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施耐庵不愧是文坛巨匠,俯瞰整部书,他的思路非常缜密,一刻也没偏离他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王进,史进二人的初衷和遭遇在书中刻画的诸多人物中极具代表性。
这使我想起一个典故,唐武则天改制称帝,剪灭诸王,屠戳宗室,禁锢中宗,一时间元老重臣纷纷起兵勤王,时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在徐敬业幕中,奉敬业命草檄倡义,书下了千古传诵名篇《讨武曌檄》,笔力雄健悲怆,辞气忠义慷慨,四海震动,天下响应,檄文所到之处,义兵蜂起,望风景从○武则天读到此文,得知是骆宾王所作,不但不怒,反拍案激赏,并曰,此人才流落民间,真宰相之过也。
纵观武则天一朝,虽屡有反叛,但朝野清明,群贤毕至,这与其大度容人,用才惜才不无关系,前承贞观,后启开元,终现大唐盛世。
圣明之世,野无遗贤,梁山之上,智勇兼备之士,文经武纬之才指不胜屈,然上无法致君于尧舜,下无法拯民于水火,一腔力气无处施展,一副才调无处摆放,却屡遭排挤陷害,几无立锥之地,昂藏七尺之躯,掀天揭地之志不甘埋没,不啸聚绿林,难矣哉!
宋江以“替天行道”大义相召,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之者彰,难怪乎天下豪杰,四海志士会慕名相投,冒死追随,朝廷失道在前,失人在后,有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赍盗以粮,授人以柄,呜呼!孰是孰非,如洞若观火,昭然若揭。
北宋年间,韩琦镇守西夏,书生张元,吴昊二人才调绝伦,欲为之用,韩琦目为狂妄,二人遂投西夏国主李元昊,元昊思贤若渴,许以国士,委以心腹,授以重爵,一应军国大事,悉以咨之。
二人感元昊知遇之恩,竭诚报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元昊得其二人辅佐,如虎添翼,国力日强,兵威日盛,遂生问鼎天下之志,屡屡发兵南下,大宋边关,无岁不警,几无宁日,朝廷视之为心腹大患,耗财无数,韩琦悔之莫及。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为君者,可不慎欤?此乃施耐庵著书之大关节,大要旨,切莫等闲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