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面包帮1987年的凌晨,福建龙海县一家面包店里,一名当地消防后勤小哥,第N次拉住老板,要求拜师学艺消防队是面包房的老顾客,但老板王树朝却一点儿不给面子因为在80年代做面包是一门难得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就在此时,消防中队的大队长笑呵呵地出现了,在领导的出面下,王老板勉强同意收下这个叫张协旺的学生,但是事先言明:一、是可以拜师,但自己不许收徒二、是开店必须离开福建就这样苦学两个月后,张协旺复员成功,回到了自己位于资溪县的老家,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在未来,这个位于江西东部的小县城,将走出一个垄断中国市场的面包烘焙大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内地第一商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内地第一商帮(国产江西面包帮30年浮沉)

内地第一商帮

江西面包帮

1987年的凌晨,福建龙海县一家面包店里,一名当地消防后勤小哥,第N次拉住老板,要求拜师学艺。消防队是面包房的老顾客,但老板王树朝却一点儿不给面子。因为在80年代做面包是一门难得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就在此时,消防中队的大队长笑呵呵地出现了,在领导的出面下,王老板勉强同意收下这个叫张协旺的学生,但是事先言明:一、是可以拜师,但自己不许收徒。二、是开店必须离开福建。就这样苦学两个月后,张协旺复员成功,回到了自己位于资溪县的老家,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在未来,这个位于江西东部的小县城,将走出一个垄断中国市场的面包烘焙大军。

南烘北传,鹭岛鹰潭 小徒弟变大师傅

江西除了南昌环鄱阳湖那块以外,都是山区。靠北是庐山,南方赣南也是山区,红色圣地瑞金。张协旺的家乡资溪县,是一座位于赣东的山区小县城,人口只有十万,当地人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回到家里张爸爸问儿子,以后想干点什么?在那个年代,军人复员在当地托托人,可以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但阿旺说,自己要开个面包店。当时的阿旺手里有300元的复员费。他厚着脸皮去找没过门的媳妇家借来了2000元,又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了4000块。东拼西凑啊旺的创业资金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选址了。资溪人把目光投向隔壁鹰潭县,因为鹰潭有鹰厦铁路,城市化程度比资溪高,做面包开店当然首选那里咯。离资溪也不远,100多公里,2小时不到的车程

1987年12月,张协旺在鹰潭市胜利西路开出了第一家面包店,取名 “鹭岛面包店”。鹭岛是厦门的别称,意为面包手艺传承自厦门,也算是变相背叛师门了同时透露出那个年代面包所代表的洋气和档次。

2.“传帮带”模式诞生 老师父 传帮带

小面包店里,面对银行贷款和吃软饭的双重压力,阿旺主动开启了007模式,每天烤面包12小时以上,不整奶油也不烤玛德琳,就做三款最基础的性价比面包。就这样一年过去了,靠着洋气的定位和亲民的价格,鹭岛面包店在当地生意红火,到了年底清账,除去店租原料和贷款,张协旺净赚了3万块。

在那个年代,山区农民一年收入只有400多元,张协旺的成就相当于一个三倍万元户。衣锦怎能不还乡,等到 1988年春节张协旺回到家里,做“洋馍馍”赚钱的秘密就再也瞒不住了。一时间,张家门槛踏破,面对十里八乡来找张协旺拜师学艺的老乡,张协旺做出了一个违背师父的决定,不仅带他们进自己店里学艺,还包吃包住,因材施教。如果想要自己开店买设备、甚至赞助点启动资金,张老板都愿意帮忙,一来二去张协旺的徒弟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人称资溪面包界的孔夫子。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张协旺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多数人富了才是真正的富。也就是从张协旺开始,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成了资溪面包不变的行规。

3.冲出江西,走向全国 全国游击战

很快啊,赣东的面包店如雨后春笋。在资溪,鹰潭当地,市场也很快达到饱和。就在张协旺忙着开店收徒的时候,又有一个老乡敲开了他的家门。来人名叫钟启文,年纪比张协旺还大几个月,不仅是他的隔壁邻居,还是村里的民兵连长。看到战友小张发了财,钟大哥也动了心啊。就这样钟大哥也被张协旺安排到了自己店里做学徒,一年的功夫,他也单飞开店了。选择了距离资溪同样100多公里的抚州。在抚州,钟大哥的面包店开得风风火火,仅3个月就赚了三千多块。

