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牌简介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作者极众代表作有陆游的《沁园春·孤鹤归飞》、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纳兰性德的《沁园春·瞬息浮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该词牌最早出现于晚唐,现在传世最早的是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但张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故后人填《沁园春》多遵苏词关于“沁园春”名称,当以北宋京都之沁园冠之,宋人多有考证,此不赘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以沁园春为词牌名写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以沁园春为词牌名写词(常用词牌创作指要)

如何以沁园春为词牌名写词

沁园春

一、词牌简介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作者极众。代表作有陆游的《沁园春·孤鹤归飞》、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纳兰性德的《沁园春·瞬息浮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该词牌最早出现于晚唐,现在传世最早的是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但张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故后人填《沁园春》多遵苏词。关于“沁园春”名称,当以北宋京都之沁园冠之,宋人多有考证,此不赘述。

苏词之前段自第四句、后段自第三句起句式相同,“渐”“有”为领字,领以下四个四字句,可两句为一对偶,可四句为两个对偶,亦可前两句对偶,后两句不对偶,但以对偶为工。继四四七句式,两个四字句可对偶。前段首三个四字句,可于第一、二句或第二、三句对偶。此调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平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字极多,较为自由,有和婉协谐而流畅之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此调多有名篇,可细细体味其语势与对偶及句法特点。譬如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此词不用对偶,以古文笔法为词,发表议论,风格恣肆。南宋文学家刘过词十六首,其咏美人指甲与美人足两首体物细致,风格婉约,但其《寄稼轩承旨》则甚狂放。南宋末期文坛领袖刘克庄九首,其《癸卵佛生翼日将晓梦中有作》,风格更为粗豪。以上三词皆气势奔放,才气横溢,最能体现此调特点。南宋末期爱国词人陈人杰《龟峰词》存词三十一首,皆专用《沁园春》,艺术水平极高,而以抒写不平之气为主,如《丁酉岁感事》。

二、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为代表。另有六种变体:(1)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以贺铸《沁园春·宫烛分烟》为代表。此与苏词同,惟换头句押短韵异。南北宋词如此填者亦多。(2)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以葛长庚《沁园春·题桃源万寿宫》为代表。此与贺词同,惟前后段第十句,各添一字异。又张先“心旅良臣”词前段第十句添一字,后段第十句仍作七字句,与此词又异。(3)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以林正大《沁园春·子陵先生》为代表。此亦与苏词同,惟前段第六句、后段第五句各添一字异。(4)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以李刘《沁园春·玉露迎寒》为代表。此与苏词同,惟前段第十二句、后段第十一句各减一字异。(5)双调,一百十五字。前后段各十二句,四平韵。以秦观《沁园春·宿霭迷空》为代表。此亦《沁园春》调之一体,因秦观、程垓、陆游、京镗及《梅苑》无名氏词俱名《洞庭春色》,故另作一谱。 (6)双调,一百十三字。前段十二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句,四平韵。以程垓《洞庭春色·锦字亲裁》为代表。此与秦词同,惟后段第二句减二字异。

三、词谱格律

正体:(钦定词谱)

格律对照例词:《沁园春·孤馆灯青》

中中平平,中中中中,中中中平。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

中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微吟罢,征鞍无语,往事千

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

当时共客长二陆初来俱少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

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身长健,优游卒岁,且斗尊

注:“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红色“平”为韵脚。下划线为领字。

四、典范例词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其他说明

该调章法较为全面,格式要求较严,其中拗句、扇对、领字、长腰,处处暗藏机关。起首韵句拗收,自有怒张之势。领字扇对开阖有致,廓大气象,舒卷胸臆。长腰或妙曼低回,或峰回路转,或千峰入眼,或吞吐虹霓,既可得小令之微,又可济长调之势,正是其风骨所寄。

(1)起拍是三个四字句,句式为上二下二(偶有上一下三者,此不取)。该词牌因多为抒胸臆用之,故节奏要紧凑,遣词要畅顺,最忌拗涩。后韵句是拗句,应尽量用仄仄仄平。其对仗句要求至少相邻两句对仗。如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中,“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三句对仗;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后两句对仗,也可看作是排比。在这层韵句中,除了三个必“平”的字外,其余都是可平可仄的通字,这应是为方便对仗而形成。

(2)接拍是一领字格,领字用去声字以激起情怀,起统领后面句子的作用。后面的对仗句子非常重要,也是其精华之一,在意义上不能割裂。这一层韵句,在格律要求上是重心,且必须对仗。同时,扇面对大气豪情,因此过渡要自然,起承通达是要点。

(3)再接拍的这层韵句,在上片意境里,是表达的重点,即有点题的意思。同时,写作上虽无特殊要求,但为求唯美,亦多有对仗。如苏轼《沁园春·孤馆青灯》中,“世事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表达的是一种情怀;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的是一种胸怀。这里采用的都是对仗句,并开启了“风骨”之前奏。

(4)上片最后一层韵句,意在承上启下。关健是要注意转势,意思就是一笔代过,顺势而收,做到转折自然,笔锋无痕,要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另需注意,此处虽也是一字领后面的两个四字句,但一般不要求对仗。

(5)过片“换头”很关键,换头是个长腰,须特别注意。清·周济 《宋四家词选‧论》: “吞吐之妙, 全在换头煞尾。 古人名换头为过变, 或藕断丝连, 或异军突起, 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 方成佳制。 换头多偷声, 须和婉, 和婉则句长节短, 可容攒簇。” 故6字句节奏要轻,以为下面的8字句长腰做准备。也就是6字句不能把节奏搞太紧,因上片的对句(尤其是扇对)节奏紧密,所以这里需要舒缓一下。似如优游中遇到了好的景致,可以把所见所想尽情发挥出来。

(6) 下片其余各句和上片要求基本一致,只是用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感而已。但要注意第三层韵句(也就是全篇的第七韵句)一定要写在全词的中心点上。结尾要突收,以增其词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之效。

综上,该词牌的对仗是一难点,也是一重点。古人作品不一定完全对仗,有的上片完整对仗,下片第二层韵句前面对仗,后面不对仗。如苏轼《沁园春·孤馆青灯》中,“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也有的下片全用对仗,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中,“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但就中级以上词者而言,建议:上片第一层韵句后面两个四字句、第二层韵句四个四字句、第三层韵句两个四字句必须‬对仗;下片第二层韵句四个四字句必须对仗。再是,领格字为一独立个体字,不与后面组成词或句,而又要与后面的意境相协调,所以说它是独立的,但却不是孤立的。在该用领格字的位置,则必须用领格字,这点一定要注意。

另:因该词牌具有尽情抒发胸臆之特点,其中有一别名是“寿星明”,所以也专为贺寿之词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