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

五千年情感的积淀

五千年智慧的凝聚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是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2)

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四川竹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十大门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3)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类“说唱艺术”的统称

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

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

了解「曲艺」中的蜀风雅韵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4)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5)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配时,可一人兼唱多角。扬琴唱腔包括省调和州调两类:省调指的是成都地区的扬琴唱腔,其中又有“大调”和“月调”(也称“越调”)之分,大调属板腔体,有“一字”、“快一字”、“二流”、“三板”等板式。月调属曲牌体,有【月头】、【叠断桥】等曲牌近二十支;州调指的是成都以外地区的扬琴唱腔,属板腔体,有“清板”、“二流”、“三板”等板式。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6)

1912年至1949年间是四川扬琴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李连生等代表性的著名艺人。李连生善于演唱《渔夫辞别》、《哭桃园》等悲壮慷慨的曲目,他在演出《华容道》时用“浪眼三板”行腔,取得了绝佳的效果,一时风靡四方。继起的李德才、叶南章等也各有出色表现,同样为四川扬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川扬琴传统曲目有《闯宫》、《醉酒》、《秋江》、《船会》等上百个,内部编印的《四川扬琴词本汇编》、《四川扬琴唱腔选集》达13册之多。扬琴艺术承载了巴蜀的历史文化,具有特殊的社会学、文化学研究价值。目前这一曲种后继乏人,前景堪忧,亟待保护传承。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7)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8)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分化演变成中和调、扬琴调等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中和调又称“综合调”、“中河调”,主要流行于川东、川南、川北,它由立门调、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来,又在这些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演唱派别;扬琴调又称“省调”,仅流布于成都及川西地区,其唱腔委婉流畅,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调、扬琴调均属板腔体,有“一字”、“三法”、“三板”、“摇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称“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数板”等辅助唱腔。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9)

清末民初,四川各地相继成立竹琴行业组织,促进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四川竹琴演唱流派很多,其中以贾树三为代表的“贾派竹琴”影响最大。贾树三将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简化为两句,改“慢七眼板”为“快三眼板”,并将川剧的弹戏、胡琴戏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调等大胆移植到竹琴音乐中,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彩腔”,很快即流传四方。“贾派竹琴”的经典曲目相当丰富,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风波亭》等几百个唱段,其中的唱词大都典雅华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近二十年来,四川竹琴发展陷于停滞,作品匮乏,人才青黄不接,观众流失,市场萎缩,正面临严峻的危机,急需保护振兴。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0)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1)

四川清音曾有“唱小曲”的别称,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它形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一直在四川省汉族地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四川清音演出时由一位演员执檀板击节站唱,琴师或小乐队在旁伴奏,有时还兼作帮腔。除单曲体唱腔外,四川清音还有“月调”、“背工”、“马头调”等联曲体唱腔。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2)

形成板式变化体的“汉调”和“反西皮”,其中有许多省外的民歌小调,如“无锡景”、“麻城歌”、“武昌调”、“边关调”、“凤阳调”、“陕五更”、“滩簧调”、“泗州调”、“东北风”等,也吸收四川民歌如《数蛤蟆》、《青叶》、《十把扇子》等唱腔,还加入川剧的“反西皮”、“七句半”等,以及四川扬琴自己的“月调”、“平板”、“半边月”、“垛子”等,共计二百多个曲牌。

四川清音的保留曲目达百余种,其中既有《尼姑下山》、《昭君出塞》、《关王庙》、《断桥》、《思凡》、《悲秋》、《活捉三郎》等传统作品,又有“五四”后在新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佃客苦》、《双探妹》、《小丈夫》等新作品。目前,四川清音日趋衰微,后继乏人,已濒于消亡境地,急需制定可行方案加以抢救保护。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3)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4)

金钱板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劝世文”,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后经不断发展改进,逐渐成为独立曲种。

金钱板由单人表演,说唱并举,段末一句往往略用拖腔。说唱的同时,演员一手执打板,一手执底板和面板,通过三块竹板击打出各种节奏的声响,为演唱伴奏。其唱腔鲜明而独特,既采用【老调】、【狗撵羊】、【富贵花】、【红衲袄】、【满堂红】、【江头桂】等川剧曲牌,又吸收昆曲和四川民歌、山歌、小曲、号子等的音乐。唱词通俗易懂,富于节奏,每句字数不限,全篇多一韵到底,亦偶有转韵情况。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5)

金钱板传统的演出曲目比较丰富,《打董家庙》、《打洞庭》、《打毗芦荡》和《胭脂配》、《芙蓉配》、《龙凤配》、《金婵配》、《节孝配》等作品是其中的经典,习称“三打五配”。除此以外,还有《闹雅安》、《嫌贫传》、《蓝大顺起义》、《瓦岗寨》、《包公案》、《说岳传》等一大批代表性的作品。

金钱板艺术是巴蜀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中涵容着巴蜀地域的风土民情、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目前,金钱板后继乏人,发展停滞,生存出现危机,急需抢救保护。

掷地有声的铿锵,行云流水的柔和

曲艺不仅雅俗共赏,更是奇趣横生的表达

听说唱、享故事

科普非遗,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科普非遗丨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传统美术科普非遗丨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传统舞蹈

传统的曲艺项目有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曲艺)(16)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 余 进 排版 | 余 进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投稿邮箱:ichfysc@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