钟大哥想着自己的手艺已经不错,决定冲出江西,走向全国。于是又跑去了湖北荆州,算是资溪帮里头第一个敢出省的先遣部队,第一次跨省经营差点就让他血本无归。资溪面包怎么到了湖北就成了“狗不理”包子了呢,钟启文一个人来到了武汉,当时的汉正街已经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面包店和饼店。

90年代初,国外先进的烘焙技术已经通过港台的连锁面包品牌进入内地市场,台湾省的面包房制作效率高、花样多、产品规范。相比之下,资溪面包房的工艺粗糙,品种还少,自然不能吸引顾客。

这里就要科普一段面包制作的技术知识,做面包,关键其实就是发酵技术。一块小面团在酵母的分解下变得膨胀松软,再加上盐、糖、奶油等就成了好吃不贵的面包。钟老板惊奇的发现,台湾师傅居然随身带个天平,酵母啊,面粉都精确到克。要知道张协旺在教配料分量这块,就个五字箴言:跟着感觉走。

1989年下半年,钟启文开启了全国拜师求学之路,湖北,重庆、四川、江苏、浙江、海南。

几年里在全国打起了游击,他的面包店开遍了中国20多个城市,钟启文还一改之前的传帮带模式,主动知识付费。好几次只身去到上海和广州,高价找大师傅一对一辅导提升。1997年,融汇东西南北各大面包门派的绝学,钟启文在浙江嵊(sheng)州开出了一家面包店,起名叫“资溪面包”。资溪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面包连锁品牌。之后的几年里,“资溪面包”在全国开了80多家直营门店。后来连锁面包店开到绍兴的时候,钟启文接受浙江电视台的采访,感觉他的所谓重点是开发了很多绍兴当地的糕点。但我觉得,一个外乡人开发什么浙江糕点,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也是很符合江西的地理风貌。

4 肉松小贝,鲍师傅登场

时间再回到1989年,资溪县面包致富的故事。终于传到了隔壁的金溪县。一位姓鲍的木匠和老婆决定洗脚上岸,加入面包大军。靠着几个偷师过张协旺的老乡的二手知识,鲍木匠全家出动,在江苏开起了一家小面包店,而在小店里,鲍木匠13岁的儿子鲍才胜显得格外显眼。几年后,和许多江西面包师傅一样,鲍才胜离开父母,自己拉起队伍去河南郑州开起了第一家面包店。就从那天起,他的老顾客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鲍师傅”。

小鲍师傅的开局并不顺利,1997年他做的烘焙原料生意,稀里糊涂不知不觉就亏了100多个W。之后的六年时间里,还债成了鲍才胜工作的动力。终于就在他还完所有欠债的时候,鲍才胜告诉妻子,他想去北京搏一搏。

2004年,鲍才胜正式进军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边 开了一家“鲍仔西饼屋”,这是传统的夫妻老婆店,卖的是千篇一律的散装糕点,后来又转做生日蛋糕。但就在第二年,鲍才胜开发出了一个新品——肉松小贝。两片蛋糕中间涂上美乐滋,外面再裹上一层海苔肉松,土不土洋不洋。这玩意还能不能叫面包呢?但鲍才胜觉得啊,在帝都开店,一款点心的口味不仅要包容南北,更需要有形式上的创意。一年不到,依靠传媒大学生的口口相传,肉松小贝的生意好了起来。

看着店门口越排越长的队伍,鲍师傅却开心不起来。鲍才胜发现当时北京的烘焙行业已经发展出两大流派,一是以好利来,味多美为代表的连锁面包品牌,它们拥有国外先进的烘焙技术、丰富的品类和统一标准化的店铺设计,还拥有强大的中央厨房和产业链。第二就是以稻香村、大顺斋为首的一批百年老字号点心店,产品拥有固定的顾客,在普通人心里也自带流量。跟这些品牌相比,鲍才胜发现自己的小店就是一个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技术壁垒的小作坊。在两大流派的夹击下,即使有爆款单品他的小店能走远吗?

