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辨析题的备考,存在三个普遍的误区——(纯)靠语感、看标志、分类别。事实上,病句的本质不过是词和词组错误的排列组合,辨析病句的关键在于通过“主干枝叶法”让这些隐藏在复杂结构中的错误的排列组合暴露在简单结构中,有时也可以用“仿造法”对语病加以确认。而病句辨析题备考的问题,还可以引起我们对语言知识、语言训练、语文应试等问题的思考。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1)

病句辨析是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平时的阶段性测试,常常少不了它的身影。但有些教师在备考这一题型时存在一些误区,不得要领,以致效率低下。笔者希望通过必要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广大师生远离误区,运用恰当的方法,实现高效的备考。

一、病句辨析题备考的三大误区

笔者认为,在病句辨析这一题型的备考过程中,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一曰(纯)靠语感。有研究者认为,“应对病句的最简洁实用的方法就是语感”,“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解释不清句子‘病’在哪里,但倘若有较好的语感,在判断错误的第一步便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有的教师告诉学生:“读!读着不顺就是病句!读不出来是你语感不行!”

不可否认,语感是辨析语病的终极力量(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但它对于大部分师生而言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以把控的“神秘力量”,无法直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直接使用,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语感上,或者说单纯依靠语感来攻克辨析病句的难关,是不靠谱的。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2)

二曰看标志。有人总结了句子可能存在语病的种种标志,如:句子中有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则要考虑语序是否得当、是否缺少中心语;句子中含有否定词,则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句子以“通过”“经过”“在”“当”等介词开头,则要考虑句子是否缺主语;等等。多的能总结到三四十条。

这类方法在网上流传甚广,很多教辅资料和培训机构也会介绍,但它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极其烦琐。且不说这几十种标志你要都记住,单说假如一个句子同时满足若干个特征,是不是应该把每种情况都考虑一遍?这样一来,在一句话上消耗的时间会有多长?还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快速判断病句××法”,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二是单看所谓“标志”容易发生错误的判断。比如下面这个句子:

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4题A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解析 ▼

单看标志,第一个分句以“通过”开头,第二个分句又没有主语,显然具备了“主语残缺”类病句的特征,但这偏偏就是一个没有语病的句子,“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就是它的主语。笔者大胆猜测,当年应该有不少考生在这个句子上栽了跟头。

三曰分类别。“病句常见类型”是学校、培训机构、教辅资料都必讲而且会花大力气去讲的内容。但是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点:我们得先确定一句话有语病,然后才能给它归类;当我们面对若干个不知道是否有语病的句子时,病句的类型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大用处呢?正如我们身体不适上医院,医生会让你测体温、量血压、验血、验尿,而不是给你大讲疾病分类知识。

病句的类型当然不是毫无用处,但主要是和修改有关:成分残缺,我们知道要补;成分赘余,我们知道要删;句式杂糅,我们知道要捋清楚;语序不当,我们知道要调换位置;等等。这就是所谓“对症下药”。但就诊断一句话是否存在语病而言,类型的用处确实非常有限。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3)

综上,(纯)靠语感、看标志、分类别这三种方式都无法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辨析出语病。那么我们面对病句应该怎么办?

二、病句辨析的不二法门——主干枝叶法

顺着类型的话题继续,我们可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病句真的有这么多类吗?

我们在判断病句类型时常常遭遇这样的困境:有的病句既像这一类,又像那一类。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所谓常见病句类型(逻辑错误、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类。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4)

首先,逻辑错误属于语义问题而非语法问题,从形式上来说仍然表现为搭配和语序的不当。比如: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200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A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解析 ▼

“碰撞、融合、交流”应该改为“碰撞、交流、融合”,实质上是逻辑问题,但形式上表现为语序问题。

又如:

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2009高考湖北卷第4题C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解析▼

“导游地图”显然不属于“工艺品”,在逻辑上属于归类错误,但形式上表现为二者的不搭配。

其次,成分残缺和成分赘余都可视为搭配不当的特殊形式,前者属于“该来的没来”,后者属于“该来一个却来了俩”。

此外,句式杂糅其实就是句式的“混搭”,也可以视为搭配不当的特殊形式。

归并之后,六类只剩下两类: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换个说法,搭配不当就是“组合错误”,语序不当就是“排列错误”;再强行归并一下,就是“错误的排列组合”(包括语法和语义上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病句的本质就是词和词组错误的排列组合。破除类型的迷雾,弄清病句的本质,对于我们辨析病句是有帮助的。

我们已经明确:病句的本质是词和词组错误的排列组合。这些错误的排列组合,有的时候并不难发现,比如:

