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溪榜宗祠文化

作者:陈清木/ 蔡进添(溪榜村志执行主编)

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东溪)溪榜村,地处安溪县东北部,位于安溪、南安、永春三县交界处。距镇区14公里,距县城30公里。现高速公路直达东溪。

(东溪)溪榜村是革命老区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驻地;是老革命家、著名红色军旅作家莫耶,爱国华侨陈芳明的故乡。

全村分布五个自然角落,苏坑是蔡氏的聚居地。顶科、石牌、庄内、南坑是陈氏聚居地。现住民3600多人。勤劳勇敢的村民在此繁衍生息,地灵人杰,承先启后,永续传承。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2)

一、陈氏祖宇

东溪陈氏大宗祠,座落于东溪洋中村秋尾墘,厝名:“美墘堂”。一世祖厝始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皇宫起,历经多次修葺,2018年重建。门联:“美绍雲鳌光骥坂;墘资锦鲤躍龍門。”

一世祖陈振溪(讳.唐甫,字.毓秀),是元朝末年福王陈友定之后。明成化年间携长子陈泮(又名.原德,号.统一)及三子原政(号.划一,画一),从现在永春县呈祥乡东溪迁入安溪县金谷镇东溪肇基。五百多年来,后裔布居金谷(东溪)美洋、洋中、东洋、深洋、溪榜五个村,以及河美村尖山兜自然村、湖头镇美坂村山后自然村等地。外迁东南亚各国与港澳台地区,人口超过两万人。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3)

大祖厝堂中悬挂“司马”、“德行可钦”、“贡元”、“明经”、“进士”、“女魁”、“武魁”、“天旌节孝”、“陆军少将”、“万安总镇”等匾额。五百年间人才辈出,有多少人物故事励志后生。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4)

现代少年,仕途商海勇争先,开拓进取向未来。此乃祖德宗功也!

陈氏五世祖厝“美洋堂”,座落于东溪洋中村,始建于明朝嘉靖末年(1560?),五世祖考.达泉、鸣泉,兄弟合建祖厝,历经多次修葺,2018年重建。门联:“美遷東阁荣麟趾;洋溢溪声誉鲤庭。”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5)

两座祖厝重建以来,得到陈氏宗亲协力拥护,出谋献策,捐资出力。重建后的祖宅,大器典雅,红砖碧瓦,雕樑画栋,金光灿烂。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6)

溪榜村陈氏六世祖厝“鳌頭堂”,座落于溪榜村同榜,六世祖考.庸田,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600年?),历经多次修葺。1925年间重建,砖石构筑,燕脊双飞,雕樑画栋、气派非凡。大门联:“鰲峰挺拔昭先澤;頭角峥嵘煥後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赠予“承先启后”牌匾。宗祠现辟为溪榜村老人活动中心。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7)

陈氏石牌八世祖厝“珍树堂”,1925年间重修,门联:“珍瓏锦綉文章盛;樹色山光淑氣濃。”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赠予“光前裕后”牌匾。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8)

陈氏石牌九世祖厝“玉树堂”。门联:“玉種蓝田贻後福;树標同榜振前輝。”派下族裔陈 x x(13世,号.膳亭),清光绪年间,获“皇清诰赠武义都尉武进士”。陈纲尚(14世,字.盛杉,号.纪南,又名.天常),清光绪三十年(1904),闽浙总督部堂兼福建巡抚诰授“三品衔武义都尉”,並授“都戎”牌匾。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9)

陈氏顶科十五世祖厝“福兴堂”。座落于顶科铁莲山下,门联:“虎岫龜山環左右;龍舟雁塔映後先。”族裔陈大滥(字.流卿,号.特斋),清光绪34年(1908)授“贡元”牌匾。

陈氏南坑十世祖厝“南卿堂”,座落于南坑“扫帚尾”,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约1770年),旧门联:“南山倚梧開基遠;卿水環抱顯丕謨。”新联(安溪县楹联学会郑海强先生撰):“南山壽色凝春遠;卿水潁源胤澤長。”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0)

