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的持续热播,掀起了一股明朝热。虽然这部剧中有一些历史常识性错误,但对于很多渴望看明朝电视剧的观众来说,也算来得及时。

在剧中,除了展现了徐达李善长胡惟庸等洪武年间有名的大臣外,还出现了一些名气不大的“小人物”,例如本文要说的涂节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1)

涂节作为明朝的御史中丞,他曾举报胡惟庸谋逆,却仍被朱元璋无情杀掉。本文,笔者不谈剧情,希望通过现有的史料加上分析,引起大家对涂节这个小人物的思考。

一、刘伯温的班谁来接?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延续宋制,设立中书省和御史台。朱元璋反复斟酌,决定让李善长和徐达任中书省左右丞相,而让刘基担任御史中丞。《明史·刘基传》云: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御史中丞乃言官之首,负有监察百官之责。同样,他也有权力监察中书丞相。换句话说,李善长也好,徐达也好,刘基都有权监察。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2)

至于为何要选刘基为御史中丞,笔者认为,朱元璋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第一,刘基性格孤僻。李善长退隐后,朱元璋曾有意让刘基来做丞相,刘基回答说:“臣疾恶太深,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负大恩。

可见,刘基是眼中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得罪人的活可以干,居中协调各种关系却不是他的长项。

第二,刘基是浙东人,而明朝初年的大臣大多是淮西人,他们本就不是一个阵营的,让浙东人监视淮西人,才符合朱元璋的利益。

第三,刘基资历深厚,被朱元璋拜为“先生”,他来监察百官,那些“泥腿子”官员也会服气。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3)

刘基在御史中丞任上也算尽职尽责,然而,到了洪武四年,刘基却以身体多病为由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挽留无果后,最终同意了刘基的请求。

那问题来了,刘基走了,御史中丞这个“得罪人”的活谁来干?

当时,李善长已经归隐定远老家了,临行前,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来主持中书省的日常事务。而当时中书省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汪广洋。

也就是说,刘基离开后,朱元璋需要找一个资历深、且疾恶如仇的人来监察中书省的胡惟庸、汪广洋等人。例如,朱元璋曾有意让汤和来主持御史台,因此授汤和“左御史大夫”的头衔。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4)

汤和的资历足够,但却不愿意得罪人。经过几轮筛选,朱元璋认为汤和难堪大任,最终,朱元璋选中了一个人,他就是涂节。

由于《明史》没有给涂节立传,所以,在历史上,涂节的履历是很模糊的,只知道他是江西人,曾在河南为官。涂节做地方官时,还算清廉,曾以雷霆手段处理过几起贪腐案,深得朱元璋赞许。这也许是涂节升入御史台,并逐渐成为御史中丞的原因。

需要补充一下,明朝的御史台仅仅存在15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废除御史台,设立都察院,所以,明朝真正有“御史中丞”这个官衔的人并不多,涂节便是其中之一。

二、胡惟庸的奇怪对手

按照朱元璋最初的制衡之术,御史中丞和中书丞相应该“对手”,因为他们是相互牵制的关系。然而,胡惟庸的这个对手似乎有些奇怪,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涂节和胡惟庸是很可能是沆瀣一气的。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5)

最支持这个说法的是《明史》,《明史·胡惟庸传》记载:

(胡惟庸)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意思是,在洪武十二年,胡惟庸的儿子在闹市中驾车,出车祸身亡。胡惟庸一怒之下,杀死了车夫。这件事导致民怨沸腾,朱元璋一怒之下,让胡惟庸为车夫偿命。胡惟庸提出自己可以补偿钱财给车夫的家人,但朱元璋的脸色仍没有好转。

这让胡惟庸感到了后怕,他拉拢御史大夫陈宁和御史中丞涂节,意图密谋起事,并且悄悄派人告诉那些归附他们的武将,提前做好准备。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6)

这里,明确提到胡惟庸与御史中丞涂节“谋起事”,可见,二人已经勾结在了一起。只是,胡惟庸为主,涂节为辅。

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胡惟庸“大事将成”的关键时刻,涂节突然出卖了胡惟庸。

涂节为什么要出卖胡惟庸呢?按照《明史》的说法,并不是因为涂节的良心发现,而是他突然怕了。

洪武十二年九月,中南半岛的占城国派使臣向明朝进贡,胡惟庸作为中书左丞相,竟然没有禀报朱元璋,私自接待了外国使臣。不巧的是,这件事被朱元璋身边的宦官碰上,宦官告诉朱元璋后,朱元璋很生气,责问胡惟庸(左丞相)和汪广洋(右丞相),胡惟庸连忙把责任推给汪广洋和礼部。朱元璋为了查清真相,只得一一审问中书省和礼部的相关官员。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7)

到了十二月,这件事终于有了着落,朱元璋让右丞相汪广洋来背锅,汪广洋被贬到海南,半路上,朱元璋又下旨赐死汪广洋及其家眷,不料又牵连出了另一件事。《明史》云:

帝怒,敕责省臣。惟庸及广洋顿首谢罪,而微委其咎于礼部,部臣又委之中书。帝益怒,尽囚诸臣,穷诘主者。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帝询之,乃入官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乃敕法司取勘。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当坐罪。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时谪为中书省吏,亦以惟庸阴事告。

原来,汪广洋有个小妾陈氏,是罪臣陈知县的女儿,陈氏在被赐死前身份暴露。明朝初年有规定,罪臣之女只能归给武将或军户,汪广洋作为文臣,陈知县的女儿怎么会落到他手里?这里面明显有猫腻。

朱元璋认为,发生这件事,御史中丞涂节没有做到监察百官之责,要问罪于涂节和御史台。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8)

