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里边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人是极其善于伪装和自我保护的物种,这也从一方面导致了事物的表象纷繁复杂,事物的本质很难一眼看透。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意向性能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一种心灵代表或呈现事物、属性或状态的能力。十九世纪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在他的《经验主义视角下的心理学》一书中将其引入了当代哲学。

通俗的讲就是“我们读懂他人意图的能力”。

这个能力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但人类是最强的。

我们会根据他人有意图的(意向性的)心理过程去窥视和理解他人,看到别人时的我们总想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意向性能力有不同的等级,“我知道自己相信某件事”,这叫一阶意向性能力。

比如,我说,我知道自己很喜欢吃水果,就是一阶意向性能力。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能做到这一点。

二阶意向性能力则要更近一步,也就是,我知道你也喜欢吃水果,换句话说,二阶意向性,是你能明确的感知到他人的喜好。

三阶意向性还要更进一步,它指的是,你能明确感知到他人对你的感知。

即“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到了这一层,我们已经远远地把其他动物甩在了后面。

而意向性能力每一阶的增加既是增强了一层逻辑:即“我知道”为一阶;“我知道你···”为二阶;“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为三阶;“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为四阶·······

以此类推。

其实意向性并非现代才有,在我国,古代圣贤很早便在讨论有关意向性能力的话题。

比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乃至整篇古文都与我们今天谈到的意向性有关。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很笨拙(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总是事半功倍)(1)

意向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的多层性和复杂性,这也是我们和普通灵长类动物的区别。

三阶意向性能力,已经能够让人类形成有组织的社交型社会了。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尽头,光靠三阶意向能力还是远远不够了。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已经具备五阶及以上意向性能力。

而五阶意向性,刚好是大型组织诞生的基础。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很笨拙(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总是事半功倍)(2)

比如,在基督教中,基督教徒就需要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确信,我们都相信,上帝希望我们行使正义”,这就是五阶意向性。

在我们当中,还有少部分人,能掌握六阶意向性能力,极少部分人能到达七阶。

掌握七阶意向性能力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精”,他们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非常精准的感知到他人的意图,也就是所谓的社交天才。

从一阶到五阶的意向性我们可以用这句话表示:我想(一阶) 你一定认为(二阶) 我希望(三阶) 你觉得(四阶)我想要(五阶) 你能明白(六阶)。

这便是一个从“自我”的主观意识到客观世界,再通过客观世界反馈到主观意识,再到客观世界······

如此的一个思维过程。

而不同阶段的意向性能力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比如我们在看推理小说时,局中局便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意向性能力体现。

而我们的意向性能力越强,越是能够看懂“局中局”,甚至“局中局中局”······

如果意向性能力弱,那么我们便很容易看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脑。

越是高层的意向性能力,越是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是需要耗费大脑能量,同时也更加容易获得成功。

而意向性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比如长期从事销售、咨询类工作的人意向性能力都会要高一些。

意向性能力越高阶,越能快速看到事物的本质,越能洞察先机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很笨拙(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总是事半功倍)(3)

下边我就用这个理论来分析一下“空城计”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心理博弈过程。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大家都耳熟能详。

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所在地,诸葛亮来不及撤退,在2500名老弱残兵的的陪伴下,在城楼上悠然抚琴,借以迷惑敌人,让其疑虑城内有重兵设伏。

最终司马懿决定退兵。

诸葛亮决定大开城门和悠然抚琴,而司马懿决定挥师而走,其背后决策的心理博弈和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相互“认知”介绍如下:

首先,诸葛亮看穿了司马懿的拥兵自重。

诸葛亮认为司马懿“本无战心”,而且司马懿多疑多虑,肯定不会贸然入城。

其次,司马懿对诸葛亮性格中的弱点亦有着清醒的了解,对与诸葛亮之间形成的战略相持有充分的自信。

司马懿在给司马孚的信中认为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行事风格“多谋而少决”,军事策略“好兵而无权”。

严厉地指出诸葛亮不知变通的缺点。

认为诸葛亮虽然“提卒十万”,但蜀军的行动已经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拿下诸葛亮不成问题。

再者,司马懿父子其实早已看穿“诸葛无兵”的底牌,但为什么没有一举入城拿下诸葛亮呢?

原因在于,司马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上级曹魏集团对于司马家族的策略一直是利用与防范,对司马懿的“豪杰之志”异常警惕。

因此,若司马懿轻举妄动或者谋划不周,则司马家族随时有被边缘化甚至覆没的危险。

还有就是,如果自己直接“干掉”诸葛亮,则会获得曹魏君主的封赏,然后明升暗降,上交实际军事指挥权。

蜀汉政权则面临崩溃局面,魏蜀之间的均衡遭受破坏,整体局面向统一方向疾驰,之后司马家族将陷入“鸟尽弓藏”的境地,被架空或者被边缘化甚至覆灭。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很笨拙(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总是事半功倍)(4)

如果此时留下诸葛亮,还可以养寇自重,司马家族的重要性还得以凸显,而且此时放过诸葛亮自己不会有兵力和资源上的损失,所以表面上中计这一举措是百利而无一害。

基于以上认知,就有了空城计这样一个精彩曲折的历史故事。后人都对诸葛亮的智慧津津乐道,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当然是司马家族先灭蜀再灭吴统一了三国。

至少在此战中,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能够很清楚地看出诸葛亮的意图,而且从比较长远的角度上做出了规划和部署,暂时放过了诸葛亮这位“劲敌”。

而诸葛亮只是片面地了解到司马懿性格上的缺陷,对司马懿心里的意图没有精准地把握,而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司马懿会中计。

司马懿也确实“中了计”,但这只是司马懿比诸葛亮往前多看了几步,看清了大的局势和形势的走向,所以还需要这样一位“劲敌”来凸显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所以挥师撤军。

在此事上司马懿的意向性能力明显比诸葛亮高了一阶,所以诸葛亮不知道司马懿知道他不知道。

后来的故事都基本按照司马懿掌握的方向在演进,诸葛亮北伐失败,含恨而终。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很笨拙(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总是事半功倍)(5)

我想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意向性能力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就好像有的人学习能力比较强,意向性能力阶层高,能够轻松的举一反三,自然在学习上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少,学起来也就更加的轻松了。

同样的,延伸到心理咨询中也是一样的,心理咨询师的意向性能力越强,所能够运用的阶级越高,那么他的共情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能够更加准确的共情。

除了遗传因素导致的意向性能力外,而我们一般意向性能力的训练大多是通过生活经验而来的,无意识的去训练意向性能力。

但意向性能力仍旧可以有意识的去训练:

1、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学会等待。不要太着急的去下定论,尝试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探索和分析事情的可能性。

2、包容的去接纳。允许多种可能的存在是训练意向性能力非常关键的一步,开放式的接纳思维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看意向性能力阶层中不就是各种可能的叠加吗?

3、提升眼界,开拓认知世界。意向性能力和我们的认知能力有紧密联系,认知能力与我们的认知图式相关,我们的认知图式决定着我们看待事物的过程,而认知图式取决于我们的经验,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有多大。

所以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多学习多看看其他知识,开拓眼界;出去旅游的时候多看看、多想想别光顾着买买买;空闲的时候约几个好友,一起聊聊想法, 相互探索各自从事行业的特点等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意向性能力,从而增加我们的自我竞争力。

在群体活动中,自我竞争力增加了,自然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也就减少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谈到这里。

你还想知道什么内容,告诉小天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