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来历(你所不知道的历史)(1)

你之砒霜,我之蜜糖──雍正

清朝的历史,尤其是雍正一朝的历史,这几年真的是被影视剧玩坏了,很多春闺少女的梦中,康熙爷死後,继位的应该是很帅的八阿哥,或者是更帅的十四阿哥才对,怎麽能轮到那个长得很难看的四爷呢?

雍正留给民间的印象并不好。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讲讲真实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在清代历史上活得比较委屈,「康乾盛世」大家都知道,为什麽就把中间的雍正王朝忽略了呢?因为它太短了,前後只有十三年。

可是雍正这十三年,在整个清代中叶一百多年的盛世中,是创设制度最密集也最成功的十三年,什麽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什麽密摺制度、秘密建储制度、军机处制度,都是雍正一手创立的。

我在看雍正传记的时候,真觉得他是一个现代人穿越过去的,他不仅有严密的制度设计能力,还有超强的执行能力。他能够把构思出来的制度,透过各式各样的试做去推进,从而让它具体落地。从後世来看,雍正朝创立的所有制度,几乎没有一样是失败的,所以这个人很了不起。

而且他刚开始接的是一个烂摊子──中央财政府库空虚。可他死的时候呢?留下了一个非常富庶的中央财政。所以乾隆帝那六十三年才有钱可花,才有那麽多虚荣的事可以去办,这才是雍正真实的历史地位。

可是很奇怪,雍正活着的时候名声就不好,比如说什麽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任佞,还有什麽酗酒、好色,所有本来应该是隋炀帝享受的「光荣称号」,全部被放到了雍正爷的头上。当然,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就推说是他的政敌往他身上泼粪。

真实的雍正

我在看史料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雍正哪里是这样一个人呢?」你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天真烂漫的大男孩,因为雍正为人非常风趣、搞笑。比如说,雍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当中,留下各式各样Cosplay(角色扮演)画像最多的一个人了,有的是扮西域的喇嘛,有的是扮山中的道士。还有一张非常着名,是当时的宫廷画师西方人郎世宁画的,画中的雍正又是西方贵族的服饰打扮。可见他特别喜欢玩这种穿越。

雍正皇帝的一生也非常勤政,他手批的奏摺和各样的朱批有二千多万字。十三年,二千多万字,一般人别说是写了,抄都能累死。而且他写的朱批非常有意思,他用的不是典雅的文言文,几乎就是大白话,而且有的大白话写得还特别像今天的微博文章。

比如说他写过这样一段:「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哪朝哪代的皇帝会说自己是条汉子?这哪里是皇帝的诏书,简直就是网路名人的一条微博。这里面没有皇帝的威风八面,只有一种真性情的大流露、大放送。

雍正还有一个习惯,在引荐大臣的时候,会拿着别人的履历表,在底下批小字,比如说:「这个人是个胖子」、「这个人心浮气躁」、「这个人前途不太远大」、「这个人有点儿像谁」??这作风简直就是微博上的名人「留几手」,就差说「负分滚粗」(意思是给人负分,要对方滚出去)了。他跟臣子之间经常玩这种小花样。

所以,他有一种天真烂漫的大男孩性格,这和历史上那个残暴、勤奋、严谨的皇帝,完全是两个人。

雍正vs.年羹尧:待人接物的风格

雍正的性格当中还有一个反差,就是他对他身边的人到底算是好还是坏呢?若说好,那是真好,他对他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好了一辈子,对汉族大臣张廷玉也是好了一辈子,对自己的小帮手李卫、田文镜,也是君臣相知了一辈子。

可是要说他不好,也不是空穴来风。他可能是清代历史上,抄大臣的家抄得最多的一个皇帝了,很多大臣的家(包括曹雪芹家)就是他抄的,苏州织造李煦的家也是他抄的。一旦府库里没钱了,又要打仗,他就抄一个大臣的家。大兴文字狱也是他干的,他曾经的心腹年羹尧、隆科多等,都是他亲手弄死的。所以他到底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还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呢?这也是一个大谜题、大公案。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破一破这桩公案。

历史学界经常会用各种研究方法来解释这一切,看政治格局,看利益格局,甚至从雍正的性格上来解释。而我则准备尝试从人际关系上解读一下雍正性格当中的大反差。

要讲雍正的人际关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他跟年羹尧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二人的关系解剖清楚了,我们就知道雍正待人接物是什麽样的风格了。

年羹尧是安徽怀远人。普通人都对他有一个大误解,认为他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将。其实错了,他压根儿就是一个汉族士大夫,是康熙三十九年(一七○○年)的进士。

年羹尧考取进士之後进入官场,康熙皇帝对他极其器重,认为他文武全才,不到三十岁就被任命为四川巡抚,这可是省军级的大干部。

那他跟雍正是什麽关系呢?他的一个妹妹嫁给了雍正当贵妃,这就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那个华妃。这是雍正当皇帝之前的事情,所以他们就是大舅哥和妹夫之间的关系。

在雍正初年的时候,年羹尧发挥了两个巨大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替代了当时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允禵的位置。四爷对十四爷当然不放心了,十四爷那麽年轻,又手握军权,跟自己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还是让大舅哥去当抚远大将军比较好。

