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

这句话,是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里说。曾几何时,笔者曾对此话不是太能理解,直到我了解了以下这段往事。

一:孩子的生父找来了

1946年,在上海的万象照相馆里,一位从江苏赶过来的农民带着老婆、儿子来拍照。从他们全家面对镜头的紧张表情,负责照相的师傅明白: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照相馆。

烽火岁月,一位穷得叮当响的农民,为何会舍得花这个钱?原因很简单:他即将与儿子分别,孩子的生父派人找过来了。

农民名叫朱文玉,他的儿子叫朱鸿兴,已经16岁了。朱文玉还清楚地记得,当初收养这个孩子时的情形。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1)

那是1933年夏天的事了。

那天,朱文玉由江苏农村出发,来到上海探望继母姚庆玲。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朱文玉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他租了地主家的几亩地,平时也给有钱人家弹弹棉花,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此次他之所以放下活计来上海,是因为继母称:我有要紧事找你!

见到继母,朱文玉忙问有啥事。只见姚庆玲二话不说,从里屋抱出一个小男孩,对他说:“这个孩子,你带回去养吧!”

朱文玉一听,立马激动了起来。村里人都知道,他和妻子结婚多年,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前几年,夫妻俩还收养过一个女儿。乡亲们都劝他再养个儿子,将来也多个人养老送终。

朱文玉细细地看了看这个男娃:约摸3岁多,瘦得皮包骨头,身上还长了不少疮。很显然,这是一个遭了不少罪的孩子。稍稍思考了一下,朱文玉便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继母。

他没细问孩子的来历,在那样的世道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事,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继母是个善良的女人,朱文玉想当然地认为这应该是她从哪里捡来的孩子。

就这样,第二天一大早,朱文玉就把孩子领回了家。临行前,继母告诉他:孩子没大名,小名叫毛毛。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2)

毛毛的到来,让朱文玉全家兴奋了起来:

一直内疚于没生下一儿半女的妻子,拉着毛毛的手,直抹眼泪;

7岁的养女朱鸿楼,看着这个比自己小4岁的弟弟,高兴地围着他直转圈。

而朱文玉,则端坐在堂前,仔细思考着给毛毛取个响亮的名字。过了好一会儿,他决定:就叫朱鸿兴,女儿叫鸿楼、儿子叫鸿兴,正好!

养孩子,是要花钱的。

初到村里的朱鸿兴,最需要的是先把身上的疮治好。这东西虽然不会要他的命,但一挨着、碰着,就疼得很。他话也还说不利索,每次一痛就要叫几句,听得朱文玉夫妻俩心疼得很。

思来想去,夫妻俩还是决定:无论如何,都得把娃治好。于是,夫妻俩东奔西走,四处请医抓药。为了让儿子身体好起来,他们自己吃黑面、吃山芋,把白面留下来给孩子吃。

至于姐姐鸿楼,对这个弟弟也是格外呵护。家里只有一只下蛋的鸡,每次一听到母鸡叫,鸿楼总是奔到鸡窝里去掏,再让养母煮给弟弟吃。就这样,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朱鸿兴的身体才算大好。

就这样,6年后,鸿楼和鸿兴都渐渐长大了。那天,朱文玉突然跟妻子商量:“还是送他们去念几年书吧!能念几年,是几年!”

可能放到现在,这是一句很轻飘飘的话。但说实话,笔者第一次在史料里看到此话时,着实是惊讶的。那是1939年的江苏农村,把儿子、女儿都送进私塾,对任何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都是极为不易的事。但朱文玉夫妻俩,就是这么做了。

此后,田间上学的小路上,就多了一个13岁的小丫头和一个9岁的泥腿小子。他们一起上学,放学后又一起背着粪筐到处拾粪。日子,在父母的精打细算里过了下来。

5年后,媒人来说亲,姐姐鸿楼嫁给了邻乡的陈家。鸿兴和姐姐感情极好,每次农忙时,他都要跑到姐姐、姐夫家去帮忙。当时,村里人都说:这朱家的姐弟俩,没血亲的,却比亲姐弟感情还好。

后来,仗打得越来越凶,朱家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朱文玉只能把儿子送到上海,让他去学做皮鞋,好歹能混口饭吃。朱鸿兴很懂事,在上海的日子虽然也不好过,但时不时他就会让人传个口信给养父母,报个平安。

3岁带他回家,费尽心力养到16岁,朱文玉夫妻俩都以为这个儿子,能一直陪着自己。谁知,1946年的一天,几个陌生人走进了朱家,儿子鸿兴的身世终究还是被揭开了。

二:孩子的生母,了不起的女英雄

这几个陌生人谈完鸿兴的亲生父母后,朱文玉弄懂了两件事:

其一,孩子的生父,是中共重要领导人刘少奇;

