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一词最早在汉代出现,顾名思义就是进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为焉仁之本舆!”意思是根深才能叶茂,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这就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一般按属性可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1)

先说庙祠,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专祠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2)

最后说宗祠,它又分为总祠、宗祠、家祠以及支祠。宗祠四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家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支祠是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庙祠。它不仅是一座园林式旅游胜地,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美学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典范和精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吸纳了古典皇家园林建筑的宏大瑰丽气魄和造园手法。它也是一所古代皇家祠堂,祭祀圣母邑姜和唐叔虞的祠庙,着重体现了颂扬周朝之德和叔虞开国泽民之功。景区造型雄伟,紧凑有序,严谨典雅。接下来就由“星说旅游”带领您领略这“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的三晋第一胜景—晋祠。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3)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祠庙园林建筑群。它融皇家园林的宏伟瑰丽和江南园林的清逸秀美为一体,成为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的历代建筑、雕塑壁画、碑碣楹联、古树名木精品迭出,文化底蕴深厚,早已享誉国内外。

从古代到近代,晋祠在山西和太原的地位,正如刘大鹏《晋祠志》所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即使在当今旅游景区景点开发遍及各地的态势下,晋祠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地位、耀目的光彩和迷人的魅力。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4)

晋祠前临汾水,背拥翠峰,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150余亩。这里山青水秀,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泉流映带,自然风光十分秀美;这里汇集了宋元明清各代数百座建筑,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掩映于绿树花丛之中,堪称古建筑博物馆,使晋祠成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并深受游客青睐的旅游风景名胜。

晋祠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知名于北魏、北齐,兴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各代。建筑410余座,可以说它是晋历史的一幅画卷,晋文化的一个缩影。各种古建筑形式应有尽有,种类繁多,其中不乏中国古建筑经典性作品,是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5)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6)

晋祠最初是为周文王之孙、周武王之子、晋国的首任诸侯唐叔姬虞所建的一所祠宇,名为唐叔虞祠。《史记·晋世家》中有名的“桐叶封弟”或称“剪桐封弟”的历史故事,讲的就是周成王封姬虞到唐国做首任诸侯的事。姬虞的儿子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因而后人也称唐叔虞为晋王,唐叔虞祠亦名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始建于何时,无文字可考,但现在祠内存活的两株周柏可作物证。2002年,经中科院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测定其树龄为2990年,确为西周物。按照古人建庙植树的定例,可以推断晋祠始建于西周。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7)

对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源,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稀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魏书·地形志》也说:“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这两条记载说明,早在北魏时期,晋祠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北齐天保年间文宣帝高洋将晋阳定为北都,又在天龙山建了他的离宫别墅,同时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晋祠的规模更盛于前,其知名度更高,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一处游览胜地了。

隋唐时期的晋祠更加兴盛。隋开皇年间,在晋祠建了浮屠院,并建了一座雄伟壮丽、高插云表、八角七级的砖砌含利塔。祠内至今仍有存活的隋槐一株,茁壮而茂盛。隋末,李渊父子祷于晋祠,起兵灭隋,一举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大唐帝国。由于李唐王朝发祥于古唐,应祷于神祠,在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返晋祠,为报神恩,他亲撰、亲书了《晋祠之铭并序》碑。文中以“金阙九重”、“玉楼千仞”的赞语,描述了当时晋祠的建筑规模。此碑今已成为了镇祠之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晋祠,留下了不朽的名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使晋祠更负盛名。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8)

宋太宗赵光义在979年(太平兴国四年)灭北汉后,重新修建了晋祠。在户部侍郎赵昌言撰的《新建晋祠碑铭并序》中描述此次修建后的晋祠时说:“正殿中启,长廊周饰,连甍盖日,飞栋横空。继乃万拱星攒,千楹藻耀。”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宋仁宗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在晋祠新建了一座坐西面东、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同时翻修了鱼沼飞梁,从此改变了晋祠建筑的总体布局。

