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1)

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东溪——东溪风物•悟本院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2)

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东溪自然村西北部下治深山中有座“悟本院”(又名:五佛院、吴本院、吴不院)。其兴盛与衰落已淹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至今仍为乡亲所津津乐道。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3)

  为探究其经世兴衰,经文友多方协助查阅地方志,在明嘉靖版《安溪县志》、清乾隆版《安溪县志》寺庙篇第404页均有记载:“崇善里悟本院,建于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规制宏大。”推算距今已有1062年,是东溪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院。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4)

  据史载:唐朝末年,在江西省修水县的黄龙寺古刹,是中华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的黄龙宗发祥地。创立“悟本精神”,秉承黄龙宗的以禅为体,以道为质,以易为用的处世哲学,行之以禅悦之风,极负盛名。寺内善存有联曰:

悟本生道道达明心方见性;

古刹传经经通正已可修身。

其核心的宗教内涵是以务实、求真、崇善、扬美的大爱精神,倡导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贴近服务人民大众。其精神和现代文明提倡真善美,安居乐业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新风乃一脉相承。

中国禅宗的“悟本”精神对中国的道教、儒教以及外来佛教的融合发展,多教相融共存共荣,最终成熟起到了关键而独特的作用。至宋朝初年广泛传播到闽南广大地区。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5)

  由此可见,位于安南永三县交界处的东溪山乡,古称“东溪五堡”,现属金谷镇美洋、洋中、东洋、深洋、溪榜五个村,西北部大吕山脉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山险林深,山风呼啸,云雾缭绕,被先贤指点为东溪八景之一的“大吕云雾”。毗邻永春县达埔镇乌石、达山等连乡山村,在唐朝之前就有诸姓住民在此聚居垦殖生息,且人丁兴旺,生活殷实,民风淳朴,也才有寺院香火鼎盛的人气和必需的物质基础。有记载东溪“吴不院”是壇坂堡五个古农耕点之一,因“悟本院”(谐音)而得地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6)

  “东溪悟本院”隐于深山山沃,建有山门、大雄宝殿、附殿、法堂、钟鼓楼、僧舍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祀佛弘法,建制规范,经世僧众多来自于安南永各地,在此修禅受法。也吸引云游高僧、隐士来此参禅传经布道;文人墨客到此游历进行文化交流。寺院还拥有周边大片山林、田产,做为“以农养院”的物质保证。

据说,悟本院在鼎盛时期,香火兴盛,四方善男信女乐捐钱银,属富有寺院,有僧人达百人之多,寺院并非单纯的念经拜佛,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注开展服务民众的“崇德孝悌、尊老敬贤、和谐民风、扶弱济困、收养孤寡、治病救人”等民生教化公益行动。捐资修桥筑路方便群众,服务民生。并坚持信仰自由,深得人心,吸引民众的积极参与,也获得当朝政府的支持。

例如:周围邻乡孤儿皆可由悟本院收养,称为“寺生”,念佛习武,长大成人后可还俗自立,或终身事院。

随着社会发展的波澜起伏,八百多年间,悟本院香火从未间断。历朝安溪县志、永春县地方志都有留下些许文字。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7)

  斗转星移,直到清朝入主中原后,乾隆28年(1763年),清廷为防患闽南地区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聚众揭旗,利用踞海优势,怀疑可能联合少林武僧谋反,下令火烧泉州少林寺,穷追捕杀少林弟子。有几十个武僧潜往东溪“悟本院”避难,清剿官军沿西溪一路追杀到悟本院,众寺僧挺身而出与官军展开激战,官兵死伤无数,战斗甚为惨烈。终因持久力量悬殊,寺院对抗当朝政府,主持僧众以“窝藏罪”被捕杀,僧员被遣散,院房被焚毁。

  更有趣的传说(听民国老人陈xx亲口讲述):悟本院座落于大吕山脚下,山环水抱,地貌宛如“金交椅”,大殿后有三块对垒天然巨石(三界独尊石),认为是风水宝地,清兵为永绝后患,请石匠开凿欲炸毁,但每次石匠动工时都会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流光飞溅。最后巨石只留下几孔注入铁水的历史痕迹还在,算是败了风水。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往事如烟。现在,已没路进入到山林茂盛的遗迹一探究竟了!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8)

陈清木写于福建泉州

2022.2.19日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地方特色(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东溪)(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