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贵阳府,除了亲辖地之外,下辖了贵筑(今贵阳近郊)、定番(今惠水)、大塘(今平塘)、罗斛(今罗甸)、广顺(今长顺一部)、长寨(今长顺一部)、开州(今开阳)、龙里、贵定、修文等十个行政单位。1996年“三县一市”划归贵阳后至今,贵阳市刚好还是下辖了十个区县单位。

这十个区县的名称各自都是什么来历,你都知道吗?


云岩区

1955年8月,贵阳市人民委员会(即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及县辖区公所的名称应改按地名称呼》的规定,在中华中路市人民会场内召开了一次有贵阳各界人士参加的更改贵阳市各区区名的论证会,专门讨论贵阳市几个区新的区名称呼问题。参会的清末秀才,民主人士柴晓莲先生向市人委建议说,“第一区与郊区既然以白岩山为界,第一区位于市内北部,在白岩山麓下的大洼有个云岩村,第一区可名命为云岩区。”市人委采纳了柴晓莲先生的建议,将一区改名为云岩区。

究其根源,云岩村则是得名于云岩,即今黔灵公园内麒麟洞所在的檀山

麒麟洞大门

麒麟洞因此又名云岩洞,洞内钟乳悬垂,千姿百态,其中最大的一块钟乳石酷似麒麟,故俗称麒麟洞。据说麒麟洞上方有一大片岩石,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于是这片岩石就被称作云岩。


南明区

1955年8月,原贵阳市第四区更名为南明区,一直沿用至今。名称来源于区境内最大的河流南明河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1)

南明河上南明桥

这条河因位于贵阳城的南门外本名南门河(一些老贵阳至今仍如是称呼)。由于在历史上贵阳差点成为了南明永历政权的都城,因为有一种传言说南明河的得名可能与南明政权有关。但实际上,从明洪武十五年之后至景泰、天顺时,南明河都叫做南门河,到了明弘治年间便已改称南明河,先于南明政权就存在了。

此外,南明河上的南明桥,因正好位于大南门外古称为霁虹桥、俗称为南门桥。南门桥与南门河的称呼可以互为印证。


观山湖区

观山湖区在正式设立行政建制区以前叫“金阳新区”,取境内占地面积最广的金华农场阳关农场首字命名。金华和阳关的名称,则是来源于附近的金关村和阳关村,即明代安插在这里的两个屯堡——杨官屯。贵阳境内曾经设立过上百个屯堡,并且大多都是按照首任长官的姓氏来命名的,当官的姓什么就叫某官屯。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2)

观山湖公园内残留的金华农场老建筑

2012年12月,观山湖区正式挂牌成立,申报建制区时因与四川金阳县的专名同名,故以境内的观山湖命名为观山湖区。观山湖原名观山水库,得名于湖畔的关山(又名官山),据说也与明代的军屯文化有关。


乌当区

1958年2月撤贵筑县后成立乌当区,因区政府驻乌当镇得名。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3)

宽广的乌当坝子,曾是贵阳近郊最大的耕作区

至于“乌当”一词的由来,有四种流行的说法,但都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

1.认为现在的乌当坝子是元之“武当”的谐音;

2.乌当坝子多雾,乌当为原名“雾荡”的谐音;

3.乌当区以前有一污水塘名“污荡”,现在乌当是“污荡”的谐音;

4.乌当境内有一“裤当”井,后音转为“乌当”。


花溪区

1958年2月,以原贵筑县的一部分置花溪区,因区政府驻花溪镇而得名。

历史上,花溪镇原名花仡佬。1937年贵州省长吴鼎昌听说蒋介石要视察贵阳,准备安排蒋介石到花仡佬游览,但又觉得“花仡佬”这个地名不雅,便令当时的贵筑县县长刘剑魂另起一个名字。有一位叫罗浮仙的建设委员会秘书,向刘剑魂建言:“保留花仡佬的花字,突出辖区清澈的溪流,可更名为花溪。”刘剑魂很满意,并手书“花溪”二字刻于济番桥(济番河史书上叫花溪河)头,从此,花仡佬从此更名为花溪。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4)

刘剑魂题刻的花溪石碑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称今花溪公园一带曾是仡佬族聚居区,因而得名“花仡佬",其实这只是一种望文生义且没有根据的联想。“仡佬”一词本是苗语集市的意思,今花溪大将山西侧原有一个苗寨,属“花苗”族群,因而他们赶场的地方自然就被俗称为“花仡佬"。今贵阳周边还有数处名为“仡佬寨"的地名,都不是仡佬族聚居地而一般是苗族村寨,便是佐证。究其本源,“花仡佬"是花苗的集市之意。


白云区

1954年12月,贵阳市第六区改称白云区,因区政府驻白云而得名。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5)

白云寺遗址处仅存的一座碉楼

白云镇始建于1930年,以区境内的名胜古迹白云寺作为镇名。历史上白云区曾多次撤并和改变隶属关系,直到1973年6月恢复白云区建置至今。

白云寺破败垮塌后,多年来一直未得到重建恢复,后以复建白云寺的名义在白云南湖附近另择地新建了宏伟的寺庙并更名,即今西普陀寺。


清镇市

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将威清镇西合并改为清镇县,以两地各取一字命名。1992年更名为清镇市,1996年改属贵阳市。

威清卫就是今天的清镇市区,镇西卫则是现在的卫城镇,至今还保存有一段古城墙。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6)

卫城镇残留的明城墙

与之相关的地名还有贵阳外城的西门——威清门,因此门通往威清卫方向而得名。


修文县

明崇祯三年(1630年),置于襄、息烽、濯灵、修文4个千户所,隶敷勇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卫及所领4所地改置修文县。

其名称来源,据说有可能是因明崇祯时水西的彝族首领安位归降,动乱结束,为光大王阳明所倡导的文教事业,取《尚书·武成》中的“偃武修文”一语而得名,意思是停止战争,振兴文明。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7)

王阳明先生像

修文因王阳明而出名。作为明朝兵部主事的王阳明,由于反对宦官刘瑾,于1508年3月,被贬谪来到修文龙场驿当驿丞。在恶劣的条件下,研究《易》理,写下《五经臆说》,并创设龙冈书院。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聘,1509年到贵阳文明书院阐述他的“龙场之大悟”,讲授“知行合一”的学说。


息烽县

息烽原名诘戎,为彝语名称。息烽、修文与清镇地界毗连,历史上都是贵州宣慰使安氏亲辖的“水外六目地”。明末“奢安之乱”时,这里成为主战场,烽火遍地、战云密布。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下令“削水外六目地”,这里一部分改名诘戎,战事平息后,崇祯皇帝又下诏更诘戎为息烽,意指烽火平息,战乱已无。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8)

从团圆山永靖阁俯瞰息烽县城

息烽县城名为永靖镇,从1914年开始成为息烽县治。“永靖”意为永远安定,与“息烽”一词互为呼应。


开阳县

据记载,“开阳”之名,源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建的“开阳书院”,“开阳书院”则是因为建在开州城的南门——贵阳门上而得名,因此开阳“开”指的是古开州,“阳”则是指贵阳。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9)

开州城门

天启初年,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联合水西宣慰同知安邦一起反抗明王朝,崇祯四年(1631年)被平息后,水东土司的辖地“改土归流”,置开州。

现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官方解释为:“开阳,开阳明之学也”,还是要沾一点王阳明先生的光,可惜此说法在史料中却找不到出处。


贵阳各个区的情况(贵阳各区县的名称来源)(10)

纵观贵阳的各个区县名称,有山有水,或源于原住民族、或源于客居名人,既留下了军屯的印记,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还真是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