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剧情/儿童电影《何以为家》,于2019年上映,由纳迪·拉巴基导演,纳迪·拉巴基 KhaledMouzannar 编剧,影片讲述了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何以为家》(《迦百农》)2018年,黎巴嫩第91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叙利亚难民男孩赞恩在黎巴嫩流浪的故事。狱中的他状告父母,罪名是父母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好好的抚养他。听上去很荒诞,但它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展现了黎巴嫩境内难民生活的真实性与残酷性,这也是它备受国际赞誉的主要原因。而几位小演员的本色演出更是本片的一大看点。为了让观众意识到故事的真实性,导演纳迪·拉巴基选择一批真实生活于该地的群众演员出演本片。她说:“演员必须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没有那些将这部电影作为维护他们的奋斗目标的旗帜的人们,就没有这部电影”。影片叙事平实,却引人深思。所谓的人权包含生存、自由、尊严等基本权利,也应该包含接受抚养、教育与被爱的权利。没有基本抚育能力的人是否应该毫无节制的生小孩?这句质问很尖锐,也很复杂。它牵涉了成人的生育权,还暗含儿童的受教育权。爱与被爱,究竟是一种自由权利,还是一种义务与责任?这一部优秀电影让人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它们几乎都是底线问题,却在贫困的战乱地区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难题。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据称耶稣在开始传道时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然而就是这样一处圣地,在千百年后却沦为了苦难丛生之所。宗教与信仰并未能拯救这里的人们,甚至还间接带来了战争与仇恨。儿童作为最为无辜的受害者,他们所发出的呐喊是否能传递至那些发动战争的利益寻租层呢?斩获国际大奖也许能提高它的关注度,但对于世界格局的主宰者来说,这只是蚍蜉撼树。

中东少儿电影(从何以为家追溯中东地区儿童电影)(1)

《养家之人》2017年,阿富汗第90届奥斯卡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阿富汗女孩帕瓦娜,她们一家生活在塔利班的严酷统治之下。帕瓦娜的爸爸被迫害入狱,为了养家糊口,她只能伪装成男孩打工挣钱……简介中的悲惨还不及影片(94分钟)内容的十分之一。而我们也知道,阿富汗的真实情况,远比电影的全部还要残酷十倍。故事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包括却不仅限于殖民侵略、战争、苦难、宗教压迫、女性地位、人性堕落等。丝绸之路上的阿富汗,曾是世界交通的枢纽,高尚与荣耀之乡,让东西方互通有无;它曾有高度的文明,也产生了众多的哲学家与科学家;数千年来,无数征服者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土地,波斯、马其顿、印度、蒙古……以及近代的苏联与美国。这个国度的人民,也曾体验过短暂的和平滋味,孩子们都会去读书,女人们也能上大学。然而好景不长,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无比黑暗,严酷的宗教政策压迫着人民,特别是妇女。她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接受教育,甚至连家门都不得迈出,自由与快乐都被剥夺。故事的小主人公帕瓦娜是个11岁的小女孩,她的举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然而事实上,她有着木兰的坚毅与勇气,却远没有木兰那样的武艺与运气。《养家之人》的结局是充满阳光的,它以动画片的形式给予观众希望。但这并不能掩盖大部分阿富汗人真实生活的无望与无奈。他们几乎不太可能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上映,所谓光明的人生更是遥不可及。

中东少儿电影(从何以为家追溯中东地区儿童电影)(2)

《野马》2015年,土耳其第88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故事发生在土耳其北部的一个村庄里,拉蕾和她的四个姐妹因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与男孩子们天真烂漫地打闹而被定性为一桩伤风败俗的丑闻,继而引发可怕了的后果。家庭变成了监牢,五姐妹从此告别了学校,沦为未来包办婚姻的献祭。她们向往自由,渴求逃离监禁生活。结局有喜有悲,总体走向还是光明的。影片对土耳其的陈规陋习提出了尖刻的批判,尤其是对待女性青少年的不尊重与道德禁锢,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宗教统治之下的中东地区。女孩儿们的问题往往不是该地区的主流问题,她们的被漠视甚至无视恰恰证明了中东社会体制的愚昧与落后。《野马》得以拍摄上映,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挑战,也是一种胜利。就像国内很多狭隘之人鄙视张艺谋通过掀国丑在国外拿大奖一样,《野马》的主创同样也会招致土耳其部分国人的愤恨。这种自爆家丑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象征。知耻而后勇,不知羞耻、怯于面对才是永恒丑陋的。

中东少儿电影(从何以为家追溯中东地区儿童电影)(3)

《希布》2014年,约旦第88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故事发生在1916年的瓦迪拉姆沙漠,一个年轻的贝都因男孩希布跟随哥哥踏上了一段危险的旅程。希布(Theeb)是狼的意思,他能否从险象环生的沙漠里活着走出来,决定因素在于他是否能学会像狼一样生存。故事相当平淡,却能给人以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它的残酷在于主角是一个孩童,而幼小的他如果想在宗教、部落间的战争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学会像狼一样冷酷无情的观察他人,不相信任何人,孤独而隐忍的蛰伏、出击、再蛰伏……中东地区之所以有那么多仇恨,也许与从儿童开始就潜移默化的狼性思维灌输有关。本片虽然直接描写的是上世纪初期沙漠里的贝都因人,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中东穆斯林群像的一处缩影。

