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

前言

(作者:赵辉)赵武灵王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不仅奠定了赵国的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使得赵国成为中国北方防御胡人南侵的屏障,保卫了中华文明的稳定发展。

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25即位,为加强边防,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下令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这就是《资治通鉴》中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史典故。胡服是战国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当时中国之人的服装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不便于骑马打仗,与北方胡人的服装迥异,是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首先遭到了叔父公子成的不解、抵制与反对。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2)

赵国是战国时期中国最北方的华夏之地,往北就是北狄之地,是中华文化与戎狄文化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国承担着保护华夏文明的重担。赵武灵王让赵国人向胡人学习,穿胡人的服饰,这对华夏之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情。因此,赵武灵王的叔父一拜再拜、义正词严地向赵武灵王的使者陈述说:“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资治通鉴》)。在《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为“(公子成)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原王图之也。”《战国策》上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3)

《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三部中国古典文献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记载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对“中国”“中国人”“中国之地”“中国文化”的阐述,相当经典详细,是记载华夏文明起源、中国概念形成的历史记忆。

如果我们详细对其仔细解读,古中国之地、华夏文明的光辉灿烂,便清晰明朗,成为我们破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钥匙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4)

一、赵国人眼中的“中国之地”

公元前475年开始了战国时期,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作为赵国的王公贵族公子成,对中国所包含的概念是相当清楚的,也把自己国家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与自信。但其“臣闻中国者”表明了公子成所表述的“中国”概念来自于公子成听说的传说,这个“中国”所包含的内容与公子成的赵国有相当的距离,而非赵国本国。同时,赵国从晋国所分裂而来,“中国”之地与文化也不会是魏国与韩国。赵国、魏国、韩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包含了中国夏文化研究中的重点区域晋南与豫西,因此,赵国公子成所转述的“中国者”非赵国,也非赵国的死对手从晋国三分而来的魏国与韩国。无论如何,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是不会在赵武灵王面前夸耀魏国与韩国是“中国者”的正统继承者,来反对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那么,其所描述的“中国者”的内容与来源,只能是更南方的楚国控制区域的“蛮夷之所”“蛮楚之所”,为传说中的“中国者”。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5)

赵国人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是很难越过魏国、韩国之地,前往楚国控制下的“中国之地”,所以,赵国的公子成关于“中国”概念与包含的内容只能以“臣闻”来陈述。这也无意中向我们表明“中国者”文明距离赵国的遥远,是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的华夏文明中心说的牵强附会、鸠占鹊巢的无知与破产。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6)

二、“万物财用之所聚也”的“中国者”在哪里?

能够诞生华夏文化,形成中国文明之地,必是一个风水宝地,是一个“万物财用之所聚”之地,才能在各地区、各氏族人类文明发展初期靠天吃饭的情况下,依靠大自然馈赠的情况下,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各氏族的向往之地。“万物财用”是人类文明生存发展的基础,“之所聚也”是人与物的聚集之地,这样的地方才是“中国之地”。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7)

魏国、韩国之南就是楚国之地,进入淮河流域。广大的淮河以北地区,是广大的淮北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众多的东南流向的淮河支流,形成“水在土中行”纷纷汇入淮河干流。

水是生命的载体,水孕育着万物,水源丰富的地区也是各种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聚之地才是物聚之地,物聚之地才是财聚之地,财聚之地才是文化发展之地,文化繁荣之地才是文明诞生之地,文明诞生之地才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才是古老的中国之地。富饶平坦的土地、交错的河流湖泊、丰富的水源,成为“万物财用之所聚”之地。“万物财用之所聚”之地,支撑着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孕育着华夏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8)

在这样的“中国”之地,淮河的中游涂山荆山地区,淮河干流穿山而过,分别有洛河、天河、泥河、芡河、涡河、北淝河等河流汇聚于涂山荆山地区。淮河再上游有西淝河、颍河等大型支流汇聚淮河,养育了大量鱼虾、水生食物供人们食用。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平坦的陆路交通为人们提供交通交流的方便,实现“万物财用之所聚也”的物聚、财聚、人聚。因此,以荆山涂山为中心的淮河中游地区,正是“万物财用之所聚也”的“中国之地”。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9)