涂节见大祸临头,立即怂了,为了“戴罪立功”,他选择把胡惟庸正在密谋造反的事情告诉朱元璋。于是,朱元璋以迅雷之势抓获了胡惟庸,杀死胡惟庸和陈宁等人,并株连其全家。

胡惟庸和陈宁罪不容赦,那涂节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了朝臣们。因为按大明律法,谋逆罪不可饶恕,涂节明显参与了胡惟庸谋逆案。与此同时,涂节率先揭露胡惟庸案,给明朝避免了一场危机,他也算首告有功。于是,围绕如何处理涂节,朝臣们吵了起来。

《明史》云:

“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

朱元璋最后没有给涂节活路,他认为,涂节本参与预谋造反,见事情不成,才揭发此事,此人不能留!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9)

言下之意,若涂节没有大祸临头,他是不会揭发胡惟庸的。这就是朱元璋杀涂节的根本原因。

三、涂节到底是黑是白?

胡惟庸被灭族,涂节被杀,包括《明史》等史料都认为,涂节是胡惟庸一党,且是核心成员。然而,在笔者看来,这里面至少存在两个疑点:

第一,涂节既然是胡惟庸的核心成员,他的口供为何有所保留?

胡惟庸虽然死于洪武十三年,但“胡惟庸案”并没有就此结束,此后的十年,朱元璋陆续查出20多名公侯曾涉及胡惟庸案。

比如,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和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等人是胡惟庸最早策反的三位武将,只是,胡惟庸被杀时,他们三个没有被涂节供出来。同年,韩国公李善长也因身涉胡惟庸案,全家70余口被杀。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10)

那么,当年涂节为了“戴罪立功”,揭发胡惟庸谋逆的时候,为什么还“留了一手”?他为什么不把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甚至李善长这条“大鱼”招认出来,这样功劳岂不更大?

笔者认为,涂节之所以没有招认上述几位“同犯”,只可能有两个原因:要么涂节不是胡惟庸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不知道胡惟庸谋反的详情;要么涂节压根就不是胡惟庸一伙。

第二,涂节为何揭发胡惟庸毒害刘基一事?

根据《明史·汪广洋传》记载: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

意思是,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涂节弹劾左丞相胡惟庸曾下毒害死刘伯温,右丞相汪广洋也知道此事。朱元璋问汪广洋,汪广洋说他不知情,朱元璋生气,贬汪广洋去海南。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11)

注意,汪广洋被贬的事情,发生在涂节告发胡惟庸谋反之前。

而上文提到过,汪广洋被贬之后才遭赐死,因而他的小妾陈氏身份曝光,这才导致御史中丞的涂节大祸临头,最终揭发胡惟庸谋逆案。

这里发生的三件事的时间顺序应该是这样的:(一)涂节告发胡惟庸曾毒杀刘伯温。(二)汪广洋因此受牵连被贬,半路被赐死;(三)汪广洋小妾身份被曝光,涂节大祸临头,进而举报胡惟庸谋逆。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胡惟庸谋逆案是涂节告发得不假,但在告发胡惟庸谋逆之前,涂节已经告发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了。

换句话说,在胡惟庸案爆发之前,涂节和胡惟庸就站在对立面了。而当时涂节并没有“大祸临头”。这足以说明,涂节和胡惟庸可能不是一条船上的,他们俩本来就不对付,涂节也许一直在找胡惟庸犯罪的证据,毒杀刘伯温,就是涂节找到胡惟庸罪证中的一条。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12)

那么,既然涂节不是胡惟庸的同伙,他为什么会因为“胡惟庸案”而死呢?历史学者吴晗有一条推测,笔者认为有一定道理,吴晗认为:涂节之死,并不是因为他是胡惟庸的同伙,而是因为他揭发了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事实,而胡惟庸之所以这么做,是奉了朱元璋之命。

也就是说,涂节告胡惟庸杀刘伯温,相当于揭了朱元璋的老底,这样的人,朱元璋焉能留?

恰巧,此事发生后,涂节又察觉了胡惟庸正在筹划谋逆,他进而告发胡惟庸。没想到的是,朱元璋趁机把两案并作一案,最后顺手把涂节也算在胡惟庸谋逆案中,如此一来,涂节也就变成了“见事不成,始上变告”,坐实了他胡惟庸“党羽”的身份。

四、读书人的宰相梦断

笔者此前曾写过一篇关于胡惟庸的长文,“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首,前后牵连共3万余人,因为在封建社会,谋逆罪一般都涉及“连坐”,所以,这3万余人中,肯定有被冤枉的部分。但是,胡惟庸作为主犯,他被冤枉的可能性极低。但涂节是不是被冤枉的,这就很难说了。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13)

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深感中书丞相的权力太大,对王朝产生威胁,因此废除了中书省,至此,中国自秦汉时期开始的丞相、宰相等类似“相权”的制度,彻底宣告结束。

因为涂节,中国封建王朝2000年的铁律被打破,“相权”从此不复存在。

古代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多少读书人都梦想“封侯拜相”,因为胡惟庸案,“洪武”之后再无宰相,可以说,读书人的宰相梦碎了。此后,明清两代进入内阁时代。

胡惟庸初露锋芒被朱元璋欣赏(山河月明涂节接班刘基)(14)

晋朝葛洪在他的《抱朴子·祛惑》中有一段论述: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贤者愈自隐蔽,有而如无;奸人愈自炫沽,虚而类实。非至明者,何以分之?

大致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朝堂上忠奸难辨,除非是最明断的圣人,否则谁能分清楚?

涂节作为胡惟庸案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忠奸,《明史》中虽有定论,但仍然存疑。这个“小人物”所透露的信息,值得好好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