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奇不有:凭着检到的腰牌,小贩混进皇宫一年半

鸡堆里捡国宝(凭着捡到的腰牌)(1)

都说北京紫禁城壁垒森严,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在很多人印象中,还有很多大内高手。但就在这样的禁区内,曾经有一个老百姓大摇大摆进去过,不光如此,他还在里面摆摊卖起了馒头。这可不是瞎说,是记录在《清宫档案》之中的真人真事。

清咸丰年间,有一个叫王库儿的,是顺天府宛平县乡下人,十二岁那年,随父母到了京城,一家人在猫耳朵胡同租了个店面,开起了馒头店。王家的馒头用料实在,手艺也精,只是店面位置偏僻,生意始终火不起来,王家夫妻起早贪黑,只能勉强度日。

为了扩大市场、打开销路,王库儿在十五岁那年,独自挑着蒸笼担子,四处叫卖馒头。王库儿也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懂得营销之路,但他懂得坚持一条简单朴质的道理:哪人多就把馒头挑子担哪里去!

风里来、雨里去,王库儿慢慢找到了人最多、最热闹的地带,紫禁城外的金鱼胡同一带。发现了这个好地方,王库儿的身影就绝迹于他处,而把馒头挑子固定在了这个地方。

金鱼胡同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发生。王库儿不关心任何故事,只关心自己馒头的销量。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九月的一天,王库儿在金鱼胡同口卖馒头,发现了一块躺在地上的腰牌,觉得好玩,就捡起来,上面的文字满汉都有。虽然王库儿认不全,凭借着看过大戏,他猜测这就是出入紫禁城的腰牌。没想到,果然被他瞎蒙中了!

接下来,王库儿就想拿着这张腰牌去紫禁城看一看。他也知道,如果被发现,绝对是掉脑袋的事。但是,这份诱惑力实在无法抗拒,好奇心实在太强烈。王库儿决定,拿着腰牌去皇宫转一转,看一眼就走,死了也值得了。王库儿万万没有想到,这块腰牌,竟给他带来了好运。

他拿着腰牌,哆哆嗦嗦来到城门口,又故作镇静的往前闯。虽然他几乎都是闭着眼睛跨入这张大门,没想到守卫就看了一眼腰牌,便让他大摇大摆的进去了。

紫禁城确实很大,里面的人也很多,非常热闹。王库儿在城中,看到了成群结队的宫女,也看到了三五成群的太监,虽然没有见到传说中的皇帝,但他也很知足了。不过,他发现,这里人虽然多,却不如城市中店铺林立,连买东西的地方都没有。

也就是这一个念头,王库儿突然想到,能不能在宫中开个店铺呢?这里没有竞争,自己就是独一份,生意肯定很好。那些宫女、太监没地方花钱,他们一定会愿意买的。因为自己就是卖馒头的,干脆就在这里面继续卖吧。

于是,王库儿也挺起了腰杆,挑着蒸笼担子,大大咧咧走进了宫门。可也真别说,把守宫门的护军,远远看了他腰间系的牌子,连搭理都不搭理他。走进了紫禁城,王库儿发现某大房子前地坪开阔,人多热闹,还有凉亭,亭里有石桌上,于是就在石桌上摆起了馒头摊。

这其实是宫里的御茶膳房,附近有上驷院、太医院、内库、车库、戏衣库,所以来往人多。宫中卖馒头,那是独门生意,一下子就卖光了。

生意这么好,这之后,王库儿就把宫中御茶膳房前的石桌当成了自己的固定摊位,天天练摊,风雨不改。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四月间,王库儿过继给亲戚家的哥哥张贵林回家看望亲生爹娘,晚上,兄弟俩同睡一床,闲聊,王库儿说到了自己在宫中卖馒头的事儿。

张贵林正为自己的生计发愁,听弟弟说了这桩奇事,大喜,说,你既然在宫中厮混了大半年,肯定还有其他门路,不如,就把这牌给我卖馒头算了。

王库儿正好结识了一个叫张春成的宫内厨师,知道宫里缺少烧火做饭的人,而自己天天出入宫门,与看守宫门的护军都成了熟识,就一口答应了哥哥。这样,张贵林和王库儿一个在宫里卖馒头,一个在宫里做饭,日子一过堪堪就是一年。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宫中稽查突然严密了起来,王库儿再出入宫门,护军提出要验腰牌了。不得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初六,王库儿辞去做饭的工作,回头向哥哥张贵林要回腰牌,重操旧业。

但好日子还是一去不复返。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二十三,王库儿挑着蒸笼担子从隆宗门外经过,被巡守人员捉了个正着。隆宗门离皇帝起居的养心殿非常近,一个来历不明的卖馒头的,竟然出现在这个地方,如何了得?!

咸丰皇帝下令严查。案情并不复杂,一查就有了结果。

原来,腰牌是銮仪卫一个负责厨房事务的校尉袁士栋的,烙在其上的火印名字清晰可辨。但丢失腰牌却是与袁士栋同处服役的翟二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九月间,哥俩多喝了点,走时,翟二套晕晕乎乎地错拿了袁士栋的腰牌,在金鱼胡同口不慎丢失。因怕受责罚,哥俩不敢呈报,而是花钱托内务府管事的人擅自制办了一张腰牌。

得知事情原委的咸丰皇帝也傻眼了,想不到这个家伙混进紫禁城,居然真的只是来卖馒头的。在众妃嫔的求情之下,咸丰皇帝最终对王库儿从轻发落,宣布杖责一百并逐出宫去。打之前,慈安皇后于心不忍,还特意托人带话给侍卫,要求他们下手轻点儿。

在被惩罚完后,王库儿被赶出了紫禁城,不准再入内。不过,靠着这一年半在紫禁城里卖馒头的经历,王库儿积累了大量财富,出去以后,王库儿就在北京买地买房,还娶了几房小妾,生活十分惬意,令人唏嘘感慨不已。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