中东少儿电影(从何以为家追溯中东地区儿童电影)(4)

《追风筝的人》2007年,阿富汗第65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是一个大家更为熟知的故事,因为同名原著很有名,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故事围绕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一个是富家少年阿米尔,另一个是家中仆人的小孩哈桑。他们喜欢一起放风筝,因为只有在放风筝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放风筝让他们配合默契,并因此成为了超越阶层的朋友。之后的故事里人性的黑暗面占据了上风,怯懦、猜忌、陷害、背叛……阿米尔的内心发生了可怕的扭曲。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冰封了这段隔阂,也斩断了两家人的联系。阿米尔离开了故土,来到了美国。他一直未能抹去心中对于哈桑的愧疚与悔恨,在得知哈桑其实是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后,他踏上了重归故里的救赎之路……故事的可怖性在于少年阶段那蠢蠢欲动的邪恶心理,在阶级歧视下的生根与萌芽,最后不加约束的疯狂生长。它泯灭了孩童原本应该拥有的天真无邪,过早踏入了成人社会的争斗与背叛。因利而生的战争在其中起到了加重灾难的恶果,哈桑的下一代深受其害,他的悲惨程度要远胜他们的父辈。那种“追风筝”的恬淡生活永远的离开了战区孩童。他们也如断线的风筝一般在战争的阴霾下飘零、坠落,被无情而残忍的践踏、玷污……《追风筝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孩童心灵上的伤痛究竟会有多深?它的裂痕跨过了大洋,无尽的海水都无法将之填满。

中东少儿电影(从何以为家追溯中东地区儿童电影)(5)

《小鞋子》(《天堂的孩子》)1997年,伊朗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我对本片印象深刻,因为它在1999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争夺中输给了《美丽人生》。然而它带给我的感动却丝毫不亚于后者,多年前观看时我忍不住落泪了。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主角是一对伊朗小兄妹。哥哥不慎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兄妹都知道这笔开销会招致父母的呵斥乃至暴打,于是配合隐瞒了事实,轮流穿鞋去上学。妹妹每天为不合脚的鞋子而自卑,哥哥则因为要等鞋子每天上学都迟到,但也因此练就了非凡的奔跑能力。终于有一天,一次长跑比赛的季军奖品(一双新球鞋)吸引了哥哥的目光。电影的后半段,哥哥都在不懈的奔跑,为了拿到第三名他跌倒了又爬起来,不顾一切的奔向终点。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力求保住第三的他阴差阳错的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当所有人都来向他祝贺胜利时,哥哥却泪流满面,因为他要的不是冠军,而是季军的那双球鞋……《小鞋子》的故事催人泪下,我很难想象有人看后会不落泪。它是中东儿童题材里不涉及战争与苦难的少数派之一,它继承了《白气球》(1995年)那种伊朗儿童电影的童真气质,用平实而质朴的镜头去展现孩子们的天真与烂漫。那是一种对于亲情的爱护与单纯的善良,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感动。因为我们的内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孩童,他是我们被残酷社会暴击之后唯一的避风港。只有回到那里,我们才能感受平静,回味温暖。

中东少儿电影(从何以为家追溯中东地区儿童电影)(6)

中东,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经产生过无比灿烂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的硕果,也是如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源泉之地。然而可悲的是,由于它地处东西方世界交流的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它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而宗教的纷争更是让这片是非之地染上了全球信仰的鲜血,如十字军东征式打着宗教旗帜的侵略战火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燃烧。石油的出现,更是让单纯的宗教信仰之争与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之战都成为了书面上的借口,巨大的财富与资源注定了这片土地原罪般的苦难。虽然犹太人与穆斯林归根结底是同宗同源的兄弟,但睚眦必报的民族性格似乎共同流淌在这两个兄弟民族的血液里,稍加挑唆便如火药桶般烟花四溅。中东地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也承受着不能承受之痛。而这其中,儿童的苦难首当其冲。宗教与部族的纷争,东西方势力的博弈都让中东地区的社会生态严重破坏,孩子们得不到教育、医疗甚至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但每天主流媒体报道、关注的,仍然是石油的价格、资源的分配、战争的进展与政治的斡旋。上镜的永远是布伦特原油价格,政客彼此笑谈或是剑拔弩张的谈判桌,美国大兵的直升机起落,国王大亨的一掷千金与慷慨军购……有谁关心过那里孩子们的生存与生活?幸而还有一帮电影人在用他们摇曳的摄像机记录着焦土之城中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尽管这些影像非常零星,不够全面,却仍然能引发世界性的关注与思考。这也是此类电影屡屡提名重大电影节奖项的原因。如何更加真实、客观的看待它们所呼吁的人道主义问题,不仅仅需要观众认知水平的提升,更需要全人类道德水平的改良与重生。

,