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趵突泉东,有一座李清照纪念馆。此前,有好事者认为这纪念馆就是李清照的故居,大肆渲染。其依据是清初担任过户部侍郎的田雯的一首诗《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六句:

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1)

李清照纪念馆

后来确是因证据不足,故宅说因而寝息。这座修建于清代的李清照故居也就更名为纪念馆。李清照是济南人,在趵突泉之侧为之保留一座纪念馆,彰其胜事,则是地方上的明举。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用今天的话讲,属于“高干子弟”。父亲李格非的官做到了礼部员外郎,公公赵挺之更是做到了宰相职位。她的夫君赵明诚是太学生出身,后来也入仕为官,最后的职务是江宁知府,级别虽不及父辈,毕竟也属高官之列。在中国历史上,“高干子弟”几乎是纨绔的代名字,而所谓太平盛世,也无不弥漫着纵欲与享乐的腐败气息。这一点,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似乎也无法改变。上层人物的奢侈生活,会助长整个社会的莺歌燕舞与纸醉金迷。置身其中,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的好景不长,更不相信他们所有的美梦有被颠覆的危险。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2)

李格非

就说南唐的李后主吧,当他置身在“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出”的享乐中,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后来的结局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北宋的徽宗时代,是赵家天下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此前一百多年,在六位皇帝的统治下,可谓“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髻之童,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便是在这样一种歌舞升平的环境下出生并成长。但是,自宋神宗时代开始,深刻的社会危机实际上已经产生的。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朝廷文官集团的新旧党派之争。在哲宗、徽宗年间达到水火不容的程度。李格非是苏东坡门下文士,被列入元祐党籍,在蔡京上台后被削职。赵挺之虽是新党,并位列右相,终因得罪蔡京而罢官,并于死后受到陷害。父辈的政治恩仇,无疑会给赵李夫妇留下心灵的创伤与生活的坎坷。但这时的坎坷,还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人世间的险恶与艰难。因此,他们还能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

值得肯定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都出身在官宦之家,却一点也不纨绔。史书记载“赵李族寒,素贫贱”。可以理解为赵李两家虽是高官,却非豪门。赵挺之、李格非两人均于《宋史》中有列传,皆无贪贿之名,而有文章行世。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至今仍为人称道。据说,李格非的妻子即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文学家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生在这样的家庭,李清照耳濡目染的是诗的晨夕,书的春秋。她的少女生活,闲适而略显单调,唯一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怀春了,如她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活脱脱的怀春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既羞涩又开朗,活泼而佻达。这种情趣,这种心态,这种生活的格调,只能产生在入仕为官的书香人家。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3)

李清照

史载赵李夫妇的早期生活,似乎并不富贵。两人结婚时,赵明诚还是太学生,平常都住在学校里。他回来与李清照团聚,总是先到当铺里当掉一两件衣衫,换几个铜板,然后到汴京城中的旧书坊里淘几件古碑拓片,回来与李清照欣赏。赵明诚受父亲影响,喜欢古玩,犹对金石有研究。他后来成为宋代有名的金石研究大家,有《金石录》一书行世。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4)

赵明诚夫妇共著的《金石录》

当衣衫搜购拓片,说明这对年轻夫妇的追求,亲近诗书而疏于声色犬马。这种追求贯穿了他们的一生,李清照后来贵为知府夫人,也很少佩戴首饰。赵明诚的俸禄,多半用来搜求金石,他们因此名传后世,也因此遭受到意外的打击。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5)

公元1125年,也就是徽宗时的宣和七年,金兵大举攻宋,1127年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赵宋政权只好仓皇南迁。这一年,李清照44岁,她从青州出发,南下与先期奔母丧的赵明诚相会于金陵。1129年,赵明诚赴任湖州任职,病逝于途中。这时,李清照46岁。

政权邅递,山河变色,此际的文人,在经受了干戈离乱之后,诗作往往沉郁苍茫。李清照之前,有颠沛于安史之乱中的杜甫,有失国的李煜;之后,有降元的赵孟頫,有被迫入清为官的吴伟业。看看他们那些遭受动乱前后的诗作,便能体会到什么叫人生沦落,什么叫去国之悲。

让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南渡前的最后一首词《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薰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撚余香,更得些时。

再看她南渡后的第一首词《蝶恋花》:

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6)

这两首词,虽然都是李清照一贯的冷艳,一样的缠绵悱恻。但不难看出,前一首词是怨妇的怀人。而后一首词,已隐藏了无法排遣的怀国之痛。与丈夫久别重逢,又与亲友们欢聚,按常理李清照应该欢乐才对,可她诉说自己“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因失国而产生的乡愁,便她的“莺声燕语”,开始有了一点历史的苍茫。

南宋有两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与辛弃疾。他们可谓把失国之痛写到了极致。但是,这两位诗人都没有亲眼见过北宋汴京的繁华。在金兵大举攻宋的1125年,陆游才出生。此时,李清照已经42岁,15年后的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李清照57岁时,辛弃疾才出生。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7)

陆游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8)

辛弃疾

偏安一偶的南宋政权,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后期的耽于享乐的教训,其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乃至出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样沉痛的诗句。陆、辛两位,是南宋小朝廷中的两位伟大夫,他们以收复国土,重造金瓯为己任。遗憾的是赵宋南迁,不思北返;昏君坐廷,佞臣柄政,诗人的一支笔,又怎能真正地变成渡河的铁骑或是闯阵的戈矛呢?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9)

应该说,李清照的去国之痛,比这陆游与辛弃疾更为惨烈。她毕竟是在北宋首都汴梁城中长大,在锦幄绣闺的辇毂之下,她见惯了夜夜笙歌的龙袖骄民的生活。渡淮之后,杭州的醉生梦死更胜于汴州,达贵官人们“饱暖思淫欲”,贫穷百姓“饥寒起盗心”,两相比较,李清照怎能不沉入绝望。

南渡第二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此后,国破家残的孤苦,一直伴随着这位聪颖异常的女词人,直至老死。自1127年离开青州南下杭州算起,李清照在南方生活二十多年,这段岁月不算短暂,但她却只留下15首词。尽管她创作上一贯惜墨如金,这15首词,也显得太少。即便这样,这么少的词作中,仍充满了断肠人的凄苦。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道出了“怎一个愁字了得”之外,余下尚有: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山》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比之李清照,杜甫算是有福的,他毕竟看到了安史之乱的平息。而李清照,却一直享受不到归乡的喜悦。岂只是他,就是比他晚死半个世纪的陆游,也只能留下“一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浩叹。

李清照生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词《永遇乐》,回忆了她在汴梁城中的闲适富贵的生活。这垂垂老妪,虽然身在南宋,但她的心,却一直留在淮河以北的故乡。基于此,这位性格内向且又温婉的弱女子,竟写下一首石破天惊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10)

女子的诗,有脂粉气当属必然,若充满这样挟雷带电的英雄气,则一定是国家出了问题。李清照之前的女诗人,有薛涛和鱼玄机,两人的命运似乎也不怎么好,但哀怨则有,怒气亦有,霸气则无。李清照之后,清朝末年出了一个秋瑾,写过“不惜千金买宝刀,雕裘换酒也堪豪”的壮语,最终她成了殉国的烈士。国家不幸诗人幸,这是指诗而言。尝过国恨家仇的人,能写出诗的沧桑感来。惟其沧桑感,才能充满悲情。诗以情动人,最催人泪下的,当是悲情。

李清照坦然面对人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