没有出过国考察,也没国内成功案例可参考,爱专研的鲍才胜上网查起了资料。很快 一条台湾凤梨酥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宝岛,一块凤梨酥就能带动上百亿的产业,那么一个面包品牌能不能也靠一种点心来打开市场呢?于是,鲍才胜裁掉了门店里糕点、生日蛋糕业务,他的店里开始只卖肉松小贝,同时还推出了海苔、蟹黄、柠檬、芝士等口味。

与此同时,鲍才胜将自己的店名,改成“鲍师傅糕点”,“鲍师傅”正式从称呼变成了品牌名。鲍才胜对门店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连锁面包店,省去了高大上的装修和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柜,也不卖其他饮料。复刻了当年传统江西面包房夫妻老婆店格局,所有的门店都是前店后厂,销售却只有一个简单的窗口,并且只配备一名员工。这种简单粗暴的店铺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经营面积的使用效率。

鲍师傅的 “单窗口销售”,直接引发的是排队狂潮。我当年在北京的时候,就点过他家的闪送肉松小贝买了几十块钱,闪送费也收了我几十块钱,但是不用去排队,也算省事。无论是最初的北京还是后来的上海,排长队几乎成了鲍师傅门店的标志。这是鲍才胜的饥饿营销策略,但他却说自己的设计只是让最多的人去忙着做东西。

左手学到了洋品牌的营销手段和连锁模式,右手学到了老字号坚持的单品策略。鲍师傅成为了网红,在2021年,经过几轮融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元,成为了中国烘焙行业的独角兽

5.只有矛,没有盾

时间进入2020年,中国的烘焙行业迎来一次大洗牌,以宜芝多、克莉丝汀为首的连锁面包品牌在上海遭遇一波关店潮。曾经风光无限的连锁面包企业因为供应链紧张和上涨的门店运营成本,惨遭滑铁卢。甚至连鲍师傅在内的网红糕饼店也开始了直营门店的调整。当年张协旺不守师训,为后来一个困扰中国烘焙行业多年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2017年伊始,鲍师傅面临不断被山寨的尴尬,在鲍师傅直营门店还不到100家的时候,全国打着鲍师傅品牌的各类肉松小贝店就已经超过2000多家。鲍师傅陷入要证明自己是鲍师傅的窘境,而在维权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烘焙行业的一个更大的危机,这就是所谓爆款单品,其实大部分很难形成技术壁垒。你做我也能做,反正又没专利,只有矛,没有盾。就上游原料而言,无论是面粉还是鸡蛋,你能买到的,我也能买到,这就导致了任何一个所谓网红单品的寿命都不会太长,面包师傅们只得不断开发新的单品。

长江后浪推前浪,拳怕少壮,就在这时候,一个主打多品类经营的烘焙品牌,以全国200多家直营门店的数量,迅速成为中国南派糕点的新霸主,无独有偶的是,它的创始同样也是环资溪面包帮的成员。1997年,17岁少年黄进带着梦想和800块钱到了南京。黄进的家乡鹰潭市是桃酥的故乡。和大部分开店的江西人一样。黄进在南京是“早上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经常睡在面包店里。直到遇到了他的师父,已经在南京开公司的面包祖师张协旺。同门师兄钟大哥回忆,张协旺对这个小老表的关怀是超常的,听说他要自立门户,师父送上的礼物是一张银行卡。

2013年,黄进注册了自己的糕点品牌“泸溪河”,这是黄进家乡的一条河流,品牌不仅透露了黄进的乡情,泸溪河上游的正是资溪县。相比鲍师傅的网红单品模式,黄进的泸溪河不主打老家的桃酥,甚至没有做任何创新开发,而是把成熟的大部分网红点心结合到了一起。月饼、泡芙、榴莲酥,当然还有摸着鲍师傅过河的肉松小贝。

6、面包人生

没有万亿城市,没有985高校。江西这个省,没有存在感,错过近三十年大部分区域经济的热点。但是江西也有小而美的产业,那就是鹰潭,金溪和资溪,江西东部这三个县城因为面包糕点形成了赣东铁三角,用自己的手艺承包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点心。无论身在何处,对得上方言,见面就是老表。同乡人就会教你手艺,借你money,帮你开店。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湖广当老板。“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身处县城的勤劳人民,有了面包,再有了理想,最后一切都会有的。

日仅三餐,下期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