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作品主题 新书推荐格拉德威尔系列全新作品战争与沉迷(1)

《战争与沉迷:梦想、诱惑与二战中的漫长黑夜》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书号:978-7-5217-4760-7

定价:59元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介绍

二战期间,一小队被称为“轰炸机黑手党”的乌托邦空军战略家试图通过精确轰炸赢得大战,在充分研究了全新技术设备诺登投弹瞄准器后,他们认定在白天实施只针对敌方特定重要基础设施的轰炸会起作用。

然而事与愿违,数次行动失败后,战局失控。随后军方高层下令更换指挥官,新指挥官李梅实施了与前任指挥官汉塞尔截然相反的区域轰炸战略,在凝固汽油弹的帮助下,李梅共轰炸了日本的67座城市,但由于轰炸造成的伤亡惨重,李梅的行为引起极大争议。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实用主义、技术创新和不可估量的战争代价的故事。

在书中,格拉德威尔肯定了李梅的贡献,其方式虽然粗暴,但缩短了战争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谓避免了更大的代价,让所有人最快地重新获得和平与繁荣。以汉塞尔为代表的“轰炸机黑手党”虽未获得成功,但格拉德威尔用大量篇幅描述并称赞了其对梦想、创新和科技的坚持,将其视为道德典范。

没有坚持,原则便没有意义。汉塞尔是一个典型的堂吉诃德式人物,他的行为生动地给读者展示出好的意图如何事与愿违。格拉德威尔引出的是一个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哲学问题,考验的是道德与人性。

作者介绍

拉威尔作品主题 新书推荐格拉德威尔系列全新作品战争与沉迷(2)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Malcolm Gladwell)

· 代表作《异类》《引爆点》中文版累计销量破百万册

· 畅销榜常客,屡屡创造书市神话, 人称“《纽约客》怪才”

·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讲故事一流的非虚构作家

2005 年,被《时代》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 人”之一

2011 年,被授予加拿大国民最高殊荣“加拿大勋章”

2011 年,被《快公司》誉为“21 世纪的彼得·德鲁克”

2012 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之一

目录

梦想

第1章 诺顿投弹瞄准仪

第2章 航空兵团战术学校

第3章 精确轰炸与区域轰炸

第4章 双重任务

第5章 双倍下注

诱惑

作者按

第6章 梦想破碎

第7章 凝固汽油弹

第8章 空袭东京

第9章 即兴毁灭

结语 战役与战争

前言:更换指挥官

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曾经有一段时间,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就坐落在西太平洋中部、距离日本海岸约1500英里的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热带岛屿上。马里亚纳群岛位于海底山脉的最南端,那是一些从深海水域中探出海面的火山顶,其中最重要的岛有关岛、塞班岛和天宁岛。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外界都以为马里亚纳群岛太小了,小得一无所用。但到了空中力量施展身手的年代,它突然变得举足轻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马里亚纳群岛都为日本人所掌控,但在一场残酷的战役之后,它于1944年夏落入美军之手。美军先在7月占领了塞班岛,又在8月拿下了天宁岛和关岛。当海军陆战队登岛时,“海蜂”部队(美国海军土木工程部队建筑营)也一同来到这里,马上全力以赴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短短3个月内,一个完整的空军基地(艾斯里机场)就在塞班岛上全面投入使用。之后,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天宁岛上那个有4条8500英尺长跑道的北方机场,以及关岛上美国空军通往远东的门户——现在的安德森空军基地,也相继投入使用。再之后,飞机进驻。

彼时,罗纳德·里根常解说战争电影。在他解说过的电影中,有一部专门讲述了B—29轰炸机首次执行任务的经过。B—29轰炸机又被称作“超级空中堡垒”,里根将这种酷似巨大飞艇的轰炸机描述为世界奇迹之一:

搭载4台发动机,每台功率高达2200马力;油箱容积与铁路油罐车的油箱容积相当;尾翼高耸,伸向空中,足有两层楼高;机身比轻型巡洋舰还长。它被设计得能携带更多的炸弹,并能带着它们飞得更高、更快、更远,航程超过以前制造的任何一架轰炸机,它的使命就是为了完成这种任务。

B—29轰炸机比世界上其他轰炸机飞得更快、更高,更重要的是飞得更远。其扩大的航程,加之美军对马里亚纳群岛的占领,意味着自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美国陆军航空队首次进入了对日本的打击范围内。为了管理驻扎在马里亚纳群岛的轰炸机机群,他们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部队——第21轰炸机司令部,由年轻有为的将军海伍德·汉塞尔(Haywood Hansell)负责指挥。

1944年初秋到冬末,汉塞尔轮番发动进攻,数百架B—29轰炸机掠过太平洋水域,将满载的炸弹投向日本,再折回马里亚纳群岛。当汉塞尔领导的飞行员们准备动身飞往东京对其实施轰炸时,记者和摄制组从美国大陆飞过来,为国内民众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解说的还是罗纳德·里根:

