经历了元气始萌、形气始端的状态,道就产生了,形与气是道的根本。

道产生了太极,太极开始化育阴阳,阴阳未分之时,宇宙看起来仍然是一片混沌,但是此时的混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大胚胎,所谓“天地混沌如鸡子”说的就是此时的状态,盘古此时就孕育在这个鸡子当中。

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归结起来实际上是道的哲学,而道的哲学实际上起源于混沌哲学,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这一套东西,构建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个框架,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相通的。

在中医理论当中,人是由祖气所化,祖气就是混沌,混沌中化育出阴阳,阴阳未分之时就产生了中气,有了中气就有了胚胎,阴阳在中气里二分化育出了人的五脏六腑。

所以当太极生于混沌中时,在无序的阴阳之中产生中气,在中气中孕育出了盘古。如此一万八千年,阴阳辨清,两仪分明,阳气清浮就要上升,阴气浊沉就需要下降,上升的就变成了天,下降的就变成了地。盘古随之而生长,直到天地相距九万里。

三皇五帝的三皇是哪三皇(三皇之外尚有九皇)(3)

这是徐整《三五历纪》所记载内容的正确翻译,徐整并不是要给我们讲述盘古的历史,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混沌化育万物的逻辑。即混沌生道,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两仪生三才,阳气上升变成了天,阴气下沉变成了地,阴阳交合生出了盘古。

在《五运历年记》当中,盘古又生出了万物,包括人类。所以,所谓的三生万物实际上是人生万物,这样你就理解了李斯说的那句话——人皇最贵。因为人是天地之灵、万物之本,人是阴阳交合的中气所化,阴阳来自于道,道来自于混沌,所以人实际上来自于混沌自然,而且还是阴阳交合的精华,这样你也就理解了那句“君权神受”的来源。

在盘古的故事当中,天地之是盘古的附属品,如果把混沌比作母亲,盘古就是混沌母亲的儿子,而天地之是母亲的子宫,混沌母亲死后子宫化育成了天和地,所以盘古自然是天地的核心。

如果“三皇”这个词真的有意义的话,那么由混沌化生出来的天、地和盘古,正是最有意义的三皇,所以这个组合应该就是“初三皇”的真面目,也是“三皇”之说的原始状态。

事实上,不管是初三皇、中三皇还是后三皇,都是围绕着“天、地、人”这三个要素来组合的。中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之称,完全是从“天、地、人”三要素转化来的,而天地人在传统文化和哲学上最初的含义正是混沌所生的天地和盘古。

通过好事者的加工,极有可能是道教的学者,原始三皇的意义被历史化,被掺杂进去很多现实细节描写。

对于“后三皇”的排列组合,郑樵、毛渐、马端临等人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而且是以伏羲配天皇、神农配地皇、黄帝配人皇。这种后起的三皇排列组合无所谓对错,因为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但只有这种组合虽无多大意义,却是与三皇的原始面貌是最为接近的。

文|王玄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