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存在(以个人的名义)(1)

以个人的名义

入世,是一个敞亮的词语,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与一个人,有关的成长、品行、精气神等最早的启蒙肯定来自他(她)的原生家庭。“和为贵”,这是记忆里最早有文字的家庭蒙学。而没有文字记录的关于儒的回忆就是那句祖母唠叨我父亲的话:你是孔夫子门前站了的人。没有统一的注解和约定,但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默默的遵循这一准则。三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勤勉的生活,清贫而温暖。

中规中矩,不偏不奇,勤劳耕耘。记忆犹新的一个词语就是“道义”,不常听见,只是在关键的时刻,总能想起。做事要按照道义来,这是父亲常常在决定重要的事时,自言自语的一句话。这就是一个草根家庭在日常生活里对儒家最深入骨髓的坚守。

在青春期,一句王阳明的“存天理灭人欲”被当成了座右铭写在了书的扉页上。当真正接触了儒学的一些简单常识,才知道了那些深入骨子里的“道”,早就镶嵌在生命的一呼一吸里了。以儒入世,以道出世,行走江湖,捎带上一些释的慈悲为怀,这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归属。

师范学习期间,一个老师被气急了,说了一句:你们也要想一想中庸之道。对于十七八岁的愣头青,中庸这个词,就是耳旁风,多数时候还是我行我素。当然的,但也会收敛一点啦。断断续续,在摸索着了解:“中”的意思。

个人的存在(以个人的名义)(2)

上世界九十年代一部冯远征主演的电视剧《琉璃厂传奇》里,主角每每在遭遇人生的尴尬和低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半部《论语》走天下。当时涉世不深的我,总爱自个儿瞎琢磨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想想在那部剧中导演的意愿是何等的明确。

记得新世纪初函授大专那会儿,老师讲了庄子的《齐物论》和《庖丁解牛》。一天中午,我吃完饭,来到夏日炎炎的果园里,四周虫鸣嬉戏、花草树木也是生机勃勃,顿时感觉自然的生命力喷薄昂扬,一种由衷的喜悦油然而生。

一个亲人说,一天忙完时,夜已经深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很是害怕,又转眼一想,在天上的母亲肯定会保佑自己的,这样怕的感觉消失了,心也安慰了。

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一片鸟语花香的生态园里,我闭上眼睛打坐、冥想,而眼前出现了静谧而美好的世界,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而愉悦。这样的境界可遇不可求。

台湾教授欧丽娟在讲解《红楼梦》时,常常讲到“君子”: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完全可以以君子的名义而坚持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在青年求学期间,在梁启超的一篇演讲稿中知道的话,然后就成了而立之年以后我的座右铭。再后来,就知道了此话出在《周易》。

后来听了很多讲座,看了很多书籍,原来才知道,自己就是从小浸润着这些无形的哲理长大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离不开祖训的引导。孔孟老庄,是深入每一个人内心的旗帜,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根植着这棵参天大树。

零零总总写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儒学,其实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把道引入儒,儒道互相渗透,精髓就穿行在你我他的生活中,时时规范着我们的人生。

个人的存在(以个人的名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