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早饭别纠结吃啥,苏州人吃它是认真的,百般味道,我服了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1)

苏州,一个温婉的江南小城,走进,苏州。觉得她,很南方。很动人的南方。

被一种光阴锁住的南方。

巷子深处,朱色的门,那旧旧的红,剥蚀脱落了,从门前走过,你还会看到院中扎成一簇一簇的梅干菜,悬于竹竿或绳子之上晾晒,可是,喜欢那些况味,有说不清的喜欢。

面,是最具有城市气质的一种食物,不然那么多的面馆散落在城市间,而每个人,又能准确到用一种面,来代言自己这样或那样的心情。

历来“南粉北面”,但苏州吃起面来却丝毫不输北方,也许一直是中原汉人屡次南迁的首选目的地,面食文化早已刻进苏州人骨髓里。

康熙年间,瓶园子的《苏州竹枝词》写道“三鲜大面一朝忙,酒馆门头终日狂”,面馆是“傍午即歇”,酒馆则是“自晨至夜”。

至少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苏式汤面当成早餐对待。

在清晨来一碗苏氏汤面,再加一个荷包蛋是苏州人的特有早餐。面如苏州,简单温柔,又带有独特的味道。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2)

生在鱼米之乡,却成了最爱吃面的地方,苏州人何时开始吃面,没有明确的记载。

不过苏州作为古吴国都而开城,象天法地,辟水陆城门二八(水门八,陆门八),周47里。其时苏菜已初露头角。《楚辞•招魂》称道“吴羹”。

唐宋时苏州公私亭馆酒楼遍于城内外,盘阊临漕更是馆舍林立,盘门“姑苏馆”“体势宏丽为浙西之最,”从现存宋“平江图”上仍依稀可见。

明清时,苏州更是“小巷十家三酒店”、“七里山塘半酒楼”。徐扬为乾隆作“盛世滋生图”卷写苏州城西一角,酒楼宏丽在其他商店之上。《桐桥倚棹录》载:虎丘三山馆、李家馆等店菜名达170余种。

苏州最迟在乾隆初就出现“面业公所”(面馆业)、“官厨公所”等饮食业组织。

苏州碑刻博物馆里有有一块光绪三十年(1904)的《苏州面馆业各店捐输碑》,让面馆从利润中,每千文捐一文,作为公所公盛之用。

碑上一共有八十八家,捐了一百五十文以上者有三十余家:观正兴、松鹤楼、正元馆、义昌福、陈恒錩、南义兴、北上元万和馆、长春馆、添兴馆、瑞必馆、陆兴馆、胜兴馆、鸿元馆、陆同兴、万与馆、刘兴馆、泳和馆、上淋馆、增兴馆,风林馆、兴兴馆、锦源馆、新德馆、洪源馆、正源馆、德兴馆、元兴馆、老锦兴、长兴馆、陆正兴、张锦记、新南义兴,瑞安楼……

刻在碑上还是捐钱多的,那些小本经营的面馆并不在其中。

苏州人也善于将平常之物做得精巧。《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便“善不费之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当代小说家《美食家》作者陆文夫说:苏州”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的并不马虎;经济实惠,精心制作,这就是苏州人的特点”。家常菜构成了苏帮菜的基础。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3)

头汤面,唯一能让老苏州人心生悸动的食物。

你是否还会记起苏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看过主人公朱自治的生平趣事,他总是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带着虔诚,宛如教徒朝圣一般,去面馆吃“头汤面”。

这面描写的甚是细致入微:宽汤、紧汤、重青、免青、重面轻浇、重浇轻面、过桥,都需要事先关照跑堂。

一碗面的吃法,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若问清代吃货袁枚,吃面条最重要的是啥,袁老爷子定会回答你:宽汤窄面。在他的《随缘食单》中说:大概做好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

无独有偶,张爱玲在吃面时,得已踵其事而增华,变本加厉。

张爱玲曾在她的文章中,写她在苏州吃面:“我认为‘宽汤窄面’最好窄到没有,只剩一点面味,使汤较清而厚。螃蟹面的确是美味,但是我也还是吃掉浇头,把汤逼干了就放下筷子,自己也觉得在大陆的情形下还这样暴殓天物,有点造孽。”

如此,一碗面而已。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4)

一碗非凡的苏式汤面,是怎样炼成的?四烫:汤烫、面烫、浇烫、碗烫

外人来看,苏式面就是一碗普通的汤面,把面煮熟后,放入汤中即成一碗汤面。其实不然。苏州的汤面那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一碗好面要做到四烫:汤烫、面烫、浇烫、碗烫,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汤要烫,面也要烫,吃的时候都要趁热;浇烫和碗烫,随着吃面的人越来越多,已很难做到了。

