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明是迷昧、是不觉、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换句话说,明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也就是由烦恼而起的惑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不要做一个难相处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不要做一个难相处的人
佛说:无明是迷昧、是不觉、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换句话说,明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也就是由烦恼而起的惑。
因为一个烦恼无明炽盛,怨天尤人,处处不满现实的人,他是不可能与真理相应的,他的言语举动更不可能与真理结合在一起。
《分别缘起经》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形相。”若以现代观念诠释无明,可以说明是觉、是智慧。而无明是明之反,是不觉、无智慧,也就是愚痴、是迷昧不明。无明是我们人烦恼不安的根本原因。我们人的烦恼,来自贪婪、嗔恚、自私、执著,由于我们愚昧不明,所以终日在烦恼不安中讨生活。由于无明,使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不认识环境。得意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失意时怨天尤人,全不反省。
我们不必说出世间法的智慧,即以世俗世间来说,立身处世,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明。如对事有先见之明,更可以趋吉避凶,减少烦恼。然而,我们徒以“世智辩聪”为“明”,又有几个人是以“正觉”为明呢?所以,无明正是世俗世界的本质。下面的故事能够说明“无明的人才会怨天尤人”这个道理。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时候,有一个陇西人叫李微,他是皇族之子。李微少年博学,精通文墨,做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但是他却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和他同时代的才子,比如李白、杜甫、岑参等人,他都不屑一顾。当时的人,也都说他是个才子,不敢与他抗衡。于是,他越发显得妄自尊大。他未弱冠时,便领了乡荐,贡至京师。不料想走了十科,未中一第。因为他恃才狂妄,不肯俯就这个科目的程式,以此多不合式,常被剥放。
李微一次不中,便骂一次主考官,说他眼瞎,不识文字。又骂一些及第的人:“黄口孺子,腐烂头巾,都中了。我辈这样高才,却沦落不第,看他们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他口气愤懑,肆无忌惮,时常怨天尤人。李微虽然有下笔千言的本领,但是他却不明白他自己的身份是皇族之子,一味地狂傲不羁,不明白考场无戏言,导致考试不合格,对人发脾气,责怪别人,埋怨别人,这正体现了他的无明。
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无明的人,他们遇事不思解决之道,反而口出抱怨,这样并不能使自己解决事情,反而还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有一位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送农产品。那天的天气十分炎热,农夫汗流浃背,十分痛苦。他着急地划着小船,希望马上完成任务,以便在天黑前能返回家中。
忽然,农夫发现,前面有另一只小船沿河直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过来。眼见着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躲避之意,似乎是有意撞农夫的小船。“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傻瓜。”农夫大声向对面的船吼道:“再不让就要撞上我了。”但农夫的喊叫没有任何作用,尽管农夫手忙脚乱地想让开水道,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呵斥:“你会开船吗?这么宽阔的河面,你竟撞在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小船上竟然没有一个人,他厉声斥骂的仅是一只将绳索挣脱的空船。这位农夫显然是无明之人,他不知道对面的船是空船,却对着来船大声喊叫,想让来船为他让路。他却不主动向船只让路,最终两船相撞。
这说明,无明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抱怨,却不会思考解决事情的方法。人之所以有许多怨烦,并不是外面的世界强加的,而是自己的内心使然。常言讲得好:“心魔即是魔。”如果心中不坦然,就会生发许多烦恼尤怨。
许多怨尤多是自己的内心造成的,比如说自己把一本书放在一个地方,过几天找不到了,埋怨这个人埋怨那个人,对熟人大发脾气,直到自己又把书找到,才不会埋怨他人,但给人留下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佛经上又说了:“发脾气叫做火烧功德。如果不改掉这个坏脾气,无论一天念多少部经,讲多少次法,做多少善功德,也是出不了三界的。”
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理。因为不明理,所以遇到不如意时就怨天尤人,上怨苍天不保佑,下尤世人不帮忙。对眷属、朋友、国家、社会都怨尤。甚至烦恼怨恨的时候,拿起家里的茶杯桌椅来摔,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无明。他不怪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怨眷属,怨朋友,拿桌椅、茶杯出气,这是何苦。
可见,无明是心生抱怨的主要因素,要想不被抱怨困扰,就得弃无明为有明。所以,我们平常要自我反省一下,把无明变成有明,也就不会怨天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