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背景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到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从到封建制社会的过度到确立的时期。在这段时期政治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军事上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展开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在这样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为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中生存,追求发展,七雄先后进行了大小规模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

各国的变法情况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其一齐国变法

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两次著名的变法,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齐国国内经济萧条,国库空虚;外部各邻国之间的战乱不断,对当时的齐国也是凶相毕露,可谓是内忧外患。齐桓公即位后,开始启用管仲展开了变法运动。

管仲从行政、军事及经济三个方面实施改革,政治上加强君主的统治权,使全国形成一个整体。军事上通过狩猎的方式来训练齐国的军队,提高齐军的战斗力。经济上施行“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程度的不同,来征收不等的税收,大大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发展商业,使齐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并繁荣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2)

与此同时,管仲主张的外交政策也是相当成功,联合各诸侯过共同抵御外族部落对中原的侵扰,致使齐国在诸侯各国的地位大大提高,齐国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但管仲的变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管仲反对诸侯兼并,就连齐国扩大土地也反对,归其原因是管仲志在复姓周室,结果导致了齐国在那个时期由于变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齐国的第二次变法是战国的齐威王时期,齐威王在位之时励志革新政治,发奋图强。为了整顿吏治,齐威王重视调查研究,抓住正反两个典型,提拔正面典型,对反面典型处以极刑,杀鸡儆猴。如此狠抓根本,使齐国“大治”。此外齐威王接受宰相邹忌的意见,以超乎寻常的胸怀,用重赏鼓励臣民进谏。

同时齐威王十分爱惜人才,兴办稷下学宫招揽天下人才。邹忌为相,田忌为将,淳于凳主客,孙膑为军师。其余秀才杰士皆使其备尽其能。在他们的治理下,齐国“粟如丘山”,甲兵万乘,“最强于诸侯”,遂取魏之首强地位而代之,“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到齐湣王时期,由于齐湣王的骄傲专横,用兵太急,惹得天怒人怨,被燕、秦、楚、三晋联军杀得一败涂地。滑王走死。国势骤衰,未出三世,拱手而降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3)

其二魏国变法

魏国是战国七雄当中第一个变法的国家,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拜李悝为相开始变法,拉开了战国变法的序幕。李悝的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和司法制度四个方面。经济上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充盈国库。

大力发展农业,兴水利鼓励农民耕种。政府调控粮食价格,防止商人因抬价压价伤害农民,极大的稳定了小农经济,致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国家的直接原因。政治上削弱世卿世禄的制度,从根本上动摇奴隶主的各种优待,称世卿世禄为“淫民”。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方针,把禄为授予有功于国家的人。

军事上启用吴起来训练士兵,吴起通过严格的挑选,训练及考核士兵,考核通过的士兵会免去一家的徭役,奖励土地房屋等政策。使魏国士兵的战斗力瞬间强大起来,强大的魏武卒致使“秦兵不敢东出,韩赵宾从”。

司法制度上李悝重在建章立制,编著《法经》六篇,这是我国史上第一部封建法典。可是,魏国的变法使魏国的老世族感到害怕,他们不愿意跟从变法的浪潮,排挤吴起等布衣出身变法改革派,最终逼走他们,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即便有些实力,因无贤才驾驭,亦不得很好发挥。于是江河日下,当年堂堂七雄之首,终沦为秦之郡县。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4)

其三楚国变法

楚国变法是在楚悼王继位的时期,当时楚悼王任用投奔楚国的吴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活动。吴起将魏国李悝变法的经验​与楚国的国情结合一起,从以下几点展开变法。一是统一楚国的风俗,“罢无能,废无用”减无用的行政人员,来减少国家的开支,禁止私门请托,鼓励克己奉公。

二是夺取贵族的特权,停止国家对疏远贵族的供给,将国内的贵族搬迁至地广人稀的地区。三是拒绝参与和其他国家的结盟活动,禁止纵横家入楚游说。四是将楚国落后的建筑法“两版垣”改为四版筑城法,加固出国国都的城防。

以上变法内容收效最快的是强兵之计,短时间没能筹集到大批军费,再加上吴起练兵有方,很快“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大振楚国军威。但他的方法只能应急,没有鼓励农业生产来增加国库收入,也没有优待农战之民来培养崇尚武功的民风。百姓并没有在变法中看到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希望之光,故新政对楚国百姓无切身利益,遂形同无根之草,遇风既倒。在加上变法时间短促。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受到了贵族的反扑射杀于王宫之中,他的变法也随之失败。