圣母殿建成后,金、元、明、清各代,便以圣母殿为祠内中轴线的终端,金代在圣母殿与鱼沼前兴建开敞壮观的献殿,在圣母殿的南北两翼,元人重修了汾东王庙即唐叔虞祠、苗裔堂,创建了景清门,明人又在献殿的前面建了秀丽的牌坊和钟鼓二楼,以及壮丽秀美的水镜台,又在圣母殿两侧增建了台骀庙、水母楼,清人又在圣母殿北翼扩建了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重建了贞观宝翰亭,创建了文昌宫、钧天乐台,使晋祠建筑的总体布局趋于完善。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建了晋祠大门,使之与圣母殿相对,将圣母殿南翼的奉圣寺合并祠内,又将圣母殿南翼原清人所建的同乐亭改建为傅山纪念馆,组建了王家祠堂,新建了董寿平美术馆。同时,还在悬瓮山上重建了望川亭,新建了悬瓮寺,在祠前组建了占地800余亩的晋祠公园,使晋祠的整体布局更加完善了。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许多帝王将相、历史名人、文人墨客在晋祠印下了他们的活动踪迹,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牌匾楹联以及价值弥珍的碑文石刻。除李白吟诵晋祠的诗句外,白居易、王昌龄、李益、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元好问、顾炎武、傅山、郭沫若等著名文人也都写下许多寄情抒怀的诗文佳作。牌匾楹联意韵高雅,出自名家之手者不胜枚举。碑文中不仅有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还有数以百计具有较高价值的作品。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晋祠历史的见证,还为晋祠增添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10)

晋祠风雨沧桑,几千年的辉煌胜迹,孕育了很多令人回味的历史典故。“剪桐封弟”的佳话流传千古,广为称颂;“龙兴晋阳”群雕铜像静静地矗立在晋祠公园内,为过往行人诉说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水镜台中,一窥当年胜景;走一走晋水干渠“智伯渠”,追溯那一段三家分晋前的史实;

“贞观宝翰亭”内唐太宗李世民怀着感恩晋祠、感恩晋水、感恩唐叔虞的神恩,写下了那一通千古闻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庄严古朴、气势宏伟的圣母殿,堪称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作为圣母殿之主的邑姜有着传奇的色彩;几乎每一弯碧水溪流、每一处自然景观、每一座古代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通碑刻、每一棵古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故事,走吧,让我带着您一一去探索。

晋祠旅游地区的地域文化(山西导游词示范)(11)

小知识:周公封国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协助武王灭商后,之后的王朝为周朝,但武王短命,周朝兴盛于第二位帝王周文王,当时刚收入周朝的小国不算稳定、敌对势力强大、新政权不安宁,这时周公提出分封制度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帝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武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71个诸侯国;分封的作用便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在分封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周天子为首的封建宗法制,周王 称天子,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他们的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他们掌握自己范围内的军政大权和本族财产,负责本族的祭祀,管理本族的成员,同时代表贵族统治和剥削人民。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周朝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利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确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系统的宗法制。在宗法制下,宗族中分为大宗、小宗。 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天下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而各同姓诸侯国则为小宗。诸侯对天子说是小宗,但在其国内则是大宗。王位和诸侯国君位一般都是由嫡长子世袭。宗法制不仅应用于周室的同姓间,而且和异姓诸侯间也有关系。周制,同姓不通婚姻,而异姓间则互为婚媾,所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样,奴隶主贵族就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

宗法制度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实行这种继承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例如,天子世世相传,每世天子都是嫡长子继承父位而为第二代天子,奉戴始祖,是为"大宗"。其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每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士",是"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

所以,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而小宗则或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而对于大宗则都为庶。依照宗法的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因为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所以大宗永远是大宗。至于小宗由于族类繁衍的结果,分家出去,另立门户的人越来越多,小宗也就不断增加,一般到了五世就必须分出一些子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在继高祖者也;是放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称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所以万斯大曾说:"宗法何昉乎?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以例言之,文王的嫡长子武王是大宗,被封为诸侯的文王其他的儿子如周公,就是小宗。

武王和周公的关系,从血统上来说,虽是兄弟,但从政治上来说已变成君臣关系,因此,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这是因为武王是周公的大宗。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就是这个意思。

周公被封到鲁国后,他是鲁国的始祖,也就是所谓别子。依据规定,则"继承者为小宗",所以周公的儿子伯禽及其嫡系后裔,对周天子来说,就变成了小宗。但在鲁国内,他是继承其始祖周公的,也就是继承"别子"的。按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规定,伯禽又是大宗。被分封为卿大夫的周公的其他儿子,即伯禽的诸弟,对于伯禽来说,又变成了小宗。同样道理,在鲁国,只有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诸弟只有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卿大夫和士的关系,也是如此,卿大夫是大宗,士是小宗。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