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亦称北寺,位于乾县城内西北方向步家巷(乾县党校西)。南北长300米,东西宽70米。现有正殿五间,偏殿三间,楼房十四间,是乾县佛教协会所在地。兴国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选址于梁山之南,漠水之东,位于秦梁山宫遗址的东北方。是一块依山傍水,林木茂盛的风水宝地,也是清静优雅,景色宜人的佛国净土。寺院当时占地100多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雕梁画栋,宝塔玲珑。僧众济济,香火鼎盛,信徒众多,远近闻名。

乾县古庙在哪个省(乾县城景点介绍-兴国寺卧佛传说)(1)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设立奉天县以祀乾陵。北寺位于县城外西北方,与县城相呼应。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扩建奉天城,筑子城周五里,罗城周十里,北寺被包容在罗城内的西北方。后来的北寺街即因北寺而得名,故尔当地人说:“先有北寺,后有奉天。”

  唐德宗为避朱泚之乱,于建中四年(783)驻跸奉天,曾多次亲临北寺顶礼膜拜,祈求佛祖佑护,早日平叛,使大唐国祚绵延,北寺僧人亦竭尽忠诚,拥护皇帝,出谋划策,助唐军守城。朱泚之乱平定,唐祚中兴,唐德宗升奉天为赤县,封北寺为兴国寺,使其受到国寺的礼遇。就连寺院内德宗皇帝饮用过的一口甜水井,亦被寺为“御井”。当时,兴国寺规模之宏,地位之崇,礼遇之高,赏赐之丰,僧众之多,香火之盛,名闻遐迩,与法门寺不相上下。

乾县古庙在哪个省(乾县城景点介绍-兴国寺卧佛传说)(2)

  元末-,兴国寺遭毁,明洪武十八年,知州蒋伪重修,古建连袂,有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上殿、偏房、廊房等几十间。塑像多而精美,并有铜玉佛像、钟、鼓、鼎炉等物。寺院分东、中、西三院,东院为僧舍膳房,中院为大殿经楼,西院为塔院,有大小宝塔七座。正统四年,知州苏璟再次捐款维修,兴国寺更加宏伟兴盛。成化二年,僧人在寺内掘土得玉匣,内装琉璃瓶,瓶里藏有佛舍利。当时管理佛教的僧正司就设在兴国寺。僧玉悟晓把佛舍利献给朝廷。宪宗皇帝龙颜大悦,认为佛舍利现世,乃国家祥瑞之兆。于是钦赐朝廷珍藏的大藏经全套,号称“龙藏”。并交还舍利,勅赐舍利宝藏予以珍藏之。这件事在明、清、民国州县志书均有明确记载。最近在梁山坊里强村发现的明代“重修大佛禅寺碑记图”石碑亦有明确记载。

  清代,兴国寺一直受到官府保护,民众尊崇,四方香客络绎于道,八方信徒虔诚礼拜,钟声佛号不绝于耳,梵音真谛教化万民,依然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

乾县古庙在哪个省(乾县城景点介绍-兴国寺卧佛传说)(3)

  民国十七年,寺院被驻军拆毁,尽为瓦砾。民国二十四年,乾县地方绅士捐募,民国二十四年,乾县地方绅士捐募,又建正殿五间、卧佛殿五间、山门三间、中殿三间、厦房五间、兴国寺香火得以延续。1966年“文化革命”期间,兴国寺僧人被遣送到外乡去参加劳动,寺院于1972年被乾县党校占用。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寺院恢复今貌。

兴国寺地处乾县城内,北依唐乾陵,西接法门寺。恢复兴国寺原来规模,不仅是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事业的需要,也是发展乾县旅游事业,

振兴乾县经济的需要,兴国寺佛舍利现世之日,定是乾县经济腾飞之时。

正是:法门寺玉骨,兴国藏舍利。

大佛禅寺内,碑文有明记。

历朝修志书,记载更详细。

佛宝现世日,乾县新天地!

乾县古庙在哪个省(乾县城景点介绍-兴国寺卧佛传说)(4)

乾县兴国寺卧佛传说

乾县古庙在哪个省(乾县城景点介绍-兴国寺卧佛传说)(5)

乾县城内的兴国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寺内苍松翠柏,千姿百态。每日钟声悠扬,香烟萦绕,是有名的古刹圣地。 公元783年,国都长安失陷。唐德宗李适避难于奉天,住在寺内。他为了平息叛乱,恢复李家江山。于是随改寺为“兴国寺”。不过,这座古刹的兴盛,是因有一尊卧佛的缘故。千百年来,人们对兴国寺的卧佛,流传着一段优美的故事!

乾县古庙在哪个省(乾县城景点介绍-兴国寺卧佛传说)(6)

