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新兵训练

新兵训练是打基础,非常辛苦的,甚至超出常人想像。记得新兵连连长应该是九连副连长李卫旗,指导员好像是副教导员姚太泉,新兵班长是九连通讯员熊志平,我在新兵九班(今生可能与九缘份太重,新兵是九班,老连队是九连,军校毕业在445团九连实习,后来到九连任指导员,转业后在唐山交警九大队,平时还爱喝几两小酒),全班共12人,四个河南信阳的,三个陕西户县的,两个河北唐山的,两个成都军区总医院的,一个四川渠县的。全连有14个丰润老乡,七连是赵宝权,崔德胜,王希海,八连是豆树生,计孝振,九连是付作合,李福生,刘宗林和我,三机连是李国臣,卑占利和刘军,三炮连是张瑞明和马庆良,照片中不知为什么没有马庆良,新兵训练还没结束,团直属队来选人,赵宝权被选到特务连,大家很是羡慕;军区总医院的两个人也是新兵训练还没结束就调走了。当时照了不少照片,那时还就行彩色照片,就是黑白照片上涂上点彩色,一块钱一张,还有就是照片上印歌曲,像《牧羊曲》《外婆的澎湖湾》等也是一块钱一张,可惜都寄给同学和朋友了,自己没找到一张。等所有新兵到齐后,部队组织身体复检,如有问题退回所在武装部,没有问题的才能留下来算是正式入伍了,然后才发给领章、帽徽、腰带等。入伍后的工作主要就是基础训练,以为当兵就是打靶过枪瘾的想法太过天真,新兵连的基本训练内容是队列、器械、体能训练,因为队列是部队中所有训练的基础,所以是最为机械、单调、枯燥和严格的,分为军姿、停止间转法、齐步、跑步、正步和队列。首先是站军姿也就是立正,是为了培养军人良好的军容仪表,协调一致战斗动作,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其动作要领是:身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挺胸收腹,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并在一条直线上,两腿挺直,下颚、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曲,拇指贴于食指的第二关节,中指贴于裤缝,身体微向前倾,脚跟与地面似接非接,应该是这些吧,其他就记不清了。军姿训练最难受的不是一次站多长时间,而是班长考验你眨不眨眼,主要是为了战时不被风雨天气影响瞄准和射击,在保持站立姿势时眼睛紧盯前方一个目标,目不转睛地盯着,直到流泪为止。班长过来走到你的面前,看到你没流眼泪,知道你不专注,就用手在你的眼睛面前突然一晃,发现你眨眼了,马上就给你一个嘴巴,然后接着晃,眨一次眼赏一个巴掌,直到怎么晃也不眨眼为止,刚开始很不适应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准眨眼,又因为他是突然袭击,没有任何防备,几乎所有人都被打过,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班长也讲清了道理,大家也逐渐习惯了,由一开始的泪流满面,眼睛被风吹的通红,到后来眼泪流干了,任凭班长怎么晃手也没反应了,可以连续三分钟以上不眨眼了,就算过关了,这个训练为以后的射击训练打下了坚实基础。然后就是三种步伐训练,刚开始时不是很适应,一是训练太累。训练一小时休息十分钟,休息时不准躺、坐,也不准回宿舍,只能在操场上站或走,站完军姿,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连一步路也不想走,蹲下已是不可能了,也有人想投机取巧,刚坐到地上,结果被连值班员发现,一声令喝:那是哪个班的新兵,给我站起来,好像我们违反他家的规矩一样,分毫不让。当时我就在想哪怕让我坐上一分钟就知足了,可惜不给机会,怕挨批评也不敢。二是伙食不适应。我们那一年绝大多数是北方人,河北的,河南的,陕西的,都是以吃面食为主的,被称为灰面脑袋,而四川是以大米为主,还基本上是陈米,粗糙难咽。因为不习惯吃米饭,绝大多数人都感觉胃疼,于是大家纷纷泡病号,在营部卫生所军医那里开个病假条,说胃痛,连里就给做病号饭,就是煮一碗面条,后来因为病号太多了,病号饭做不起了,就干脆不做了,再加上平时吃的副食基本就是土豆,胡萝卜,无非是片与块儿的区别,菜里也没什么油水,新兵的日子就更困难了一些,记得当年的伙食费是每人每天1.44元(当年我们所处的凉山州甘洛县属四类艰苦地区,可能比内地标准高一点),当时的猪肉价格是0.79元一斤。按规定每星期六组织会餐,改善伙食,就是胡萝卜片,胡萝卜块,土豆片,土豆块,白菜都很少。元旦会餐时,每人居然发了一个皮蛋(松花蛋)算加餐,结果班长说你们北方人吃不惯,又给收走了,还没吃到,真是可怜。应该是新兵训练一个月后左右吧,团里组织会操,有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加团直属队和四个营的四个新兵连参加,全连步行约五公里到团靶场,先是各营、连之间唱歌拉歌,然后才是队列会操,结果我们新兵三连在所有新老兵方队中倒数第一,把营长吴占军气的够呛,回来后组织全营开大会,把新兵连臭骂了一通,然后又调整了带兵人员,由九连连长杨远昌负责,要求必须在下次会操时把面子找回来,把第一夺回来。之后训练加班加点就成了必然,后来也果然拿了第一,大家算是松了一口气。

