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现在出生在家庭呵护摇篮中的小孩,每天上、下学有家长接送,接送的或许是爷爷奶奶,或许是爸爸妈妈。在我们那个年代,小学三年级9岁开始,要走半个小时的路,坐渡船到村里面的小学读书(我们家在一个组的村里)。

我奶奶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煮早餐,小时候几乎每天是被奶奶催着起床的,因为要帮忙烧火(农村用柴火灶)做饭。奶奶帮我用铝饭盒打包好饭和菜后,再与同村一个组的小孩一起去村里学校,为了中午有热饭吃,通常盒饭是放在学校旁边好心的农户奶奶家煮猪食的大铁锅里(以前农村养猪是用野草、萝卜、红薯藤等切碎煮熟后喂给猪吃)。猪食的热气能保存饭菜温度不凉掉。读小学那会最怕下雨天,鞋子基本上都会被打湿,有的时候胶鞋开胶渗水,经常没有带伞,跟其他人挤一把,时有带的破伞有洞会漏雨,回到家里衣服湿的贴在身上,脱下鞋子脚上是一层层白色被水浸泡的褶皱。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穿的衣服质量不太好?穿不久就开线,有破洞,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河边蹲着洗衣服,旁边还有一群农村妇女们边热火朝天的洗衣服边叽里呱啦聊天。我手上刷子带着用力刷裤子,突然撕拉一声,心想,完蛋啦,怎么遮掩住?脑瓜子嗡嗡的。然后蹲我后边的阿姨告诉我裤子屁股裂开了,当时气氛别提有多尴尬,我羞愧得脸涨得通红不敢吱声,硬撑着洗完衣服提篮回家换裤子。读小学的时光中,真的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奶奶们,我也曾被不求回报的奶奶们温柔照顾过,那是一段即辛苦又值得回忆的童年时光。

儿时和奶奶一起的回忆(怀念与邻居奶奶之间的温情)(1)

13岁时,跟同村一个组的姑娘到县城念初中,我们一起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租的房子是那种木头建的看房子,几户人家挨在一起,公用一个泥土厅堂,厅中摆着一两桌木质桌子家具,透过瓦片屋檐可仰望蓝色的天空。租的屋子里只有几张老旧木板床和桌子,比较简陋,4-5个学生住一间屋子。那时不像现在有电脑、手机等电子娱乐产品,只有单放机和磁带听听歌。

房东是一对慈祥的老奶奶和老爷爷,他们家好多房间拿来租给学生,可以说是包租婆吧,可见他们家还是挺富裕的。房东爷爷和奶奶为人和善,慈眉善目,70多岁高龄,思维力能力清晰。房东老爷爷每个月拿着笔记本记录房租费用,如果我们手头紧张没有钱,还可以找房东借钱,他把每笔帐仔细记上,待学期结束一起结算。由于上了年纪,他写字的时候要带上老花镜,手不时抖动,翻动本子纸张时,他熟练的用口水浸润手指翻页。房东爷爷奶奶有时有好吃的水果之类会用碗端了送给我们吃,还经常邀请我们去他们房间看电视,他们房间跟我们屋子隔了一个厅堂和一条走廊。

儿时和奶奶一起的回忆(怀念与邻居奶奶之间的温情)(2)

跟我们共用一个厅堂的是一位70多将近80岁的老奶奶,她个子好大,也很和善,子女们成家在别处居住,老伴已经过世了,一个人独居,年纪大腿脚不太利索。碰到下雨天我们在上学不在家,奶奶会帮我们把衣服收到厅堂。奶奶平常省吃俭用,生活过得很清简,节假日时她会去孩子们家里过节,端午节她从孩子家带了烧麦,给我们住一个屋的女孩子每人分了一个,那时拿到烧麦时不舍得吃,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尝。记得还有一次奶奶女儿过生日,她去吃饭回来后,见我放学回来,笑眯眯的招手喊我过去。只见她掏出一个包着的卫生纸,一层一层的慢慢打开,像拆礼盒的感觉,我当时也很好奇是什么?拆开后里面是一块干牛肉片,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买肉干,即稀奇又珍视,我谢过奶奶后就迫不及待尝了尝,美味。奶奶有空也喜欢找我们聊天,一个人住也有些孤独吧,后面等初中毕业,高中学校离得远我又搬到高中附近租房子,此后告别了这些热心善良的爷爷奶奶们。

后面高中学业繁忙,高一有去看望过他们一次。高中毕业后到外地上大学,接着就没见过。这么多年过去,他们的温情、音容笑貌化作形象记忆,永久的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些亲切可爱的人,那记忆中幸福的时光,即遥远,又仿若还在眼前浮现。

儿时和奶奶一起的回忆(怀念与邻居奶奶之间的温情)(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