第二个作用就是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青海爆发了罗卜藏丹津的大叛乱。年羹尧守土有责,当然要去平叛,然後一战功成,所以雍正对他极其欣赏。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君王和臣子之间引为心腹的关系,再加上大舅哥和妹夫之间的关系,两人好得不得了,但也并没有超出正常的君臣相知的关系。

雍正是一个非常懂得帝王术的人,对於这样一个极其重要又手握重兵在外的臣子,他极尽笼络。但他的手段也很寻常,首先是加官晋爵,封年羹尧为一等公爵,这在汉人当中非常罕见。另外就是给予各式各样的信任,比如说,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下放给年羹尧。年羹尧想要提拔谁,只要写一张二指宽的条子上奏,雍正一定会批准。

还有就是各种给钱赏赐。当时雍正抄了苏州织造李煦的家後,就把李煦所有的家产都赏给了年羹尧,而且李煦家的奴仆也让年羹尧随便挑。

雍正还用快马加鞭的方式,把广东进贡的荔枝赐给年羹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只不过,这个荔枝不是送给杨贵妃的,而是送给年羹尧的。

此外,若是年羹尧得了什麽病,或者是他的家人得了什麽病,雍正皇帝更是老泪纵横,会给予各种关怀、各种抚慰。

在他们君臣相交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的闻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气味,彷佛有一种好基友的感觉。有一次雍正皇帝给年羹尧的朱批御旨当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话:「最近朕心里烦得很,京城老不下雨,山东又闹蝗灾,听说你们陕西那儿下雨,不知道麦子淹了没有?我说这些不为什麽,就是心里有点儿烦,想跟你说说,你那里有什麽事?」请注意,後面还有几个词,叫「随便徐徐奏来」,就是你随便写,慢慢奏,咱俩就是聊聊天、发发微信而已。

让我们琢磨琢磨这话,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君臣交流了,而是一种哥们儿间的互诉烦闷。说得更赤裸一点儿,有点儿像一个鲁蛇追女神发微信的内容:「我有点儿烦心事,你那儿有什麽八卦?跟我聊聊呗!」这就有点儿不对劲了。

再後来,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器重,已经远远超出了皇帝和有职守在身的臣子之间的关系了。比如说,雍正皇帝在东部做一些改革,经常拿这些事情问年羹尧,通常是用这种口气:「此事朕不洞彻,难定是非,和你商量。你意如何?」这其实并不是年羹尧职权范围内的事,你问他干嘛?

还有一次,京城翰林院大考,考庶吉士,这是一次正常的文官系统的考试。雍正皇帝把卷子定完名次之後,觉得自己也拿不准,就把卷子送去给正在前线打仗的年羹尧,让他帮自己排名次。这就是一个明显的示好,而且雍正经常跟九卿科道这些官讲:「你们有什麽事拿不准,不要问我,去问年羹尧,他主意大。」这成何体统?

年羹尧後来当然是嚣张跋扈得不得了,经常提拔自己的人。他有一个哥们儿,这哥们儿的小妾是年羹尧一个亲戚的乾闺女,就是这麽一层远亲关系。年羹尧说这是自己人,就向皇帝上书要求提拔,於是这个人就被提拔了。然後雍正皇帝就跟这个人讲:「你有什麽事,就多请教年羹尧。」雍正皇帝是知道他俩这关系的,但依然觉得:「既然年羹尧提拔了你,你就好好跟着他做。」这表示一个君主把自己的君权都让渡了一点儿出去。

到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的时候,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被平定了,雍正皇帝就更高兴了,居然赐予年羹尧「礼绝百僚」的待遇。

而且在这个阶段,雍正皇帝给年羹尧下过几份朱批御旨,大概有这麽几层意思,让我们这些後人简直是目瞪口呆。

「西宁兵捷奏悉。此番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朕不知如何宠赐,方快寸衷!你此番西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正当西宁危急之时,即一字一摺恐朕心烦惊骇,委曲设法,间以闲字,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每向怡、舅朕皆落泪告之。」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这里面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你是大清朝的恩人。我们可以想想这个措辞。

第二层意思,你对朕这麽好,朕不知怎样疼你,方对得起天地神明。

第三层意思,我知道你是爱我的。你在前线打仗那麽危急的情况下,每一封奏摺、每一个字都体现了对我的爱。你写奏摺的时候,怕我着急,不忍心跟我讲,经常故意悠闲写来,不把军情描述得那麽急。这就是你爱我的表现,我心里是知道的。

第四层意思,我经常把咱们之间的这番爱,讲给怡亲王允祥、舅舅隆科多这些「闺密」听,而且我是哭着讲的,经常讲着讲着就落泪了。

第五层意思,如果我做不了一个好皇帝,就对不住你,我不光要对你好,还要做一个好皇帝才对得住你。

最後一层意思,如果我的子孙後代和臣民辜负了你,那他们就不配做我的子孙,就不配当我大清的臣民。

这完全就是一个女子对自己的情郎写情书的笔调──你那天为我买了一包糖炒栗子,你是冒了那麽大的雨去买的,我心里知道,我都哭着跟我的闺密说了。我要当你的好媳妇儿,才对得住你。而且以後只要在我们家,我爹、我妈谁说你不好,老娘都跟他拚命。

在中国的皇权社会里,皇帝亲笔的文献里面,从来没见过把话讲得如此过头的。这是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的事。

到了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二月,年羹尧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从此就是一路跌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