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苗图”,脱胎于清嘉庆年间陈浩所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此书是他任八寨理苗同知期间,走访调查和整理典籍而作的记载贵州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专著。百苗图正是这本书的一系列抄本的总称,而所谓的“百苗”,应是对生活在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不是专指今天的苗族。

百苗图中记载的的奇风异俗有些在今天依然承接有序,相差无几;有些虽点滴可见,却不能为世人所尽知;还有部分风俗则早已销声匿迹,永远以图画的形式凝固在百苗图的画册之中。如今,就让我们翻开一册册百苗图,跟随清人的笔触,去寻访昔日难得一见的苗风夷俗。


千户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势(谈谈有趣的苗人服饰与婚俗文化)(1)

苗族也有超短裙

看到上图中的少女装束,你是否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图中的少女背着竹筐,手提竹篮,俨然是一幅劳作景象,但是裙子的长度则刚刚足以遮羞。莫说是在几百年前的清代,就是在当今,这样的装束也称得上是十分大胆前卫。不知当时的文人画师看到这番惊世骇俗的景象,会是怎样的膛目结舌。这支苗家也正因为这特色鲜明的短裙被称为“短裙苗”。

百苗图中这样描摹了短裙苗的服饰,“男子穿短衣宽裤,妇人穿短衣,无襟袖,前不护肚,后不遮腰。下身穿裙,不穿裤,其裙只长五寸许,极厚而细褶,聊以蔽羞而已。”当时的五寸,在今天约相当于十五厘米左右,如此之短,难怪清人要着笔墨,细致描摹。短裙苗至今仍然存在于贵州省雷州地区。当地的短裙绉褶似芭蕉叶面,无花纹,穿着时以“裙角往上翘”为美。传统节日期间,姑娘们一般至少要穿十层短裙,层层堆叠,高高翘起,又被人们称为“东方芭蕾舞裙”。


千户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势(谈谈有趣的苗人服饰与婚俗文化)(2)

百苗图中所描绘的民族服装样式,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很多至今依然面貌如初。许多学者甚至可以根据百苗图中的服饰,判断昔日的“苗蛮”与今日民族的族属关系,可见百苗图描摹之准确详尽,服饰传统保持之持久完备。

“阿细跳月”以歌舞为媒,以成姻好

也许多数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婚俗并不了解,但若提到彝族歌舞中著名的“阿细跳月”,想必并不会感到陌生。这段歌舞所描绘的,正是青年男女通过在月下载歌载舞,彼此相知相识,直至相守的美丽桥段。这种“甜歌狂舞后各选所欢,以成姻好”的婚恋方式,就是“跳月”。

“跳月”习俗自古有之,确切始自何时,已不可考。而《蛮苗图说·狗耳龙家》,则用图画再现了这种以歌舞为媒的浪漫场景。狗耳龙家是生活在贵州省安顺、广顺一带的少数民族。因为女子辫发为螺髻,用布束发于头顶,打结后左右各余一段,形似狗耳而得名。


千户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势(谈谈有趣的苗人服饰与婚俗文化)(3)

狗耳龙家的青年男女每到立春之后,便聚集在一起,欢歌浩舞一番,你来我往之中,早已情意互通。聚会的跳场中树立称为“鬼杆”的木杆,“鬼杆”既是跳场的标志,同时也表现出参与者对鬼神的敬畏,祈愿保佑喜结良缘。图中女子身间披挂的彩带是定情的信物。在跳月结束后,“女视所欢,或巾或带,与之相易,谓之换带”。青年男女们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情投意合的恋人,各自配奔,继而分别回家后通媒妁之礼,而后新妇“即回母家,生子然后归,谓之做家”。

这种歌舞为媒的婚恋方式,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形式也大同小异,只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环节方面略有区别。比如,生活在贵州省安顺的卡尤仲家跳月时,以彩球为信物互抛。而贵州荔波县的伶家苗则选择在仲冬时节,男女歌舞相会,用炽热的情爱驱走阵阵寒意,演绎别样的风花雪月。

可见无论形式如何,百苗图中描绘的西南少数民族婚恋,大都与歌舞相伴,没有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弥漫着自由与浪漫的气息。今天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依旧保持了旧时的传统,即使是在闭塞的山寨,男女青年也能够自由的婚恋。