①霍金试图解开本质。

②公司录取了名额。

③航天事业开创了成就。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解析▼

“本质”无法“解开”,“名额”无法“录取”,“成就”无法“开创”。只要我们语感正常,这些问题一眼可辨。

但如果它们变了个模样:

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3题A项)

⑤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第18题D项)

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丙卷第18题D项)

可能就没那么容易看出来了。语病本身都很简单,只不过是被④⑤⑥这样的长而复杂的结构遮掩住了;而在像①②③这样的简单结构中,它就无所遁形了。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把④⑤⑥转化成①②③这样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把复杂结构拆分为简单结构;然后,才能够放心大胆地使用我们的语感,判断“解开本质”“开创成就”这样的说法能否成立。前文中说,“语感是辨析语病的终极力量”,原因就在于此。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5)

具体来说,诊断一个长句是否存在语病,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先把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去掉,只保留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看主干的排列组合是否有误。句子经过这样的拆解之后,如果主干有误,往往会一目了然。如:

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题A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内容 ▼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主语——“出版社”和“图书营销”,当然,一个长句中出现两个主语并不一定就有错,但第一个主语“出版社”并没有相应的谓语和它搭配(“除了……外”是状语),孤零零地被甩在前面,这就不对了。病句辨析题中的大部分语病仅通过这一步骤就能辨认出来。

如果句子主干部分没有问题,那么进行第二步:检查枝叶(定语、状语和补语)和主干之间是否搭配。如: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第18题B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内容 ▼

这句话的主干是“学校决定组织开展活动,要求学生完成义工服务”,问题出在枝叶和主干的搭配上——“三个月内”这一事件状语应该修饰的对象不是学校的动作“要求”,而是学生的动作“完成”。

如果主干和枝叶搭配合适,那么进行第三步:检查枝叶(特别是较长的成分)内部是否存在问题。如:

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201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5题A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内容 ▼

这句话的问题出在“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这一定语成分内部,进一步拆分可以发现,“包括……组成的”是一个杂糅的结构。

三个步骤完成,均未发现问题,则可初步断定这个句子无误。

这就是诊断病句的基本方法,我们称之为“主干枝叶法”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能够区分句子主干和枝叶,再辅以正常的语感,面对病句题几乎可以无往不胜。然而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学生表示,根本不知道如何提取句子主干。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6)

其实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在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八年级上册都以补白的形式加以介绍,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第五课第三节也有专门的板块做详细的解说,有些师生却视而不见,这就不得不令人感慨“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了。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7)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关于“句子的主干”的介绍

三、病句辨析的备用招数——仿造法

“主干枝叶法”是辨析病句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有些语病即便区分了主干枝叶仍然不容易判断,可以辅以另外一个方法——仿造法,即通过仿造相同的结构,来判断一个疑似有问题的结构到底是否成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中也介绍了这一方法)。

比如上文举到的“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可能有的学生会感到别扭,但又感觉不到别扭在何处,这时可以尝试着仿造出如下结构:

三小时内要求我写完三篇作文

三天内要求你做完5张卷子

三年内要求他达到钢琴10级

…………

这样可以更明显地感觉到时间状语的位置放得不对:不应该修饰“要求”,而应该修饰“要求”对象发出的动作。再举一例:

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2009高考天津卷第6题A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解析▼

此句的问题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中心语“均价”与修饰语“每个缶”的搭配不成立:“均价”只能针对群体,“90个缶”才有“均价”;“每个缶”却是个体,只有“单价”。此外,“均价”与后面的“都”也有矛盾,因为“均价”只有一个,“都”则表示有多个。

如果只是感觉有问题,分析不出个所以然,可以试着仿造出以下结构:

每个人的平均身高都超过了1米75

每个人的平均体重都超过了60公斤

每个人的平均分数都不到80

…………

这样也会明显地感觉到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有时仿造结构不必是错误的,也能发现原句中的问题,如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考试中的这样一个句子: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这是流行歌曲《大中国》里的一句歌词。试卷题干已经点明这是病句,要求考生分析其病因。此题在网上曾引起过热议,网友们纷纷给出热心解答,但几乎没有人能答到点子上。这个题同样可以运用仿造法来解决。试仿造数句如下:

我们都有一个妈,把我们养大。

我们都有一张嘴,用来吃饭和说话。

我们都有一双手,十个指头不一般长。

…………

仿造之后我们就能发现,“我们都有一个×”这个形式表达的意思是“一人有一个自己的”而非“众人有一个共同的”,但“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想表达的显然是后者。如果一定要归类,那应该是逻辑错误,确切地说,应该叫“词不达意”。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8)

使用仿造法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仿造的句子在格式上要尽可能与原句相当;二是用于仿造的原料最好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上举“义工”“奥运缶”都不是学生特别熟悉的内容),熟悉的内容说出来成不成立,是相对更容易判断的——这也是依靠语感的力量。但也应该承认,这个方法的使用是存在一定技术难度的,用好了能解决一些疑难杂症,用得不好也会影响判断。好在使用它的机会不算很多,熟练地掌握“主干枝叶法”就已经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了。

四、几点思考

笔者对病句辨析备考问题关注多年,除了对这一问题本身,还有如下一些思考:

Q1

第一,基础的语言知识不该讲吗?