三、贤圣之所教也

尧、舜、禹、皋陶被中国人称为上古四圣。在淮河涂山之巅有禹王宫,荆山之巅有启王宫,上游不远处有舜耕山、有皋陶墓,涂山脚下有鲧庙,淮河之畔有放风冢。北宋大诗人苏轼曾游历荆山涂山,写下《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此生终安归,还轸天下半。朅来乘樏庙,复作微禹叹。(昔自南河赴杭州过此,盖二十二年矣。)従祠及彼呱,(有启庙。)像设偶此粲。(谓涂山氏。)秦祖当侑坐,(庙有柏翳。)夏郊亦荐裸。(有鲧庙。)可怜淮海人,尚记弧矢旦。(淮南人谓禹以六日生,是日,数万人会山上。虽传记不载,然相传如此。)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瓚。(荆山下有卞氏采玉坑,石色如玉,不受镵刻。取出山下,辄变色不复温莹。)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龟泉在荆山下色白而甘,真陆羽所谓石池漫流者。有石记云:唐贞元中随白龟流出。)小儿强好古,侍史笑流汗。归时蝙蝠飞,炬火记远岸。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0)

《濠州七绝.涂山》 宋.苏轼

(苏轼自注: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

川销攴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苏轼将涂山地区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在诗词表述的详细明确,用“贤圣之所教也”来概括淮河涂山地区,当不为过。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1)

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就出生生活在涡河之上游,想必老子顺涡河而下,来到淮河涂山荆山参拜大禹、寻访四圣的遗迹,悟道,形成以水为根本的道家学说,也不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淮河涂山地区曾经隶属宋国,也曾经与陈、蔡两国接壤,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两国逗留期间,探访淮河涂山地区,亦未可知。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2)

四、仁义之所施也

淮河涂山地区的四方湖古城遗址,曾经是徐偃王时期徐国“十二里周长”的国都,以仁义思想统御东夷的三十六国。在《徐偃王传》里记载,当徐国受到楚国的侵犯,徐偃王宁愿放弃国都的土地,也不愿意让徐国的人们,西周的人们,楚国的人们生灵受到涂炭,将仁义思想发挥到极致。曾经的宋襄公,与强大的楚国交战时,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而死。宋襄公所施的仁义天下共知,长流史册。

因此,笔者说,作为徐偃王国都的涂山地区四方湖古城与曾经宋国领土一部分的涂山地区,是“仁义之所施也”之地,自是当仁不让。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3)

五、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公及召公在涂山地区采风,成为周公定礼乐的来源。

《竹书记年》记载“皇父作都于向”以及《诗经•十月之交》中的“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根据历史研究结论,“皇父”就是指尹吉甫,“向”就是西周与春秋时期的向国,位于今天的淮河涂山地区的四方湖古城。这两处记载向我们表明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尹吉甫的《诗经》作品都产生于向国。

“鼓钟锵锵,淮水汤汤;淑人君子,永怀不忘”《鼓钟》的诗句描写了淮河涂山之巅纪念大禹的歌舞盛典,展现了“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之地的真实情景。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4)

六、远方之所观赴也

“中国者”之地创造的辉煌文化,让四方的人民向往,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是远方人们学习诗书礼乐的地方,成为人们纷纷前往观摩学习的方向。做为北方赵国的公子成,也是他的远方向往之地,于赵国之间的距离也是相当遥远,而不会是距离不远的黄河岸边的河洛地区,是赵国在战国争霸战争中能达到的征战之地。这与淮河涂山地区与赵国国都邯郸之间的距离也是相符的。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5)

七、蛮夷之所义行也,蛮楚之所义行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在不同版本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史料记载中,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最富争议的就这三种不同记载。这三种不同的版本正是造成今天华夏文化、华夏文明起源不清的根本原因,是典籍史料被篡改的铁证。

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造成了今天对“中国者”之地的不同判断。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印证笔者长期以来的研究结果:淮河涂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6)

“蛮夷之所”“蛮楚之所”看似区别不大,在笔者看来却是透露了“中国者”与“夷”“楚”之地的根本联系,“中国者”就在夷地,就在楚地;夷地与楚地就是“中国者”之地。淮河涂山地区、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人们的概念中既是夷地,也是楚地,也是蛮地,产生了不同叙述者笔下的“蛮夷之所”“蛮楚之所”。

如果我们把这些排比句中的“所”理解为“地”,那么关于华夏的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中国之地就在楚地,就在夷地,就在淮河涂山之地。

八、聪明徇智之所居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

略。如果笔者说这两句话是对淮河中游地区、涂山地区人文的概括,也不知当今淮河子弟能否消受得起?承担得起?还是留给聪明徇智之人对此各抒己见吧!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7)

总结

笔者不是赵武灵王“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笔者只是恢复被历史叠加而被隐藏模糊的“中国之地”、华夏民族、华夏文化、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让中国文明走向四方、走向世界。在中华文明探源的问题上,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笔者自是当仁不让,愿与所有真诚探讨者深入研究,任重道远,只争朝夕,早日破解五千年华夏文明形成的历史历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原始密码。(作者:赵辉)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传承至今(华夏文明发源在哪里)(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