其二,孩子的生母,则是刘少奇的妻子何宝珍。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3)

说实话,朱文玉夫妻俩都没什么文化,也并不太清楚刘少奇在我军的地位有多高,但孩子生母的经历,却让他们生出了许多钦佩。

何宝珍和刘少奇一样,都是湖南人,1902年出生。和那个年代的进步女子一样,16岁那年何宝珍就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并在随后加入了青年团。

遗憾的是,20岁那年,因为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何宝珍被校方开除了。为了继续革命,她投奔了两个好朋友:毛泽东和杨开慧。

当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已经成婚,两人在湖南等地秘密干革命。何宝珍跟杨开慧的感情极好,按现在的话来说,她们既是好闺蜜,又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

10月里的一天,24岁的刘少奇来到毛泽东家里,准备向他汇报近期工人罢工的情况。一进门,他就看见了忙碌着的何宝珍:她小小的个子,穿着一件蓝布长衫,待人彬彬有礼。

工作谈完后,杨开慧越看越觉得刘少奇和何宝珍很合适,便开玩笑地问刘少奇:“小何很有学问,是三女师的高材生,可不可以让她到安源去工作!”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4)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刘少奇和何宝珍之间,有了在一起的可能。此后没多久,何宝珍便被调到刘少奇麾下工作,名面上的身份是一位女教师。1923年4月,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如杨开慧的评价一样,何宝珍是一个妥妥的才女。这一点,身为丈夫的刘少奇很清楚:

她是干组织工作的一把好手,但凡有她在的地方,妇女工作、群众工作,刘少奇总是能放心;

她是一个贤内助,刘少奇忙起来时就日夜不分,她不但要照顾家里,还总是能在关键时候出出妙招。

正因为这样,刘少奇对妻子一直是格外欣赏。到1933年何宝珍被捕前,夫妻俩共生下了3个孩子,其中就包括幼子毛毛。令人伤怀的是,这3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坎坷的:

先是长子朱允斌。

朱允斌是1924年的,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出生后,他在父母身边仅待了几个月,就被送到乡下老家的一个亲戚家。此后的十几年里,朱允斌改名换姓,在老家放牛、耕地,根本不知父母是谁。直到1938年,周总理派人多方寻找,才把他送到了延安。而此时,面对父亲刘少奇,他甚至喊不出那句:父亲。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5)

再是长女刘爱琴。

刘爱琴1927年出生在湖北汉口,她的到来让夫妻俩欣喜不已,刘少奇更是天天“爱儿”、“爱儿”地叫着。然而,没过多久,夫妻俩就接到组织的任务,让他们离开武汉。临行前,夫妻俩只能把女儿托付给武汉的一位进步工人。

遗憾的是,后来这位工人被当局杀害,爱儿便跟着工人的妻子艰难度日。虽然养母对她很好,但在那个年代,她终究还是养不活爱儿。没办法,养母只能把爱儿送到有钱人家去做童养媳。1938年春末,周总理找到爱儿时,她正在那户人家家里干着各种体力活。

最后,则是被农民朱文玉养的毛毛,也就是后来的朱鸿兴。

与哥哥和姐姐相比,毛毛是在母亲身边时间最长的一个孩子。虽然,也仅有3年。

毛毛出生在1930年冬天,当时的上海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长子、长女的被送走,让何宝珍格外珍惜跟毛毛在一起的日子,刘少奇也格外疼这个儿子。每天忙完工作,夫妻俩都要轮流抱抱孩子,生怕哪一天就见不到了。

1932年,刘少奇接到任务,要由上海经汕头进入中央苏区。按照组织上的安排,这次何宝珍不跟着前往,而是留在上海,担任全国互济会负责人。临行前,刘少奇看着襁褓里的毛毛,一遍遍叮嘱妻子:务必珍重。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6)

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但革命,是会流血牺牲的。

1933年3月,何宝珍在上海街头被叛徒发现。意识到自己身后有“尾巴”,何宝珍在巷子里转了许久,才安全回到住处。然而,等她处理好机密文件,抱着毛毛准备撤离时,才发现:敌人已经把住处包围了。

何宝珍知道:自己逃不出去了。危急关头,作为母亲的她本能想保住儿子的命。正好,这时候房东太太走了出来,何宝珍急中生智,把毛毛交到对方手上,并交代:“以后会有人接走这个孩子的!请你帮我照管几天,拜托了!”随后,还没等房东太太反应过来,敌人便冲进来抓走了何宝珍。

自此后,母子俩的命运分别是这样的:

母亲何宝珍,被敌人关进了监狱。1934年秋天,她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她生养了3个孩子,但作为一个母亲,她临死前,都不知道这3个孩子是生、是死。