祖厝现为南坑文体活动场所。

1930年间,祖厝曾经是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之一与农会议事场所。南坑进步青年陈抛、陈传旺、陈新绵等人参加游击队,转战安南永德苏区光荣牺牲,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族裔陈盛荩(14世,号.金亭)是清光绪年间太学生。

  南坑大崙岭祖厝族裔陈维龙,清同治(1862—1874)年间中秀才。

石牌祖厝族裔陈 谦,清朝光绪年间中秀才。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1)

陈芳明故居,座落于溪榜村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后面。厝名:“绵泰堂”。建造于1960年间,是一座皇宫起带双护龙的具有独特闽南建筑风格的大厝。花岗岩石雕和红色清水砖装饰正面,整座房子巍峨敞亮,燕尾脊挺拔飞扬,大器庄重,雕樑画栋,古色古香。门联:“秀水繞門藍作帶;遠山當户翠為屏。”“雲間樹色千重滿;門外山光萬叠濃。”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2)

二、蔡氏祖宇

苏坑蔡氏一世祖宇“清风楼”,位于苏坑自然村龟子山上清风宫后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门联:“清幽樓閣玄天赫;風禦邪魔上帝靈。”现存是1980年重建的三间平房。

“清风楼”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活动据点之一,2017年被安溪县文管办定为全国三普文物单位,挂牌保护。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3)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蔡信夫六世裔孙蔡钦恩(苏坑开基祖)携妻谢氏、六岁长子,从漳州海澄青尾迁居苏坑。与赖家买厝鼎盖,种山为活。至今繁衍至18世,现苏坑人口600多人。迁居本镇河美村黄柏洋,现300余人。后裔移居浙江温州、江西、邵武县、台湾淡水、台中人口上万人。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上千人。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4)

苏坑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交通畅达,楼房林立,和亲睦族,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苏坑蔡氏二世祖厝“湖上堂”,位于苏坑田螺山上,始建于明末。门联:“湖水挹秀流芳遠;上林生春世澤長。”祖厝屡经重修,现存是2016年重建的砖木结构平房。湖​上祠堂,形似田螺,天井无放涵洞口,频下大雨从不溢。“田螺吸水又吐水”,令人称奇。湖景山色,蔚为壮观。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5)

1925年,为避国辉兵灾,民军少将陈铮家眷曾避难于此地,与山民结下世代交谊。现代诗人华南虎(陈文炳)有诗记之:

[纪念苏坑奶]

僻野山村映碧天,

茂林崖壁吐清泉。

苏坑世外桃源地,

避难陈家忆旧缘。

大山深处一人家,

心地善良行义侠。

避难认亲幽密处,

传奇故事艳春花。

苏坑蔡氏三世祖厝“旗林堂”,位于旗形山下。始建于清朝初年,门联:“旗盤局開今勝昔;林苑景耀後超先。”现存是1992年重建的皇宫起燕尾脊的十间砖木结构平屋。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6)

祖厝世代为私塾学堂,族裔曾出十八学士,据族谱记载:蔡特鸠在清雍正九年(1731)正试屡夺魁,中进士授知县、督学使者。

2021.2.2日陈清木、蔡进添编辑于福建泉州。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7)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8)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19)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20)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21)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22)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23)

资料、图片由:蔡进添、陈火灿、陈锦义、蔡加橧、陈河汉、陈贵星、陈敏国、陈明吕、陈锋艺等人提供。

福建德化最大的祠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24)

陈清木,祖籍福建安溪金谷东溪,十八岁到煤矿冒险人生。身处逆境而不颓废,艰辛路上锻炼成长 。

爱好读书看报结文缘,常有小品文、“豆腐块 ”见诸报端,每每因为几个铜板的稿酬而欢呼雀跃、沾沾自喜。

1985年后的十年间,在某国企从事宣传、文秘工作。之后下海务工,现已退休住泉州。

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岁月情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境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或富贵辉煌或平淡泰然,最后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回想儿时老家榕树下的丝丝记忆,虽时过境迁,至今仍被宗亲叔伯所津津乐道,烙印成我永久的印记。这种心灵的撞击,令我欣然提笔,记录下老家的青山秀水、风俗民情、人事世故,以表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