其实新兵训练内容远不止这些,像军体、体能训练等。军体就是器械类的,单杠、双杠、木马等,有的人因为个子高,体重大,不适合搞器械训练,单杠一练习引体向上,他们尽管奋力挣扎仍一个做不了,在杠上比上吊还难受,部队称之为吊麻袋;有的是因为胆子小,怕从上面掉下来不敢做;但也有力量不够,完成不了的;还有就是长跑,五公里越野之类的,有的人真跑不下来,一是体能,而是身体条件,这时我才理解当兵体检为什么检查是否平面足,就是看足弓,如果没有足弓,肯定不能跑步,脚部容易疲劳,也跑不了多远,不过我还好,高中时体育运动会比赛5000米长跑还获得过名次。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最烦人和最痛苦的是晚上搞紧急集合,紧急集合是为了检验部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集结的能力,是应对突然情况的一种紧急行动。通常以警报,哨声等为信号,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所属部队或一定范围内的人员按备勤要求进行集中(全班三分钟,全排五分钟,全连十分钟以内),一般要求集合人员按规定着装,配戴相关武器或装备。而新兵训练时的紧急集合即是训练,又是班长收拾新兵的惯用手法,且屡试不爽。本来白天累了一天,吃过晚饭还要训练,等到上床睡觉时,头还没挨到枕头就睡着了,我们新兵连是睡地铺,听说炮营睡高低床,有的人从上铺掉到地上仍没有醒,就知道有多累了。在这个背景下,经常晚上十点半、十一点左右(太晚了不行,会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听到急促的哨子声,班长低声说紧急集合,动作快点,全班立刻穿衣起床,打背包,跑出门外站队集合(如果白天有人不听话或是比赛、会操输了,基本上晚上都要来一至两次甚至更多;又因为新兵对部队军事常识所知甚少,一听到哨子响就紧张,老兵们则习惯了哨声,打背包的动作也已熟练,就有些不在乎,但他们怕军号声,一旦军营响起了军号,知道有大事,一秒钟也不敢耽误,不管离营区有多远,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回营区,所谓新兵怕哨,老兵怕号),夜间紧急集合不准开灯,不让说话,只能听到打背包,往挎包里装洗漱工具和水壶的声音,集合完毕后,就是拉出去跑上几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实不用说跑,就是出来之后检查一下着装就够笑掉大牙的:有裤子前后穿反了的;有上衣扣子系错了的;有没找到裤带提着裤子的;有背包没打上抱着出来的;有鞋子左右脚穿反了的;有水壶挎包没背的;有帽子没戴的;有互相穿错了衣服裤子的等等,总之千奇百怪,丑态百出,让人忍俊不住,如果再跑几圈或更长距离,班长在后面捡东西都抱不动抱不下了。如果是新兵连全连搞紧急集合,连值班员吹口哨,如果是排里、班里搞,就是班长口头通知了,班长会在你刚睡着时说紧急集合了,快点起床,如果有人和班长关系好的班长会提前告诉他今晚搞紧急集合,这个人晚上睡觉时就不脱衣服,等着班长的口令,动作自然比别人快,东西也带的全,背包也打的紧,这是后来我带新兵时发现班长们这么干的,当时什么也不知道,但也实实在在得到了锻炼,这样的训练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每个人都能从容应对了,之前的各种洋相就少的很多了。再有就是站岗了,虽然刚到部队,还不懂什么叫站岗,为什么站岗,站岗干什么,但也得站,像什么哨位要便于观察和隐蔽,问答口令,情况处置等全然不懂,都是在老兵连才真正学会了站岗。有时班长还故意吓唬新兵,说晚上经常有野猪和狼到军营来,还有到军营偷猪的,也有越军特工过来偷袭,小心别让狼叼走喽,别让特工给杀喽,搞得你胆战心惊地度过那一小时。到老兵连队后,看见老兵们满不在乎的站岗,漏岗,脱岗,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傻!

当兵最难忘的一个日子(一当兵生活)(1)

1984年的标准像

当兵最难忘的一个日子(一当兵生活)(2)

当兵最难忘的一个日子(一当兵生活)(3)

新兵连老乡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