儿子毛毛,被房东太太保下来后,地下党员姚庆玲花了好久时间,才找到他。当时,上海情报网被破坏得极为严重,孤立无援的姚庆玲也不知道把这个3岁的孩子送去哪里。

于是,她思来想去,便想到了继子朱文玉。出于保密的要求,姚庆玲从未告诉过朱文玉自己的地下党身份,更没谈起过毛毛的来历。就这样,毛毛入了朱家,成了朱鸿兴。

三:离开朱家后

妻子的牺牲,对刘少奇来说,是永远的痛。但此后的数年里,长期处于危险中的他根本没有机会和条件去寻回3个孩子。直到1938年,他在延安稍安定后,才让周总理帮忙,先后找回来了长子和长女。

但是毛毛,周总理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1946年,我军才辗转得到了毛毛在朱家的消息。于是,便有了前文提到的一幕,我党的几位同志秘密来到朱家,揭开了朱鸿兴的身世。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7)

很显然,对于养子这样的身世,朱文玉夫妻俩是极为震惊的。当我军的几位同志提出,想见一见朱鸿兴时,夫妻俩并没有任何犹豫。他们收拾行李,带着几位同志来到上海,找到了在上海工作的儿子朱鸿兴。

而对朱鸿兴来说,这所有的真相显然也并不好接受:生母早逝,一边是养父母,一边是挂念了自己十几年的生父。朱鸿兴,必须做出选择:是否跟生父派来的同志们走。

中国人是善良的,因为他们是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他们懂得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万般苦楚。这一点,和念过多少书,是什么样的职业,真的没有任何关系。朱文玉夫妻俩,就是这样的中国人。所以,他们放手了。

夫妻俩没别的要求,只提了一条:想带儿子去照相馆,拍张照,留个念想。照片拍完,朱鸿兴抹着眼泪拜别养父母。

一番艰辛跋涉后,朱鸿兴终于见到了那个叫“刘少奇”的传奇人物。而对刘少奇来说,能再次见到儿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幸事。

此后,朱鸿兴改名为刘允若,进入延安的学校学习。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新同学。当然,最让他高兴的是知道自己还有一个亲姐姐、亲哥哥。带着这种兴奋,他给养父朱文玉写过一封这样的信:

“在战争年代里,我的亲姐爱琴、亲兄允斌失散外地,寄养在人家,现在都找到了,全家团聚,望父亲大人放心……”

而刘少奇对于朱文玉,更是有着说不尽的感激,他也曾写过这样一封信:

“文玉兄,吾子毛毛承蒙抚养多年,感恩之至……”

在刘少奇身边,毛毛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好”,不止是在学校教育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上:他很懂事,小时候没机会学的知识,到了延安后他拼了命地学。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表现优异,他被送去了苏联学习导弹设计。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8)

对于这个儿子,刘少奇虽格外疼惜,却不敢放低对他的要求。事实上,刘家的几个孩子在吃的、用的上,从来都是不敢有任何特殊化的。甚至,有外国元首要求见孩子们时,刘少奇之妻王光美都不得临时在孩子们衣服的补丁上缝上一朵花,才算顺利过关。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毛毛焉能不成材?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多年来一直在苏联学习,毛毛此后没有机会再见到养父母。当时,他的想法是待到从苏联回来,就马上回江苏拜见。却不曾想,1953年养母病逝了。

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通知了毛毛。但是那时的交通和经济情况下,毛毛要回国送养母最后一程是不太可能的。此时身在异国他乡的毛毛,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而在国内的刘少奇,则做了一个决定:从自己的工资里拿钱出来,让儿子交给养父。

于是,数日后,一封信被送到了江苏老徐庄。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父亲大人,国家正在建设,亲父拿的薪水制,与父商量拿出60万元作为母亲的丧葬费……

60万元,是建国后发行的旧币。

这是一封很简单的家书,毛毛想告诉养父朱文玉:养母的丧葬费,亲父来出。毕竟,他自己还是个学生,还拿不出钱来。

但在封简单的家书里,有4个字是令人动容的:父亲大人。事实上,毛毛离开江苏后的每一封家书里,叫朱文玉全部是“父亲大人”这4个字,叫养母也从来都是“母亲”。

这样的称呼,从未改变过。这样的称谓,不止让朱家人欣慰,更让刘少奇欣慰。因为,是他们一起,教出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1954年3月,朱文玉因肝病离世,临终前他仍叫着毛毛的名字。得知消息后,毛毛朝祖国的方向跪拜,送别养父。

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刘少奇之子流落江苏多年)(9)

尾声:

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儿子,毛毛是不幸的,3岁丧母、十几年未见生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两个家庭的关爱。这两个家庭虽然看上去有很大不同,但都教会了他善良、重情重义。

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言,中国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或许就源自那份赤子之心、那份成人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