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我们讲到了与晋祠圣母殿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如果您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可以移步此篇文章《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晋祠圣母殿》,本篇注重讲解的是圣母殿建筑法式和价值,如果您是一位古建爱好者,相信下面的内容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

晋祠保存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十余个建筑组群,410间之多,可谓雕梁画栋,连甍盖日,其数量之多、时代之全、种类之丰富在山西首屈一指,堪称千年古建筑博物馆。

这些建筑虽不同时期建成,却是按照一个统一精巧的总体设计而布列的,布局紧凑,疏密有致,规模宏伟。上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树木掩映中时隐时现,清澈见底的泉水源源穿流,如一条碧绿色玉带把颗颗熠熠发光的明珠串联起来,使得整个祠区显得分外清静幽雅,和谐自然。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3)

走进晋祠大门,穿过中轴线上的水镜台、献殿、鱼沼飞梁等建筑,就可以看到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这就是圣母殿。它是晋祠建筑群的主体,位于祠内中轴线西端,是奉祀唐叔虞的母亲邑姜的殿堂,也是现存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它背靠悬瓮山,前俯鱼沼飞梁,南北两面难老、善利二泉呼应,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后部,冠于全祠。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晋祠古建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其珍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它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都是宋代建筑的典范。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4)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5)

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中尚书职方员外郎赵昌言撰《新修晋祠碑铭并序》记载,圣母殿最早创建于984年(宋太平兴国九年)。1102年(宋崇宁元年),晋阳地震后,重修圣母殿。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342年(元至正二年),1461年(明天顺五年)、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1580年(明万历十年)、1810年(清嘉庆十年)等5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4年、1956年、1962年、1974年、1980年进行过局部维修。1993年7月16日至1996年6月18日,国家投资500余万元对晋祠圣母殿进行落架修缮,全面解决了此前存在的隐患,使这一千年老殿得以传承久远。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6)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7)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有特殊位置的山西省,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山西迄今尚存的古代木建筑,几乎遍及全省各地。目前已发现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一百零六座,其中唐代四座,五代三座,宋、辽、金时期九十九座,元代木建筑三百五十多座,明清两代建筑物,到处可见,较佳者在千座以上。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卷棚式、单檐、重檐等应有尽有。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8)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9)

晋祠的圣母殿为重檐歇山顶,总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平面为方形。四周围廊,最为独特之处是前廊两间,廊下异常宽阔。这样的处理,充分满足了祭祀活动的需要。大殿“副阶周远”(即四周围廊)的做法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为最早的实例。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宋《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殿内无一根明柱,只是在殿身四周设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这种形制使殿内共减少了16根柱子,从而使前廊和殿内十分宽敞,为殿内设置神龛和塑像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0)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1)

大殿四周48根柱子皆微微内倾,制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这样,既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固力,又使前檐四角翘起,显示出曲线之美。这种设置打破了传统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大殿飞翘的翼角与殿前鱼沼飞梁左右下折的两翼相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驰,勾画出了一个气韵生动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2)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3)

圣母殿在两层檐下均施斗拱。上层檐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下层檐为五铺作双下昂,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层檐。斗拱与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唐代建筑中用料的浪费。斗拱配置十分疏朗,前檐各间设补间斗拱一攒,山面及后檐除稍间施补间斗拱外,其他全都用扶壁拱。在转角铺作上,各层下昂及出昂均水平伸出,由下面望去,颇呈高爽之势。一座殿宇上如此繁复的斗拱变换形式,充分显示了宋代匠师们在追求受力的合理性方面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檐下以挑檐枋取代替木。柱头上用普柏枋左右联构以保持铺作的前后稳定,是北宋时期在建筑上所运用的新手法。殿内不施平棊,内部装修简化,即《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彻上露明造”。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4)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5)

殿身拱眼壁画,是《营造法式》卷三十三中“五彩遍装”图案。现存上檐南山面块原有的拱眼壁画图案满绘旋纹、卷草、吉祥花卉,是十分珍贵的宋代高等级彩画遗物。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图样中所绘“五极遍装”相似,是在原有轮廓上经后世重装的,仍保存了宋时的风韵。

圣母殿基本采用《营造方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大殿顶部四周绿色琉璃剪边,脊饰虽为明代修茸时添配,但鸱吻和脊刹都很华美,构成整个殿宇格外典雅端庄的气势。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6)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7)

前檐廊柱上饰着8条蜿蜒欲动的木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其中,6条雕龙制于1087年(宋元祐二年),2条是1102年(宋崇宁元年)增加的。这8条木龙中,廊柱中间的2条展翅欲飞的叫做应龙,依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依次两柱是无鳞龙为蛟龙,最边两柱上的无角者谓之螭龙。8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周身风卷云起,一派生机。虽然距今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工艺之精,令人叹服(圣母殿台基左右两角有两条无角的龙首是螭龙,也称螭首)。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8)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19)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沉、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之作。前廊所悬“显灵昭济圣母”巨型立额,为宋制的原物。此外,廊下及前檐还挂有匾额19块,楹联5副,内容为赞颂“封桐”三晋给人们带来的福泽,如清朝同治皇帝的“惠洽桐封”,光绪皇帝的“惠流三晋”,慈禧太后的“三晋遗封”,清代山西巡抚曾国荃的“恩周万祀”,还有歌颂圣贤恩德的“坤厚载物”、“含弘光大”、“万汇含孳”等。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0)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1)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2)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3)

楹联内容更为丰富,大多以描绘晋水流灌农田的美丽风光、运用“剪桐封弟”的优雅典故和歌颂圣母邑姜、唐叔虞的历史功绩融铸而成、如“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沛泽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剪圭分参野,千年桐荫普黎贮”。殿内东北角上的“永锡难老”一匾,为1889年(光绪十五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时,映入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4)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5)

大殿廊下共立碑21通。前廊立有两通,左边为1461年(明天顺五年)茂彪《重修晋祠庙记》碑,右边为1567年(明隆庆元年)高汝行撰《重修晋祠庙记》碑。其余北山廊9通,南山廊10通,其中皇帝御制文3通,重修各种建筑物记及水利案7通,诗文1通,大字书法1通,传记1通,均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圣母殿的前檐廊下的南北两侧站立着两尊宋代塑造的站殿将军,高约4余米。塑像身材高大,体形健壮,铠甲戎装,威武雄壮,面部表情蕴含着一种威武不屈的力量。在一双浓眉下凸起圆睁的眼,下巴上翘,咬筋强韧,使人感到牙齿都显露着一种无穷的力量。相传他们是捍卫西周王室安全的方相和方弼(其中左面一尊为1950年重塑)。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6)

古建山西晋祠圣母殿(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27)

圣母殿创建于宋初,修葺于《营造法式》颁行之际,适逢中国古代建筑由唐代的雄浑朴实的建筑特征,变革为规范典雅、柔和细丽的风格,圣母殿恰恰反映了这方面的变革成就。《营造法式》集前人建筑经验,汇成巨著,圣母殿的实践经验为《营造法式》的编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无论以大殿的平面布局、梁架结构、斗拱配置,还是翼角处理、彩画制作,都被《营造法式》作为行业规范所采纳。正由于这样,圣母殿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