苗族、彝族等各族青年大都有自由的社交活动形式,其中贵州西北地区称为“踩月亮”,贵州中部及一些西部地区称为“跳花”、“跳场”等等,虽然叫法不同,但歌舞与定情的信物都必不可少。


千户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势(谈谈有趣的苗人服饰与婚俗文化)(4)

此外,贵州东南地区的一些苗族至今仍有“缓落夫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还要长住在娘家,逢年过节或农忙时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便正式住进夫家。这又与苗图所记述的“做家”颇为相似。其实,这种“缓落夫家”的习俗自古有之,是因为旧时苗族人成婚较早,小新娘的年龄往往不过十五六岁。虽然礼数上已经成亲,但是仍然需要时间来学习如何为人妇。所以结婚后的一两年,新妇仍然住在娘家,与母亲学习,直到怀孕方搬回夫家延续香火。

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仍有抢婚的习俗

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不仅以歌舞为媒,自由恋爱,更有为与心上人长相厮守,不惜动用武力,“抢婚”的壮举。


千户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势(谈谈有趣的苗人服饰与婚俗文化)(5)

据说“抢婚”是由于古时以苗族为代表的西南“苗蛮”,一度有着姑舅婚的习俗,即舅舅家的儿子具有娶姑姑家的女儿的优先权。真心相爱的恋人,为了不被拆散,就由男方偷偷潜入女方家中,把新娘抢回自家,以结姻好。后来,虽然“姑舅结姻”已不做强求,“抢婚”的习俗还是被传续了下来。

清代时,居住于贵州省贵阳、安顺二府的宋家苗仍然保有“抢婚”的习俗。可由左页图中不难看出,抢亲的队伍井然有序,新郎背着新娘也走得不紧不慢,更有人贴身撑伞照应,新娘随身的行李也颇为丰富,且有专人担挑。而“追”出来的娘家人似乎也没有要抢回新娘的意思,貌似追赶为虚,相送为实。这“婚”抢得不似仓皇奔逃,却像闲庭信步。由此,也不难推断,清朝时的苗人“抢婚已经转变为婚俗礼仪,没有了最初的意味。

千户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势(谈谈有趣的苗人服饰与婚俗文化)(6)

至今苗族也还延续清朝“似抢实迎”的风俗,抢婚之前,男女两方家庭,早已认同了这门亲事,抢婚不过是为婚礼增添喜庆热闹。有些地方,由双方亲属陪伴新郎新娘往返两家三次,以示古时争夺新娘,你追我赶的场景。

“打牙新娘”的婚俗已经消失

根据百苗图的记载,清朝在贵州西平镇生活着一群有着奇特婚俗的苗人。对于这里的姑娘,婚嫁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因为在婚配之前,姑娘们都会被夫家用铁器打掉两颗门齿,方能住进婆家。据说这是由于当地水质过硬,人们长期饮用,牙齿都变成了黑黄色,族人迷信,以此为不祥,认为只有打掉新妇的门牙,才能避免给夫家带来厄运,所以形成了“打牙”的风俗,也因此得名“打牙苗”。


千户苗寨苗族服拍照姿势(谈谈有趣的苗人服饰与婚俗文化)(7)

结婚之后,夫家则会给新妇安上或金或银的假牙,而贫困人家的妇人,就只能任由“打牙新娘”变身为“豁牙媳妇”了。所以,只要看牙齿,就可以分辨女人是待嫁的姑娘,还是已为人妇了。今天这种伤及身体的习俗,早已作为“陋俗”被屏弃。

另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西平一带的居民也告别了“硬水”和“黑牙”,自然也就没有了“打牙”的必要。下图中描绘的正是一位被夫家打牙的待嫁新娘。在西南地区,许多曾经存在的奇特婚俗,都已经隐循于历史,消失殆尽,如今,只有在百苗图中才能窥探神秘而遥远的打牙新娘。

总之,这部《百苗图》所绘的地域为贵州省,包括苗族、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及其各个支系。虽然有关贵州民族的文字记载还是不少的,但是有关各民族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状况却缺乏物证,《百苗图》无疑是重要的贵州民族形象的载体,对研究贵州民族历史、民族工艺都有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