一日卧佛正沉沉熟睡,忽然被一阵吵闹声惊醒。说起这尊佛像来,非常有趣,他不是打坐或站立,而是常年躺卧倒睡,因之称为“卧佛”。这时只听一个粗壮的嗓门说道:“新春佳节,灯节社火,城内城外,锣鼓喧天,谁不想尽兴游玩?我一个远方游客,慕名而来,原想今日早些出门,谁知日已三竿,你这个管膳的还不叫人吃饭,难道是诚心和我作对么?”又一个低声细语地说道:“小僧怎敢为难师父!只是敝寺有规:方丈坐禅,任何人不得随便用膳。所以不敢逾越,望师父恕罪。况寺外佳景,我也向往,饭后愿陪师父一游,不知意下如何?”没有回声,显然一场争吵平息。 卧佛睡意全消,又传来说话声音:“方丈佛事已毕,师父快去膳房用饭!”卧佛挪动了一下沉重的身躯,睡眼惺忪中,见一个黑胖和尚和几个僧人步出上门,他心中暗暗沉思:“出家人四大皆空,怎么有此雅兴?我只知天堂美,难道人间也乐么?不妨出去也看看。”于是,跳下卧榻,步出上门,便驾起五色祥云越出奉天古城,透过云层,卧佛低头一看:山清水秀,春意盎然,炊烟袅袅,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好一派人间美景!卧佛心中大喜,急忙按落云头,步入乡间小道,尽兴游玩。 走着,逛着,来到一个村边,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翁,形容枯瘦,手拄拐杖,面情呆板,默默地站在一棵树下。卧佛觉得奇怪,便招呼了一声,谁知这个老翁没有丝毫反应。卧佛心中不快,打算脱身走开。刚抬起脚走了几步,不料老翁听见脚步声转过头来,冷冷问道:“你又来这里干什么?”卧佛停住脚,仔细打量这个老翁,原来他是个瞎子,于是气也消了,说道:“我是个远方僧人,化缘到此。你老站在这里干什么?”老翁听了叹了一口气,“唉!我又当是我那儿子托我回去,不知师父到此,出言不恭,望师父恕罪。”卧佛连忙说道:“哪里!哪里!”说着扶老翁坐在身旁的一块大青石上,老翁长嘘了一口气,伤感地说:“师傅不知,老汉自小家贫,三岁丧父,多亏母亲抚养成人。为了维持生活,八岁我就进山打柴,回来稍迟,母亲就焦急地望着山间的小路,十几年如一日,风雨不避,直到她老人家过世。我思念母亲心切,哭瞎了眼睛,每想起我那苦命的母亲,我就要摸到这里来,我什么也看不见了。听听、摸摸母亲站过的地方,对我来说,也算是莫大的享受了。”老翁颤抖着伸出枯枝一般的右手,擦着滚滚涌出的泪珠。卧佛同情地叹道:“是啊,母恩难报!但是你失明后,难道都不请先生看看么?”老翁叹了一声,垂下了他那白苇一般的脑袋,低低地说:“请医调治,拜佛许愿,啥方子都用了……没有办法。”卧佛看了一眼痛苦不堪的老翁,心里也很悲痛。他想佛家本已慈善为根本,普度众生为宗旨,这个可怜的瞎子年迈花甲,还不忘他的母亲,实为一个孝顺的善良人,这样的好人我不把它拖出苦海还有谁能为他解忧消愁呢?好卧佛,急施佛家法力,立睁慧眼,目运金光,盯着老翁,亲切地说:“老人家休要悲伤,僧人自小随师父学得一点医道,你只要摸一下我的眼睛,你就能重见光明了。”老翁听了,猛地抬起头来,睁着一双眼睛惊喜地说:“师父,你说的可是实话?”卧佛道:“是的。”老翁听了,呆了好久,又不信任地摇摇头,苦笑了一声,凄凉地说:“师父,你的好心我领了,但这样的话我也听得多了,我不敢说你想骗我,但我上当把我都上怕了。”卧佛看着这个可怜的老翁说:“老人家,你试摸一下,治好了是你的福气,治不好我分文不收,你怕什么?”老翁听了,迟疑地伸出手掌,摸着卧佛的脸上……突然老翁“啊!”了一声,双手拼命地揉着双眼,高兴地大喊:“我看见了!我看见了!”皱纹满面的脸膛,笑得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滚动的泪水,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她扔掉了竹杖,发疯般地转着圈子,一回头拼命地朝着村子奔去。边跑边高兴地大喊:“我该不是在做梦吧!”卧佛微笑着,目送老翁进了村子。才要离去,不觉连打了几个哈欠,睡意不觉袭来,顺手脱下佛衣,倒在青石之上。只见石后转出一个白胡须的老者,手拄龙头拐杖,走到卧佛面前低头跪下,喃喃地说道:“佛爷在上,小神乃地方土地,您出外私游,以防上界见责,小神担罪不起,请佛爷速归为好。”卧佛“啊”了一声,如梦方醒,睡意全无。挥手斥退土地,急纵祥云,离了此地。这时,那个老翁率着儿孙,及本村父老,抬着暖轿,来到村边,抬头一看,风声呜呜,那有游僧的影子。老翁急了,便叫人分头寻找,哪有踪迹!他的儿子提着一件佛衣,对老翁说道:“这上面写着‘兴国寺监制’字样,分明是兴国寺和尚了,咱何不到寺里去寻找这位恩师?”老翁听了点头称是,一行人就朝城内走,再说兴国寺的和尚去卧佛店烧香,只见卧佛赤着上身,汗流不止,倒在卧榻之上,这几个和尚见了大骇,急忙叫来方丈,方丈也觉惊异。就在此时,寺外鼓乐喧天,人声杂吵,一群人抬着暖轿,举着香火,涌进寺内,霎时惊动了全寺的和尚,都丢下法器跑了来看热闹。老翁双手托着一件佛衣,一见方丈,率众跪地。方丈不知何故,急忙扶起老翁,将一干人让到客房,献毕茶,便问其详。老翁说完备细,方丈才明白,便引了这群人来到卧佛殿中,老翁见了卧佛,扑通跪下,老泪纵横,竟激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从此卧佛名声大震,能治百病的消息流传百里。谁有啥病,只要摸到卧佛的同一部位便手到病除,百般灵验。因此善男信女蜂拥而来,卧佛殿内灯烛辉煌,香烟萦绕,景况非凡。这一天是正月十六。从此以后,兴国寺一年一度的惯例,以这一天举行庙会,接待各方游人。这个会又叫“除百病”会,意思是正月十六日来兴国寺一游,邪气离身,百病不患。人们感激着卧佛的恩泽,寄托着人寿年丰,美好生活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