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新闻界,他曾被称为 “一支笔”!有谁不知他的尊姓大名和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呢?

我要给大家要说的就是我们的老前辈、老报人张光先生。

张光事迹文章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1)

搭眼一看,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事业,留给他的是两鬓斑白,头发稀疏的相貌。但那浓眉下的近视镜片中,透出的仍是锋利的目光,有时也显得温和而亲切。他虽然从《陕西日报》总编辑岗位上离休了8个春秋,但还积极参与不少的社会活动,给人印象是和在总编辑岗位上一样的忙。他总是对我们说:“我的思想一分钟也没有停止过。”

——这就是今天张光先生的一句口头禅。

我和张光前辈认识相熟悉,还颇有几分戏剧色彩。记得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天,我一个农村高考落榜生,怀着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学习尝试采写新闻稿件。有年的春夏之交时节,我独自一人前来逛省城,走时口袋里装着仅有两页纸的习作稿件。早晨出发,11点多钟就赶到西安,寻找到东大街上的334号,当时为陕报社大门口,正逢中午下班时间,我眼看这急匆匆的人流,不知将稿件交给谁,一时十分茫然。约摸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突然看见一个身材魁梧,戴着眼镜,手捧报纸的人走出门来,我便匆忙冒然向前,向他说明来意,此人和蔼一笑,接过我手中的稿件,就与我匆匆告别了。

我不知道他是谁?但过后几天,《陕西农民报》头版上一篇题为《长钱退给生产队》的稿件刊发出来,虽然只是“火材盒”那么大,但我的拙作终于变成了铅字,手捧着这张散发着油墨的小报纸,我是多么感激未能给我留下姓名的恩师,后来我曾多次确证得知,编发此稿的人就是当年的《陕西农民报》主编张光。

而到后来,我也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但并未在张光直接领导下的报社工作,而他对我就不甚了解。而我见他的机会大多是在大型的采访活动中、新闻学术交流和好稿评选的会议上,当时我一个新闻队伍中的“小宇辈”,也是难以与他接近,更难得与他平起平坐式的交流。但他那终生奉献于党的新闻事业以及勇于改革的办报思想和他带头撰写新闻理论、评论、杂文的做法,无不启发和引导着我们这代青年新闻工作者长期学习与实践,从而也就多方面、多层次了解到了他新闻事业的人生历程……

张光老家为陕西西安临潼县,当他上学到初中一年级时的1943年,国民党军队抄了他们家,因他的父亲是共产党员,当时他才13岁,就被地下党组织派人送到陕甘宁边区,继续上学读书。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幸运的是,在此期间,他边学习边工作,还参加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及下乡扫盲等实工作。令他终生难忘的是,到了1946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考入到延安大学新闻系深造学习。

说起新闻与办报,张光回忆说:“我在老家时,就曾看过李敷仁先生办的《老百姓报》,就对办报发生了浓厚兴趣。上学时,又被选为学生会宣传委员,不时办墙报和黑板报、油印小报,越发爱上了办报工作。还尝试着给报社投稿,被采用后,更是信心十足,就下决心把新闻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在延安大学时,他还聆听过廖承志、胡乔木、范长江、李敷仁等人的报告或业务讲课,使他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解放战争时期,他被调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当记者,并兼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记者,先后曾到收复区和新解放区采访过。后又回到报社作机动记者,在这流金岁月里,还有幸采访过彭德怀、林伯渠、贺龙、习仲勋、王震等老一辈子革命家事迹,受到过他们当面教诲,激励他健康成长。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新闻事业的征程上,张光还先后担任过新华社大荔支社主编、西北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陕西农民报》主编、《陕西日报》总编辑等职务。在努力工作中,曾被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1983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评为高级记者,1993年被组织批准领到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张光从事新闻工作近50年,采写出了大量新闻作品,总计有300多万字。比较有影响的是关于光复延安、进军西安、在新解放区实行民主建政的一系列报道。特别是优秀通讯报道《巧计过关中》,是写李先念化装经过敌占区回到延安的故事,还受到过社会各界人士的表扬。他还撰写了《刘志丹青少年时代》《陕西辛亥革命演义》《陕西党史演义》等长篇史实文章在报上连载,曾收到过上千份读者的来信。

张光在主持《陕西日报》新闻采编工作8年来,不断深化新闻改革,力争以“真、短、快、活、强”为改革业务的总方针,一扫过去报纸冗繁沉闷的状况。他曾经大力支持农村推进“大包干”责任制实施,发展个体工商业,开发陕西旅游事业,保护陕西文物等方面的工作……在报社内部,积极推行责任制,一年做到了扭亏为盈,不要政府一文补贴,实现了报纸胶印和彩印,并且和日本奈良日日新闻社在西安合办的“皇城宾馆”也建成运营,广开就业门路。

《陕西日报》社的发展变化,成绩显著,也经常吸引来全国好多新闻单位前来参观取经,大家都会把新闻专家张光点赞一番。

人生总有老来时,退休未必停下步。到了1991年,61岁的张光从陕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了下来,随即又担任起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老年记协主席、省报刊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多年。一直是在做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带头人。

张光事迹文章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2)