塞班岛上的B—29轰炸机就像瞄准日本心脏的大炮……日本人想要抵挡这样的攻击,简直比让尼亚加拉大瀑布断流还难。第21轰炸机司令部整装待发,准备打击它的第一个目标。

然而,在1945年1月6日这一天,汉塞尔的顶头上司劳里斯·诺斯塔德将军来到马里亚纳群岛。当时关岛的设施仍然相当简陋,总部只是一堆在俯瞰大海的悬崖边上建起的半圆形铁皮小屋。两人都显得疲惫不堪,不仅因为前线物资匮乏、生活困苦,也因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我读过英国皇家空军的亚瑟·哈里斯将军写下的一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一名空军指挥官意味着什么:

我不知道,除了极少数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否有人能体会到,在战争中指挥一支规模庞大的空军所要承受的可怕的精神压力。在一次战争中,一位海军指挥官可能最多只需指挥一两次重大行动;陆军指挥官每6个月,或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最多每个月指挥一次战斗;而作为轰炸机部队的指挥官,则要每24小时就全程指挥一次作战。这种日常的紧张感如果持续数年之久,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此刻关岛上的汉塞尔和诺斯塔德也是如此,这两名陆军航空队将领早已厌倦战争,只希望能速战速决,早日获胜。汉塞尔提议带诺斯塔德快速参观一下:先站在海滩上,一边欣赏在丛林中开辟出来的全新的飞机跑道,一边讨论战术和计划。诺斯塔德推辞说他有更私人的事情要谈,接下来便是令海伍德·汉塞尔余生难忘的瞬间,诺斯塔德转向他,说:“这行不通,你被淘汰了。”

“我觉得地面就像突然塌陷了一样——我完全崩溃了。”多年后,汉塞尔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感受。接着,诺斯塔德又给了他更沉重的一击,他说:“柯蒂斯·李梅会来接替你。”

柯蒂斯·爱默生·李梅将军时年38岁,在轰炸德国的战役中一举成名,也是他们那代人中极具传奇色彩的飞行员之一。汉塞尔曾和他一起在欧洲服役,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汉塞尔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次正常的领导层重组,而是高层对自己的指责和彻底的冷落,它等同于华盛顿高层认为汉塞尔所做的一切都一文不值,因为柯蒂斯·李梅的主张总是和海伍德·汉塞尔背道而驰。

诺斯塔德提出,如果汉塞尔愿意,他可以留下来做李梅的副手。这让汉塞尔备感羞辱,一时语塞。诺斯塔德继续说,汉塞尔需要在10天内完成交接。闻此,汉塞尔神情恍惚,茫然离去。在关岛的最后一个晚上,汉塞尔比平时多喝了一点儿,酒至微醺后,在一位年轻上校的吉他伴奏声中,他为手下动情演唱:“老飞行员永远不会死去,永远不会死去,他们只会飞……离……”

柯蒂斯·李梅亲自驾驶一架B—29轰炸机飞到岛上进行交接。现场奏响《星光灿烂的旗帜》,第21轰炸机司令部的飞行员们列队行进,接受检阅。一位负责公共关系的官员提议,李梅和汉塞尔拍张合影来纪念这一时刻。李梅当时嘴里叼着一支烟斗——他嘴里总是叼着一支烟斗,一时竟不知把它放在哪里才好,不断地试着往自己的口袋里塞。“将军,”副官说,“拍照的时候,请让我给您拿着烟斗吧。”

李梅轻声问道:“你想让我站在哪里?”之后,照相机咔嚓一响,拍下了汉塞尔眯着眼看向远方、李梅俯视地面的画面。两个人一定都在想,只要不和对方在一起,去哪里都好。就这样,一切都结束了。

本书讲的就是在那一时刻发生的故事,并且还要讲述那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情。因为那次指挥官的更换,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技术革命总有令我困惑之处,某个新想法或创新出现时,它将颠覆我们的世界,这一点无可辩驳,如互联网、社交媒体,还有更早的电话和汽车,它们的出现无不如此。人们心中往往有种期待:新发明会使一切变得更好——更高效、更安全、更富有、更快捷。在某些方面,它们确实做到了,但事情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社交媒体一度被认为有助于普通民众推翻暴政而广受欢迎,没过多久,人们又因其会成为民众互相施暴的平台而担惊受怕。汽车带来的本应是人们出行的便捷和自由,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如此,但随后数百万人发现自己住在了离工作场所数英里远的地方,在浩浩荡荡的通勤大军中陷入无休止的交通堵塞。为什么有时候由于一些偶然的、意想不到的因素,技术会偏离它的预期发展路径呢?

本书通过案例研究了梦想会如何背离初衷,探讨了当天赐良机时,我们为何无法把握住机会,而是任凭其破灭。我要讲的故事虽然主要发生在战争时期,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战争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一位荷兰天才和他自己制造的计算机的故事。其中人物还包括:亚拉巴马州中部的一群兄弟、英国的一个精神病患者和在哈佛地下实验室里纵火的化学家们。这也是一个关于蓄谋制造混乱的故事,因为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总是会忘掉这种混乱。

海伍德·汉塞尔和柯蒂斯·李梅的故事是本书所有内容的核心,两人均曾在关岛的丛林中一展身手,后来一人被遣送回家,另一个留了下来并制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黑暗的夜晚。想想他们的故事,然后问问你自己: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支持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