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中国人历来是十分看重的,寥寥几字,总蕴含着特殊寓意。
就像初生的孩子,总会获得一个饱含父母美好祈愿的名字。命名本身,就是祝福与期许的化身。
“祝融号”同样如此。
当上古火神的名字,落在新时代首台火星车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古老神话与现代科技,正在发生一场奇幻的碰撞。
仿佛那矗立在南岳山巅的祝融峰,正默默注视着,这个曾经举起火把,进而进化成人的群体,又是如何再一次迈出探索的脚步,向无垠的宇宙进发。
而这一次的探索,不再含有半分神话色彩,每一步,都充满着精确的数字与严谨的科技。
南岳祝融峰(摄影/罗铭)
为世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火神祝融,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图腾之一。
驯服狰狞的火舌,让温顺的火种服务于人类的炊烟饮食、生产创造,这是学会使用工具的早期人类,大大加快历史进程的重要发明。
有了火,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开始走向文明;有了火,人类告别了寒冷黑暗,开始有了光明。
火之于人类的意义,可谓开天辟地。
而今,即便火已经司空见惯,但火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依然需要中华文明时时回望——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对未知的无畏探索,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进取、朝气与活力。
这也是祝融号之所以被命名为“祝融号”的原因。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住在摇篮里”,向广阔的宇宙冲刺,探索未知、积极前行,正是火文化的直接体现。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升空盛况。
也正是因此,“祝融”这个名字,才能在众多的投票中脱颖而出——在民众心中,祝融已经刻下了“火文化”的深深烙印。
这样的印象,或许正是来源于火文化的传承地——湖南衡阳。
4月24日上午,坐落在衡阳市南岳区的南岳衡山上春光明媚,祝融殿前红旗招展,祝融峰顶化成红色的海洋。
从祝融峰到祝融街道、祝融路、祝融学院、祝融小学、祝融剧场,“祝融”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连衡阳南岳区的人才引进计划,都被命名为“祝融人才行动计划”。
这里,是中国民间唯一自发祭祀火神的地方。盛大的“火灯节”,每一年都向世人诉说着祝融向人间播撒火种的故事。
南岳人会在这一天,拿着写有新年愿望的灯笼,到祝融峰或南岳大庙前,取祝融殿前的长明灯火带回家中,这是人类告别蛮荒的火种,也是人类无畏进取的化身。
这里的火苗,带来了无数人的自发“朝圣”,也慢慢形成了独有的旅游特色“赶八月”。
这里,用千年不熄的火种,传承着自古而来的火文化,也让火文化继续跳动在中华文明的节拍之中。
而今,随着“祝融号”火星车的命名,火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得到传承与发扬的同时,更获得了内涵的延伸。
人类的探索,不仅局限于脚下的土地,更能突破遥远的星空;航天精神与火文化的融合,让这样的探索,在无畏之上,更添了吃苦与战斗、攻关与奉献的现代精神。
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美丽邂逅,更是火星车被寄予的,最诚挚的期许。
这是湖南之幸,亦是国人之幸。
这样的幸事,于湖南而言,已是第二次。犹记得去年,嫦娥五号返回舱带回的月壤,落户韶山,伟人故里的红色文化与航天精神,实现了水乳交融般的契合。
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到祝融号的命名,三湘大地上的传统文化两度与现代文明结合,也为湖南的航天事业,赋予了前行的动力。
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到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这些国家航天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中,总是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湖南元素”。
实现飞船液晶显示设备国产化的,是长沙湘计海盾;研制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环筒、薄壁等超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的,是中南大学、湖南中创空天。
航天员的“脐带”,来自华菱线缆;长征系列火箭的电子传感器,来自衡阳星鑫;江南工业集团研制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航天座椅缓冲器,让“回地球”变得更安全……
这些闪耀在航天事业中的湖南人,以及落地在三湘大地上的航天精神,正激励着湖南在航天事业、自主创新等众多领域,做出更多的尝试。
2021年4月24日,中国首辆火星车正式被命名为“祝融”
从一簇火光,到一辆火星车,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时光长河。但一步一步扎实的探索,让我们告别蛮荒,走向更高层级的文明。
这一次,祝融号带来的航天精神,与祝融峰的遥相呼应,也激荡起三湘大地上,更深层次的动力。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的脚下,是“三高四新”战略。
本文来自【红网-时刻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