其四韩国变法

公园前375年,韩国吞并郑国迁都至新郑,当时韩昭侯看到他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后,心里很是焦急,于是在公元前354年任用申不害为相,展开了韩国的变法。申不害开始“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以“术治权谋”来治国。

其术治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张君主治国理政必须明法察令,二是主张国君集权于一身,用来“独断”,把官吏的设置、任免、考核、赏罚、及生杀之权都掌握在手中。申不害的术治加强了君王的专治,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国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而且申不害竭力与强国之间发生冲突。

外交上的的灵活换来了韩国长时间的和平,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然而申不害的变法注重术治,未能像同一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一样,为国家打下富强之根基,结果如同吴起一样人亡政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5)

其五燕国变法

燕国与其他六国不同,在战国时期并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变法。在战国的中后期燕王哙为了跟上变法潮流,改变弱势的局面,竟然效仿尧舜将王位让给丞相子之。然而这一举动由于步子迈的太大,大大超过了当时社会的承受力,致使社会动荡不安。

再加上子之并不是振兴燕国的贤才,将燕国搞得乌烟瘴气,差点亡国。经历过燕国亡国危机燕昭王即位后励志一雪前耻,振兴燕国,决心改革政治,发奋图强。开始燕昭王开始不惜代价招揽天下人才,招来乐毅、苏秦、邹衍、剧辛等人才,使燕国拥有了图强的宝贵资本。

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燕国终于由弱转强,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三晋共同伐齐,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同时东却胡,灭中山,取得了空前绝后的军事胜利。但好景不长,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这个君王昏庸无能,逼走乐毅,大量人才流失或被陷害,导致燕国走向了衰亡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6)

其六赵国变法

在七雄中,赵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战国的后期,赵武灵王即位,当时秦、齐两国正在改革,势头正旺,不断侵略赵国。赵武灵王胸怀大志,决心整改军队强国,学习胡人的穿着和战斗方式,提出“胡服骑射”的思想。

起初变法因赵国大臣们和王室瞧不起异邦风俗的封闭性傲慢心里,遭受到极力的反对。经过赵王的艰苦耐心地劝说,分析利弊,赵王的“胡服骑射”才得以全面推广。此后赵国组建了战斗力最强的兵种,使赵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成为了在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之中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力量。

但是赵国变法忽略了军事改革应该和政治、经济改革配套而行,长期不注意法制和官制的健全,尤其在政治结构上,没有吸取赵国历史上王位争夺的教训,防止祸起萧墙。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由于“胡服骑射”的余威,虽然在军事力量上依然强劲,但政治上一直没有多大进展。封君专权,太后用事,旧贵族左右朝政,忠臣良将屡遭贬斥,最终还是为秦所灭,使武灵王的努力和向往灰飞烟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7)

其七秦国变法

秦国变法实在秦孝公时期,当时的秦国在政治、军事、文化都远远落后山东六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招募商鞅,并在两年后开始变法。商鞅的变法主要内容主要有四点: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鼓励军功,使升官和军功结合起来;二是编定户籍,实行连做法来维护社会治安;三是奖励耕织,重本抑末,发展经济。四是“燔诗书而明法令”也就是加强思想控制来稳定新法。

后来商鞅在次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得到了发展,成为了七雄之中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给商鞅冠以某犯的罪名,被新君逮捕处死并“车裂”其尸。

但秦国的后继君王并不糊涂,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没有改弦易辙,使秦国的国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国变法在战国时期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晚的,但是相比其他六国,秦国的变法是最全面、最坚决、最彻底的,以至为秦始皇统一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顺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8)

总结:

纵观战国七雄的成败得失,凡是取得成果的可以总结一下几点:其一最高领导层必须有长远的眼界,和谐一致,具备振兴国家的思想包袱和改革的决心。其二不惜代价吸引人才,使国家拥有改革图强的发动机。其三重视吏治严肃法纪,强化行政功能。其四善于结合本国国情找出国家短板和走向富强的主要矛盾,使新政取得社会信誉,轻易不被逆转或取替。

其五通过新政使国家百姓切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日子,做到取信于民。其六外交上使用灵活的策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争取相对和平,为变法改革提供充裕的时间。凡是与以上六点做法相反或不足的,要么仅功收一面,难以打下富强之根基;要么只强盛一时而半途而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