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视频平台上,输入“校园日常”“课堂日常”等关键词,往往会出现不少以中小学校园生活为背景的视频,有的视频传递着青春与朝气,有的则充斥着网络段子的表演痕迹。《北京晚报》记者发现,拍摄“表演”视频的不乏有学校老师,其中某些人最大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吸引流量,方便后续接商务合作。
一则老师拍摄的视频,全班都在配合她出演“黑社会老大”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近些年,记录和反映校园生活的视频并不少见。在这类视频中,会出现很多让网友惊呼“爷青回”的场面,一些学生在视频中表现出的天真可爱,把很多人的记忆拉回往昔的青春时光,因此能获得不俗的传播效果。一些老师在拍摄时,并没有在内容上刻意为之、策划摆拍,只是随手拍下一些值得记录的片段,将这些精彩瞬间放在网上分享,不经意间破圈,才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
在一部分拍视频的老师身上,能看出他们对工作以及学生的热爱,有些学生在镜头前自信大方地和老师交流,也展现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对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不无裨益。但在媒体报道中,一些老师在网上分享的视频,显得有些过度娱乐化。为了拍出搞笑的段子,学生可能会按照拍摄者设计好的情节进行“表演”,形成对观众的误导和对校园生活的扭曲。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类视频中,如果拍摄者过于看重流量,自然会迎合受众的喜好和目光。慢慢地,镜头中的“故事”就会掺杂很多与青春真挚情感无关的内容,变得不那么真实和天然。教师和学生亲切互动,本来无可厚非,但一些“套路”明显的拍摄,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美好回忆,还会侵占他们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或许老师不必正襟危坐,但在部分人眼中,一些老师浮夸的“表演”,未免太过离谱,和为人师表者应有的矜持不相称。
某校园短视频拍摄者的商务信息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那种堂而皇之拿着学生的视频去“谈商务”的做法,更让拍摄者的动机显得暧昧不清——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记录学生的日常,还是为了通过视频博得关注、获取流量后变现?如果是后者的话,很可能涉嫌违反师德以及教师行为规范。另外,不管老师出于何种目的拍摄学生,都可能泄露学生的隐私。学生被过多地曝光于网络世界,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可能被网络舆论伤害,遭到侮辱和非议,由于网络视频会被广泛传播,事后想消除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有一定难度。
未成年人的隐私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媒体和网民对变了味的校园短视频的质疑,暴露出此类视频在拍摄、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即便是好心为之的教师,如果缺乏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和认识,也可能好心办坏事,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
这也给学校和教师们提了个醒——记录分享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掌握好边界与分寸,隐私保护的弦坚决不能松。在拍摄视频前,拍摄的方式、范围和传播渠道等都要对家长和学生说明,并征得他们的同意;拍摄时要分清时间与场合,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在内容上也要坚持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不能迎合流量,哗众取宠,把学生当成牟利的工具。总之,记录校园生活的视频,不能侵犯学生的隐私、打破校园的宁静。(白毅鹏)
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