一碗苏州大面端上来,细白的面条捞在青花大碗中,犹如“鲫鱼之背”。虽是细面但不软塌,细滑富有劲道,加上一块白嫩透明的焖肉,荤香浓郁却丝毫不油腻。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5)

汤头:汤头才是苏式汤面真正的灵魂

苏州人讲“吃面要吃汤,听戏要听腔”,面的高下,在于汤头。

“看戏先看腔,吃面先喝汤”是老苏州的一句谚语,它道出了汤头对于苏式面的重要性,文火慢熬的高汤是面馆的家底,各家都有独门配方,被面馆视作传家之宝,绝不外传。

一般来说,苏式面的汤头分为红汤、白汤,理论上要求白汤清澈见底,红汤色如琥珀。不少老派苏式面馆冬天供应红汤,因为食客冬天口重;夏天供应白汤,因为食客盛夏更嗜清淡。而琼灵阁则四季兼售红白汤头,也正是这一碗汤头使其盛行于世。

枫镇大面《舌尖2》中提到的苏式面就是枫镇大面,如今已经成为“苏州最红汤面”。白汤枫镇大肉面,以老鸡、老鸭和猪骨、鳝骨打底,文火炖出清如水的汤;红汤苏式爆鱼面,青鱼头骨打底辅以香料提鲜,汤色沉沉;两款经典汤面奠定江湖地位。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6)

浇头:一组浇头,就是一份苏帮菜的菜谱

前不久,苏式汤面创造了一项世界记录,凭借518种浇头被认定为“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

如果说面和汤是苏式面的底子,那么浇头就是苏式面的面子,基本就一本苏帮菜的菜谱。苏式汤面的浇头种类繁多,大致分为:春天吃刀鱼汁面,夏季有三虾面,金秋虾蟹面上市,隆冬则有羊肉面。

最传统的是事先做好的,有焖肉、焖蹄、爆鱼,爆鳝(油里炸过,再蜜汁,偏甜),鳝丝也叫鳝糊(炒出来的,口味咸甜适宜)。

浇头还有现炒的,有虾仁、鳝糊、蟹粉、腰花、三鲜等。爱吃素的也不怕,有素浇、香菇、面筋,辣酱等可以选。

在众多浇头面中,最为土豪的就是“三虾面”。之所以是贵在三虾面的浇头是由虾籽、虾脑、虾仁一起炒制而成的。其中虾仁是非常常见的,而虾脑和虾籽是初夏才会有的产物,取得虾脑和虾籽也是非常费时费劲的一件事。在苏州好一点的面馆里,三虾面可以卖到104元一碗!那可真是面中爱马仕了!

其余作为配角的小料,也各自出彩。最有苏式面特色的当属姜丝,将老姜切成一毫米细的姜丝,放入小碟中,淋上陈醋,配面一同食用,但与清淡的苏式汤面“金钗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互相成就的味道令人欲罢不能;一些重口的食客还爱吃辣油盏和泡椒盏,红红的辣油,香辣刺激,泡椒咸鲜辣口,都是很有特色的面佐。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7)

面:苏式汤面里沦为了一名配角

苏州的面,是细面条,其实口感有点像日本拉面用的面条。名为银丝细面,细而长,韧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条条可数;而且一定要用当天压制的,机器还是手工倒无所谓。

煮面时长决定面的软硬,甚至有师傅拿捏面条在锅里的成熟程度,达到九成熟捞出,送到食客面前举筷要吃时正好十分熟。

这个经验掌握起来不难,难的是面条出水。师傅掌控漏勺,要边翻边抖,把面汤沥干净,面卷起来裹紧,造出一个饱满的观音头,最后一个有力的大甩水,甩掉浑浊的面浆。

传统的苏式面造型,人称“鲫鱼背”, 又细又筋道,捞出来折放到碗里,面条丝丝清晰,面条要像梳子梳过一样纹丝不乱,搭出一个挺括的桥型,桥面微微露出裹着汤汁闪闪发亮,才是一碗好面。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8)

苏州面中还有一种煨面,煨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煨”是一种传统熬汤的方式。

“煨”本是源自明朝,来自江西的煨汤,在江浙、四川一点流传开来,慢慢演变出加料的煨面。

煨面以汤面为主,汤面最考究的就是一碗汤了,要诀是汤面不油,见清为金。

 传统苏州面中还有一种煨面,口感软烂。这是专门为牙口不好的老年食客准备的。仅从这一点看,苏州的饮食文化真的很深厚,可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外地人去苏州必吃的美食(早饭别纠结吃啥)(9)

如果选择一样美食代表苏州,那唯有苏式汤面,面条融入了汤汁固有的芳香。就这样,汤汤面面,一柔一韧,一箸汤汁淋漓的面条,有梨花带雨般的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