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 原名为Tatar,本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称Otuz-Tatar(三十姓鞑靼),系概称突厥东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语族诸部,当因其中Tatar部最强故有此名,大抵相当于汉籍中的室韦。由此看来,鞑靼人是音译,自中国的唐至元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诸译,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1)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2)

今天不探讨鞑靼人的民族特性,溯源一下“鞑靼”两个字的含义。

“鞑靼”似乎是特别为此音译造字,除此之外只有“鞑子”没有更多的词组。“鞑靼”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如果只求音译,那么没有必要造出两个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的字,或者直接使用已有的简笔划字如“达”岂不方便。根据我对汉字造字规则的理解,“鞑靼”应该是具有音译同时显示其词意特点和对此事物的认知。比如“佛”的认知,源于“二谛”的辩证(见佛注文)。我认为“鞑靼”里包含了对蒙古族特征的描述。

:拆字结构“革 旦”;革:皮革;旦:显露;结构示意“着皮制品”。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3)

革字甲骨文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4)

旦字

旦:太阳露出地平线,太阳初升,引申义“显露、显现”。由“旦”所构字,如“胆”:古人认为人的勇气来源于这个器官。月:肉也;旦:显露;胆量、胆气这些外显特征来源于胆,胆大包天嘛。“坦”:土地显露,除去杂草、石子等遮盖物露出土地,引申为不藏私,光明正大,坦荡。“靼”:《说文》注:柔软的皮。皮衣当然是软的。“靼”说明了一个服饰特点,就是穿皮衣的,这个正符合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特点,在寒冷的北方,皮衣是御寒必备。但要是穿着这个来温暖的汉人区尤其越过阴山、燕山等一线,气候变化很大,游牧部落的服饰就会显得非常突兀,像是穿着羽绒服去新马泰一样,人们会对他们印象深刻,并因此特点来称呼他们。下图是“犀利哥”,就是这种感觉,顺便说一下,这也是分辨真假乞丐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因为居无定所,所以真的乞丐往往把所有财物都带在身上,大衣自然也是,故此有时候穿的衣服很不合时节。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5)

犀利哥

,拆字结构“革 达”;革:皮革;达:踏步;结构示意“穿皮靴的”。

“达”我们知道就是大踏步,虽然繁体字写得很烦,但是“达”这个字形,汉朝的《说文》就有了,我们在研究“達”这个繁体字的时候,也基本确认了它蹬踏的动作。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6)

达字

穿过靴子的都知道,鞋要跟脚必然不能太宽松,凡是带帮的鞋子脚踝处是个瓶颈,要穿进去常要用力蹬踏,特别是高靴,二战的很多军官马靴都要勤务兵帮助穿脱,有个很有意思的动作是,脱靴子的时候协助的人背对军官,把住靴底,军官对着协助人屁股一蹬,人出去了,靴子脱掉了。

“鞑”应该也是类似的特点,从组字结构来看,我猜应该和“靼”的示意出处类似,也是皮革服饰的一部分,我认为是靴子,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习惯穿靴子,靴子不光保暖也防草原上很多的昆虫,方便在草原生活。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7)

蒙古靴

“鞑”的组词不多,鞑靼,鞑子,鞑虏。基本就是指的鞑靼这一族,《新华字典》上注的是我国对蒙古一族的统称以及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中原人是很少穿靴子的,官靴,皂靴也多布帮,根据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习惯,我认为“鞑”就是指的他们穿皮靴的这种特点。鞑子只是描述这种服饰特点,并不含有贬义,比如,鞑子,满洲鞑子等。“鞑虏”的情绪表达在“虏”字上。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8)

蒙古族服饰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但我认为不如前者直观,也一并说一下。“达”有大步的意思,游牧民族从小骑马,为夹紧马肚,脚尖内倾同时大腿外展,这样脚能更好贴合马肚子,这是汉朝之后,脚蹬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形成的游牧民族特殊的罗圈腿,“鞑”也可能是指这种大腿不能并拢的腿型和不同的张跨的步态的穿着皮靴的北方游牧民族,多指蒙古族,如:鞑靼人,鞑子,鞑虏。

鞑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团结之鞑靼人)(9)

这里我要感谢一下SBER的马球达人,人称大汉播种机的克拉克先生,跟我分享了很多骑马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