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法国电影,电影构成如《死亡诗社》、《春风化雨》、《音乐之声》一样,充满爱心的教师、不听话的问题学生、严酷死板的学校领导(或者家长)。这几乎已经成为教育类题材电影的固定模式,没有俊美才华横溢的主人公,有的是一位中年秃顶的落魄的音乐学监;没有惊险刺激的情节,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没有优美的学校风景,有的是单调刻板的高墙、铁门;还有的是一群别扭又有攻击性的问题学生。然而这部电影却被当做是教育工作者的“圣经”,影响过无数的老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1)

1 从“池塘之底”走出来的音乐指挥家

影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一位白发苍苍的著名音乐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接到远在法国的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圆满地完成演出后举行了母亲的葬礼。在一个雨天接待了一位阔别五十年的老同学佩皮诺,谈到了克雷芒·马修这位学监。佩皮诺按照马修的嘱托,把记录“池塘之底”生活的日记交给了莫安琦,他们一同开启了回忆的大门。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2)

一位到处碰壁的音乐家马修来到 “池塘之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所专门收管问题学生的寄宿学校,生活在这里的人如同生活在生活的池底,没有希望、没有自由。马修刚走上工作岗位就遭遇学生们作弄学校职工莫桑,导致莫桑眼睛受重伤这一可怕事件。前一位学监冷漠的劝告,校长严厉的处罚、紧张沉闷的氛围,让马修感到疲惫又失望。然而马修在学生们调皮捣蛋的行为中发现了他们在音乐上的天分,积极组织学生合唱团,用音乐唤起孩子们的真诚、善良,并且还挖掘出极有天分的莫杭治(音乐指挥家莫安琦),调解了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后来校长解雇了马修,但是他给这个学校带来了希望,学校的教职工反映了校长虐待学生的行为,上级部门改善了大家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开始了新的生活。影片之所以成为教育工作者必看的影片之一,是因为展现了两个方面的思想碰撞。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3)

2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碰撞

影片开始,校长就提出了“行动-反应”的口号,在他看来,惩罚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动辄打学生耳光、揪耳朵、关禁闭是统治这些问题学生的常用办法,威慑效果是强有力的,学生战战兢兢,听到惩罚就发抖。然而,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在高压之下还是捣蛋、恶作剧、甚至攻击教职工。校长越严厉,学生就越叛逆,这在当代的教育中是时常发生的恶性循环现象。这体现了行为主义的弊端,校长作为行为主义的实践者,过多地强调惩罚的作用,而忽视了正面鼓励的作用,使得师生关系紧张,乃至问题少年蒙丹纵火烧学校,这宣告了校长的一套教育理论是行不通的。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4)

反观学监马修的教学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践行人本主义的教育工作者,他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并且用音乐进行引导。根据人本主义基本理论基础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修在教学以及生活上满足了学生们哪些需求呢?

一是生理需求的满足。马修和体育教师一起对抗残酷的校长,把校长私下自备的木柴用来给学生烧水洗澡,解决学生的生理需求。

二是安全需求的满足。一方面马修总是在尽可能地庇护学生免受惩罚,另一方面他充当着长辈乃至父亲的角色,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他带走了佩皮诺,一直保护抚养着父母双亡的孩子。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5)

三是社交需求的满足。马修他对孤僻的莫杭治的教育方法最能体现这一点,莫杭治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然而他之前的行为让母亲非常失望,导致他极度渴望母亲的爱护,又在母亲来看望时表现很冷漠。并且莫杭治因自己出众的歌唱才能忽略合唱团,马修以平静的力量让莫杭治反省,用宽容接纳了莫杭治。

四是尊重需求的满足。马修发现郭和邦是偷校长钱的人,他先询问了原因,得知郭和邦是为了买热气球才去偷钱,他选择了尊重郭和邦的梦想,没有把他交给校长。同时面对危害整个校园的问题学生蒙丹,他积极为他申辩,虽然他最后没能成功救下蒙丹,但是他是尊重蒙丹作为一个人应有的不被冤枉的权利。

最后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马修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为学生们找到了合唱团中的位置,尤其是对于莫杭治,意义更为重大,正是马修挖掘出了他的音乐才能,并且悉心培养,为他走上音乐指挥家的道路打下了基础,他最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6)

影片里没有谈到对于其它学生的影响,但是谁能保证马修没有对其它学生的人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呢。

影片中以校长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和马修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始终在激烈地碰撞,校长以占据优势的权力地位统治马修以及学生们,但是最后蒙丹火烧了“池塘之底”,暗示着过分强调惩罚的行为主义的失败,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7)

3 个人私欲与职业道德的碰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又有肩上的责任。影片中,校长与马修很相似,他们都曾经从事音乐,实际上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扬名立万。

校长曾经是一位号手,但是他把合唱团把学校当做自己晋升的阶梯,他不关心学生,也不理解教育的含义。在对马修羞辱中吐露了心声,他从没想过做一名再教育从业人员,“池塘之底”埋葬了他扬名立万的梦想,对于现在的处境他很不满,于是把学生当做了出气筒,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个人私欲凌驾职业道德之上。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8)

马修在所有领域都碰壁后来“池塘之底”,糟糕的环境让他非常疲惫。他也想在公爵夫人面前崭露头角,却被校长夺走机会,最后被迫离开学校。虽然学生的纸飞机让他感动,但是他始终都是一个落魄的不得志的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正如他的自白“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里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雷芒·马修,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但是他始终都爱护着学生,耐心地引导学生走上正途。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分享(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工作者的)(9)

马修离开学校后,一直以授课为生,但是不曾试图扬名立万,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被人知晓。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然而绝大多数人辛勤工作一辈子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在面对私欲与职业道德时,有的人会选择和校长一样,沉沦其中,把工作视为一种累赘。而有的人就像克雷芒·马修,具有奉献精神,用一生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的平凡人生,没有直白地大喊口号,而是展现了其中相互对立碰撞的理论以及价值观,令每一个教育者不由得思考教育的真正含义。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种成长的可能,而这需要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悉心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