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宗的缘起和师承
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从“发心”到后来“成佛”是需要经历漫长修行的,在这期间仍有可能遭受无数次的轮回之苦。如果暂时不能成佛而又不想遭受轮回之苦该怎么办呢?那就先去一个中转站——净土。只要到了净土世界,既使还没有成佛,也可以免除轮回,获得解脱了。
净土世界有无数个,诸佛菩萨都有各自不同的净土,可谓无量无边。但在中国盛行是阿弥陀佛净土。所以本文所谈论的“净土”指的就是弥陀净土。
“弥陀净土”是一个摆脱了各种烦恼,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精神世界。为何说是“精神世界”呢?因为肉身是去不了那里的,能去的只是人的心识,其实就是阿赖耶识。到了净土世界后,阿赖耶识还可以继续修行,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净土法门传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早。在东汉桓帝时期,安世高(?-168年)就已将弘扬阿弥陀佛净土的《无量寿经》传入中国。后来其他高僧又多次重译,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魏康僧铠的译本。随后,刘宋畺良耶舍(383-442年)翻译的《观无量寿经》、后秦鸠摩罗什(344-413年)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也在中国广为传播。
东晋时期,庐山慧远(334-416年)与123人在东林寺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立誓,共期往生西方,开创了汉传佛教中的念佛往生法门。慧远因而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北魏永平元年(508年),天竺高僧菩提流支来中土再传净土法门。修习此宗者渐趋增多。菩提流支以《观无量寿经》授东魏昙鸾(476-542年)。
隋朝大业年间,道绰禅师(562-645年),上续县鸾教义,住玄中寺专讲《观无量寿经》,于唐朝贞观年间传于善导(613-681年)。
善导在长安光明寺注疏净土三经,“净土宗”之名正式形成。所以,善导被后世尊为净土宗二祖。但初袓与二祖之间相距约三百多年,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
立宗的依据
此宗依据的经典是“三经一论”。即佛说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倡导只要一生至诚念佛,临终时仰仗阿弥陀佛愿力即可往生西方净土再不退转。
主要教义
(一)净土信念。
净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方阿弥陀佛世界的国土。所谓弥陀世界,是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相对而言的。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娑婆”意译“堪忍”。而西方阿弥陀佛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说无量寿经》中说明了“阿弥陀佛净土”的由来。
阿弥陀佛的前身是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了四十八条度生大愿,普度有情。法藏比丘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来,法藏比丘历经五劫修行,以大愿力创造了这个極乐世界,法藏比丘成佛后就是阿弥陀佛。
在佛经的描述中,西方極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官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極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極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
此外,“净土”的另一层含义是指“真如”理体。以净为心,以土为境,心境不二即是真如。但这只有智慧上乘者才能证悟。
(二)信、愿、行三者合一
在汉传八大宗派里,净土宗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注重信念,强调实践,而不注重义理论证。二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不是依靠自力获得解脱。
所谓“信”,就是决志往生西方,更不疑惑,坚信阿弥陀佛弘愿无量,临终必得佛接引。所以,修习此宗,需要全心全意地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能有丝毫怀疑,否则无法往生到弥陀净土。
所谓“愿”,就是要生起厌离娑婆世界,往生弥陀净土的强烈愿望。要在佛前立下深重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堕,誓成正觉,往生西方,誓度众生,满菩提愿。净土之得往与否,全视信愿力之真切。
所谓“行”,就是修行。包括正行和助行。正行就持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观想西方弥陀世界的殊胜,以生起强烈的向往之心。助行包括忏悔、供养,广结善缘,广种福田,坚守戒行清净,不再添业障。净土宗注重实践,“行门”才是此宗关键的内容。
信、愿、行三者合一才能确保往生净土。
(三)念佛法门
净土宗的实修方法就是念佛。包括称名念佛和观想念佛。
称名念佛是指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可以念出声音,也可以默念。此外还有缓念、追顶念、禅定念、参究念等。目的是以此佛号摄授内心的各种杂念,将自己心意识的频率与弥陀世界的频率调整到一致。化众念为一念,化杂念为净念,做到一心不乱。这是净土修行中较容易入手,也是较为方便的法门。这其实也是一种追求禅定的法门。
观想念佛,就是在心中想象阿弥陀佛世界的殊胜景象,观想临终时佛菩萨来接引的情景,以增进自己的向往之心。按照净土理论,单凭观想,也可往生西方弥陀净土。但观想较称念佛号的要求更高深,一般众生业障太重,心识杂乱,思虑难以集中,专修观想而不称佛号很难成就。如果在念佛之外,辅以观想,往往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在《观无量寿经》中有16种观想法。分别是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想观、八功德水想观、总想观、花座想观、像想观、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大势至菩萨色身想观、普观想观、杂观想观、上辈生想观、中辈生想观、下辈生想观。
现世修行的成就不同,往生后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九品往生”说。九品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上上品是适合通晓大乘佛法并持戒精严之人。上中品是适合知经意之大乘之人。上下品是适合发菩提心之大乘之人。中上品是适合持戒无犯有功德之人。中中品是适合曾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之人。中下品是度无恶业欲托人生之人。下上品是度做十恶业欲堕畜生,饿鬼之人。下中品是度破戒做十恶业欲堕地獄之人。下下品是度犯五逆罪欲堕无间地獄之人。
无论以前做过什么坏事,理论上都可以往生。
净土宗的判教
此宗将整个佛教判为两种,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易行道”。那些依靠自力修戒、定、慧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祇劫才得成佛,难度非常大,所以叫“难行道”。而净土法门只要一生至诚念佛,临终时仗阿弥陀佛愿力即可往生西方净土再不退转。方法简便易行,成果易得,所以自称为“易行道”。
善导大师之后的传承情况
善导传三祖南岳承远,南岳承远传四祖衡灵法照,法照传五祖睦州新定少康(?-805)。五代时,杭州永明延寿(904-975)上接五祖法脉,为六祖。从六祖永明延寿开始,提倡“禅净合一”,并以禅净融通法相、三论、华严、天台各宗教义,并主张“祖佛同诠”、“禅教一体”的思想,他于天台德韶禅师处悟得玄旨,是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同时也因劝人念佛,誓愿弘修净土法门,提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后世弟子尊奉为净土宗第六祖。延寿大师倡导并身体力行禅净双修的行法,在佛教行门中独立一帜,影响着无数的修行者依教修持。
杭州昭庆寺省常(959-1020)为七祖。至明朝杭州云栖寺铁宏(1585-1615)为八祖。灵蜂智旭(1599-1655,藕益大师)为九祖。至清朝,常熟虞山音仁寺行策为十祖。杭州梵天寺省庵实贤(1686-1734)为十一祖。红螺彻悟际醒(号梦东,1741-1810)为十二祖。至民国,印光圣量(1861一1941)为第十三祖。净宗各祖不像其他宗派那样具有前后想续的师承关系,他们其实只是此宗之出类拔萃者。
传至今日,净土宗仍有大量信众,尤其以女众居多。
由于念佛法门过于简便易行,常被认为是一个只适合那些慧根较浅不愿深入佛理者的法门。而中国古人普遍是不喜欢逻辑思辩的,所以这个法门在过去颇为盛行。但随着西学东渐,随着现代科学在国民中的普及,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所以,净土宗在今天也面临着新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