他在主持省记协工作期间,不惜余力,除了每年组织全国性和省级的新闻评奖工作和日常接待国内外新闻采访团外,还积极组建地、市级记协组织,到目前为止,曾有七个地市建立了记协组织,同时还成立了专业报记协、企业报记协和高校校报记协。为了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省记协和省党校联合举办了新闻培训班,对业务人员进行两年的全脱产培训。到目前培训班已办了3期,每期就有40多人从培训班毕业,他们都成了各新闻单位的骨干力量,让新闻事业后继有人。

凡是与张光工作过,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老张平易近人,属于高官类,但没有官架子,新闻作风过硬,人品和文品俱佳,此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我与他打过交道才有了所言谈的感受……

1997年夏天,陕西省记协在西安止园饭店召开“新闻扶贫”座谈会,我们报社(西北信息报)总编委托我去参加会议。那天他和记协秘书长杨安民主持会议,我是抱着学习目的坐在会议室里头的。当时,省市几家主要的党报、晚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社长和老总们都发言完毕后,不知怎么,张光点名让我发言。我就结合本人主持本报农林部采编业务期间,在贯彻全国记协开展的“新闻扶贫”活动中的一些较好做法和我本人参与过“社会扶贫”活动的体会及看法,全都畅谈出来,谁知说者随意,听者有心,我的发言无意又引深扩展了话题,会场上的气氛也活跃起来,到会的新闻同仁根据我的话题又争着发言谈看法。会后,张光先生在总结会议时对我力争做好“新闻扶贫”,带头实践“社会扶贫”的做法和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在场真有受宠若惊,总是感觉还没有做好工作。

张光事迹文章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3)

分别之后,我新闻作品集《苦乐年华》一书初稿,已被陕西人民出版社列人出版计划,苦于无人作序。我想到了张光,抱着试探的想法。终于在我又和他在一次会议上相遇时,我简单说明情况,他十分认真地说:“你把书稿送来我看后再说……”于是,我就按他要求,将书稿专门送去。此时已到年底,喜迎新年的景象已弥漫到千家万户,也正是人们十分忙碌的时候。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50多万字的初稿,张光在半月时间内已经看完,并约我详细谈子修改意见,建议我压缩删减一半,把此书出版得质量高一点,更精美一点……他在序言中用语重心长的话语,写出了对我的印象和对新闻作品的总体看法等情况,持有一种关心、厚爱之情向读者推荐,并题写了书名。正因为有他这一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品德和精神,才使此书很快得以出版,还在新闻界和广大读者中也产生出了较好的反响。

张光事迹文章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4)

我的《苦乐年华》一书刚一出版,我首先带上两本样书去看望致谢张光先生。那天下午,在他家宽敞的客厅里,他显得十分高兴,边翻阅边鼓励我。许久之后,我红着脸问:“张老,按出版社编辑建议,我给你把应得的稿酬付了……”

他急忙转脸说:“你出书不容易,贴赔了不少精力和现钱,我要什么费用……”

“啊,那我请您出去吃个饭?”我又说。

“花那钱干什么,没有这必要!……”他又谢绝说。

事后,他连我给他带去的家乡一箱红富士苹果也都不收,让我真难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正在这时,有人敲门,家中进来了一帮子省上的有关领导,他们是专程前来看望慰问刘老(刘力贞)和他的,注意力转移了,我只好匆匆告别离去。

对于张光先生,我也在有些场合,听人说他能成为名人和省报的老总,是因为他有红色的背景——是陕北民族英雄刘志丹的女婿,其夫人刘力贞离休前是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我看可能不完全是这样,甚至还有些太片面而不太切合实际了。

在张光的人生旅途中,也难免或遇到意想不到的横祸。说起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受到所谓的来自高层反党集团案的牵连,他夫妇俩分别被从单位揪斗了出来。这年夏末,当时驻扎在陕报社的军管组、革委会里的几员干将,还把张光绑在一间屋子里,要他承认参与了“反党小说”《刘志丹》的创作,其中一人用粗铁丝缠成条抽他,抽得遍体鳞伤,并当场打坏了他的眼睛,于是直接引发了一次偷跑逃亡之事。离开西安后,前往北京,他又和刘力贞从北京转往到银川,最后决定重返回陕北,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躲一躲。淳朴善良的陕北老乡热情招待他俩,“热腾腾的米酒,哎嘿哎嘿哟”,说不完的知心话语,亲如兄弟般的情谊,照张光的说法是逆境躲难,胜过上百次车接车送的采访,也让他放下了思想包袱,真正了解到了基层人民的朴素情怀……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他的事情,而张光与我多次交谈,一直未曾提起过这心中的伤痕,可见他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

无独有偶,有一次,我在陕农报一间办公室里,与退休返聘的老编辑陈玉明老师交谈,不由得说起了张光,他满怀深情地对我说:张光人好文好,品德更高!他还给我指着办公桌上的热水瓶说,这是老张当总编时,用自己的稿费买来做为公用品的……真是滴水映太阳,事小见精神,我仿佛看见了张光老先生一颗无私透明的心。

从小就爱上办报的张光,一生痴情不改,其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在陕报即将迎来六十年辉煌历程时,我撰写此文,实话实说张光,我们新闻界多么需要像张光这样的名记者、老报人、文德一流的总编辑……这正是——

从小立志干革命,风雨无阻跟党走。

大笔如椽写华章,半个世纪留沧桑。

——原载《新闻之友》杂志200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