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讳谈知识,仿佛谈了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违背课改精神”;连语文教材都不敢把语言知识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加以编排,只能偷偷摸摸塞在补白或者附录里。固然,语言知识并不是我们学习母语的前提,成体系地给中学生灌输整套语言知识(如20世纪50年代“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改革”中的《汉语》教材)亦不可取,但忽视甚至完全取消则是因噎废食。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9)

我们反对“为知识而知识”,但有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分析、解决运用中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一味拒绝?比如辨析病句(注意,病句辨析绝不只是考场上才能用到的应试技巧,而是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人如教师、编辑、记者、企事业单位的文秘等都应该熟练掌握的技能),就需要一点关于句子成分、句子主干的知识。

知识不在多而全,而在“精要,好懂,有用”(张志公先生语),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要。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精选相关知识,并考虑这些知识如何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近年来投入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试图“建立‘隐在’(与‘显在’相对)的知识体系”“聚焦语用”(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语),可以说是对过去失误的一种纠偏。

Q2

第二,基本的语言训练不该要吗?

课改以来,与“知识”一起被打入冷宫的还有“训练”,特别是一些看似简单甚至笨拙的训练,诸如组词、造句、分析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之类,一些专家学者斥之为“没有思维含量”。

殊不知这些基本的训练其实是最为有效的。比如今天学了几个词语,只是会读会写还算不上真正掌握,从词典或教辅书上把释义、用法抄下来也是劳而少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它们造句——会造句就是会运用,会运用才算真正掌握;同时还可以锻炼组织句子的能力。

但造句训练自小学之后就严重缺失,进而导致很多学生语感不佳,语言运用能力薄弱,甚至影响到写作:一是学过的词语从没用过,写作文时也根本想不起来,导致文章词语匮乏;二是由于缺乏训练,连句子都组织不利索,遑论句群、语段、文章?至于分析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的训练,更有立竿见影且经久不衰的效果。笔者自初中以来做病句辨析题几乎从不失手,完全得益于当时一段时间内的集中训练。我们反对繁复低效的机械训练,但不应该把一切训练都一棍子打死。

Q3

第三,我们何时能走出“伪应试”的泥潭?

现在中高考语文的备考战线越拉越长,占用初三、高三一年的时间已是普遍现象,甚至有些学校恨不得从初一、高一一开学就开始准备,其实大部分是在做无用功。以病句辨析而论,其实只要熟练掌握“主干枝叶法”,做起病句辨析题完全可以又快又准,根本不需要那么繁复且无效的讲解和训练。

但笔者见过无数学校自编和市场上售卖的教辅资料,无一例外地用大量的篇幅讲病句的标志和类型;间或也有提到“主干枝叶法”的,但都只是简单提几句,非常容易被忽视。结果就是学生在考场上碰到病句辨析题,除了硬着头皮读两遍“感觉哪里好像不是很顺”之外,根本无从措手。

而字音、字形、词语、熟语之类,其实明明都有以简驭繁的方法,根本用不着贪多求全,却非要整理出几尺厚的“易错知识清单”来死记硬背,同样是费时费力不讨好。至于阅读、写作,有些教师一方面以“没有时间”为由排斥课外阅读和自由练笔,一方面又花费大把的时间让学生操练种种模式、套路。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不具备,空有所谓答题模式、套路管什么用?

笔者2009年参加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批改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见过这样一张答卷:

本文用……的语言记叙了……,描写了……,突出了……的特点,歌颂了……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上面这些“……”不是笔者想省略什么内容,而是这位考生答卷上只有几个所谓“答题术语”和一堆省略号!笔者绝不讳谈“应试”,因为有考试就有应试,但是当下备考中的大量无效劳动根本解决不了考试的难题,连“应试”都算不上,只能说是“伪应试”。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10)

笔者希望,们的语文备考能够尽快走出“伪应试”的泥潭,即用最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解决应试技巧层面的问题,节省下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回归真实的阅读和写作,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期,发表时有删节)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11)

设计:毛瑀涵(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好看”

高考病句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老师必藏避开3大误区(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